產業梯度轉移樣本:1800億"東鞋西移"喜憂參半
"在歐盟征收反傾銷稅的導火線下,中國鞋業更應該優化結構,我們特別鼓勵東部把產業生產基地向西部轉移。"10月23日,中國皮革協會秘書長蘇超英在成都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往中西部走",成為今年鞋業的熱門話題。成都市剛出臺的<關于做大做強制鞋產業的工作建議>表明,東部制鞋企業西移規模將達1800億元。
湖南、江西、廣西、內蒙古、四川、重慶等資源和勞動力大省都在搶食"東鞋西移"這塊大蛋糕,1800億元產值到底花落誰家?鞋業西征,和紡織、電力、醫藥、房地產等行業西進,路徑有哪些不同?
"女鞋之都"花落成都
截至今年10月,華堅集團董事長張華榮和他的副手涂火保到成都武侯區考察鞋業已有兩三次。10月20日,涂在電話里對記者說:"我們正在進行市場可行性研究,已把具有'中國女鞋之都'稱號的成都,作為了集團第二次產業轉移的選擇之一。"
華堅集團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女鞋生產企業,成立于1992年10月,由張華榮和香港光榮公司合資創辦。總部在廣東東莞,年生產能力逾1000萬雙,產品80%為真皮制造,100%出口。
近日,在東莞扎根15年的臺資企業和信泰事業集團,已搶先在成都金堂縣、雙流縣設廠。據統計,成都地區已有近1/5的皮鞋企業來自東部沿海。去年,成都年產皮鞋過億雙,年產值50多億元,其中女鞋生產企業1100余家,產量居西部第一,全國第三。
10月14日,四川省社科院專家林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未來15年規劃,四川鞋業提出了千億百萬工程目標,即達到1000億產值,100萬人就業。"
10月20日,四川西部鞋都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彭軍告訴記者,今年,成都市武侯區剛獲得由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中國皮革工業協會聯合授予的"中國女鞋之都"稱號——主體是一個規劃面積達5.13平方公里的特色產業集群園區,集鞋業研發、生產、貿易、物流和培訓為一體。
他說,園區已累計投入資金13.14億元,已全面啟動基礎設施和入園項目建設。目前,園區及周邊聚集了四川省80%以上的制鞋企業,直接從事制鞋生產的企業1200余家,涉及鞋類相關產業的企業達3000家。
彭軍說,成都打造女鞋之都,吸引東部鞋企,不僅有生產基地,最大的優勢在于有貿易物流中心,打造了完整的產業鏈,形成了"前店后廠"的"東鞋西移"產業格局。
轉移路徑
事實上,沿海鞋企的西進路線,是從中部開始的。
從珠三角往內地遷移,華堅集團是鞋企中走得最早最成功的一家,江西贛州則是華堅集團實現產業轉移的第一站。10月20日,贛州華堅國際鞋城有限公司副總涂火保告訴記者,自2002年公司落戶贛州,從簽約到投產只用了1年半時間。如今,華堅集團已投資16億元。
江西,以毗鄰廣東的區位優勢成為了沿海鞋企實現產業梯度轉移的第一個橋頭堡。
近年來,成都、重慶吸引力迅速上升。2003年,重慶碧山吸引了浙江奧康集團加盟,10億元至今是浙企在西部的最大一筆投資;隨后,紅蜻蜓集團在重慶銅梁打造西部鞋業基地,2004年雙星集團落戶四川大邑,建立西部生產基地。
對"東鞋西移"的模式,彭軍認為應該是三步走,第一步是東部訂單的轉移,加大了西部鞋出口歐美的份額;第二是技術的轉移,川籍工人回流,帶回新制鞋技術;第三步才是工廠的轉移,這一步將帶來產業的升級換代,是最高層次。
那么,"東鞋西移"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發生的?
蘇超英說,這首先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必然趨勢。隨著技術密集和資本密集型產業的發展,世界鞋業中心從上世紀60年代的意大利,到70年代轉移到日本和韓國,80年代轉移到我國臺灣,90年代再轉移到廣東東莞、浙江溫州,鞋業中心正向我國中西部轉移。
其次,西部電、水、氣、勞動力、土地成本都比沿海低,在原材料和能源緊缺的前提下,資本將向成本低的地方合理流動。如廣東恒昌塑膠模具公司,因經常停電,造成成本上漲近15%-20%。
蘇超英說,隨著10月7日所有出口歐盟的皮鞋和童鞋都被征收16.5%的反傾銷稅,浙江和廣州鞋業出口大受影響,不少企業把產品調整為內銷,而西部,恰好有著很大的市場潛力。
整合難題
"然而,在鞋業西進途中,產業梯度轉移除了有最大的成本優勢,會遇到不少問題。"涂火保說連華堅集團這個被商務部評為在勞動密集型產業梯度轉移中做得最好的企業,也幾次遇挫。
涂火保說:"西部最難的是配套產業的不足,這會導致東鞋西移總成本的增加。"
他解釋,在當前征收反傾銷稅的環境下,成都有著大量的手工小批量生產作坊,很適合華堅集團建立一個鞋材基地。但是,如果上游的原輔材料要從東莞總部運過來,那成本就高了。類似的情況曾在贛州出現,贛州華堅國際鞋城有限公司的上游采購必須在珠三角完成,結果產業鏈被拉長。
"產業轉移中的另一個問題是地區差異和文化融合。"涂火保說,有時候看似成本降低了,但其實人的觀念很難轉變。在贛州建設華堅國際鞋城時,對質量和速度的要求讓當地建筑隊伍無法適應,華堅集團只好從東莞拉來隊伍才完成了任務。
四川西部鞋都公司有關人士告訴記者,在產業轉移中,還要防止土地招商變成圈地運動。為迎接東鞋西移,江西、廣西、重慶等中西部地區大打土地牌,依靠廉價的地價爭奪到了大批東部鞋企,有的土地甚至白送。結果,有的鞋企圈了大量的土地后,不是為了鞋業產業升級,而是靠倒賣土地牟利。
"引資過程中,還要妥善解決好縣和市招商的矛盾。"江西贛州市一政府人士發表觀點,市一級接觸的客商往往有限,而縣一級的項目也不愿介紹給市里,因為涉及到稅收、就業崗位和招商引資等政績。
"還有,為避免產業規劃上的重復,政府應提早制定覆蓋全區的鞋業統一發展政策,這也是在東鞋西移中必須注意的。否則,將給西部未來產業發展帶來災難!"位于成都市武侯區的中國西部鞋都管委會主任李友義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