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鞋業名地的"優"與"憂"
市場 三個對比
在產業集群的發展初期,福州、晉江、莆田以相同的方式起步,甚至當時的莆田在生產技術、機器設備、人員儲備、訂單額度等方面都超過了晉江。二十幾年的發展,三大產地又都有了不同的命運,晉江成為了福建乃至全國的旅游鞋產業生地,改變了市場格局。
同樣的超點 不同的命運
在產業發展的初級階段完成后,莆田和福州政府沒有像晉江政府那樣制定出鞋行業發展進一步規劃,對制鞋行業的支持力度也沒有晉江政府支持大,在引導、扶持上缺乏強有力的戰略措施。也許正是發展初期的莆田在各方面占有了優勢,認為可以高枕無憂了。因此也就沒有了做自己品牌的概念,更沒有做國內市場的概念。
晉江的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看到了屬于自己的不足及發展的空間,敢于拼搏和走品牌化發展的意識較強,晉江鞋相續走出了晉江,走向了全國。晉江發展起了經銷商 隊全,同時在形象包裝、品牌營造等方面開始起步,市場網絡化建設全面展開。
與此同時,政府也給予了多方面的幫助:每年與國家級行業協會聯合起來,在晉江舉辦鞋業博覽會,組織中央級媒體強勢宣傳,擴大產業區域品牌的影響,達到共同宣傳的目的,讓全世界認訓福建的鞋產業集群,了解晉江有眾多的鞋企業,同進也帶領企業走出去。每個特色專業區域會定期組織轄區的企業參與國內外的展會,在展會中宣傳自己的特色區域品牌,擴大自己的知名度,學習更好的先進技術、獲取更多的行業信息;組織中外品牌、質量等專家對區域內的企業進行管理培訓,不僅提升他們對品牌的意識,也幫助中小企業的成長,與企業共同培育、推廣和使用產業區域品牌,共同提升整個產業集群的知名度,帶動更多的中小企業在產業集群下共同發展。比如:中國制鞋工業研究院運動鞋技術研法中心、海峽皮革與制鞋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相繼在晉江成立,并由行業協會牽頭,相繼注冊了產業商標,對產業區域品牌進行了知識產權的保護,這樣不僅摧生出了一大批晉江的品牌,也帶動了整個晉江區域產業鏈的發展,晉江的產業集群就此站穩了腳跟。
相同的地理環境 不同發展的方向
在最初的競爭中,能和福建一爭高低的恐怕只有廣州了,先看一下他們之間的差異。
行業企業單體的比較:廣州的單體企業規模較大;晉江的單體企業規模較小。
行業集中度的比較:廣州的企業集中度較小;晉江的企業集中度較大。
企業市場定位的比較:廣州的企業以國外市場為主;晉江的企業以國內市場為主。
企業的投資主體的比較:廣州的企業以國資為主;晉江企業以民營為主。
企業的品牌比較:廣州的企業以OEM生產為主,不注重品牌建設;晉江的企業以自主品牌為主,十分注重品牌建設。
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的比較:廣州的企業以來樣加工為主,自主研發能力較弱;晉江的企業要創自己的品牌,在研發方面的投入較大,也就有了較強的研發能力。
企業的廣告投入的比較:廣州的企業幾乎沒有廣告投入;晉江的企業廣告投入較多。
以上七點,可以讓我們清晰地看到,廣州與晉江之間其實并沒有什么真正的競爭,二者處于不同的市場范疇,當然也就有著不同的發展方向了。
相仿的運做模式 不同的規模
福建鞋業為什么會出現沒有大規模的批發市場這種情況?據了解,雖然省內需要大型批發市場的平臺,但大部企業都將洽談場地及產品陳列室設在工廠內,買家都選擇直接到當地企業提貨。
據業內專家分析,之所以會產生這種市場格局,客觀上與地理地形有關。福建地處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前面是海,后面是山”,山地多、交通不便的客觀環境制約了鞋業批發市場的規模。此外,省內現有鞋業批發市場在規劃設計上也相對落后,仍局限于原有雜、亂、小的傳統批發市場模式,地攤貨、品牌鞋、精品鞋、運動鞋、休閑鞋等一鍋炒,有序的產品卻在進行無序經營,“這家賣皮鞋緊挨著一家賣休閑鞋,對面的那家賣運動鞋,這種格局迎合了當年保證盡快先‘旺起來’的需求,但現在看來就成了難以克服的制約。”
目前廣州、北京、上海等地的鞋業市場已經出現了細分明確的強勢鞋業批發市場,傳統的一體化鞋業批發市場已經明顯滿足不了細分市場的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作為鞋業強省,福建也迫切需要一個統一規劃、專業化細分的強勢鞋業批發市場。
困惑 三種表象
消費群體無法區分
有人說,陳埭的鞋業雖然品牌眾多,但是除了不同的明星在琳瑯滿目的廣告牌中身影外,并不能明區別陳埭的運動鞋產品。因為陳埭的運動鞋有著同樣的價格、同樣的款式、同樣的營銷方式,甚至連賣場的建設也是類似的。在不同品牌的專賣店里,消費者看到的是同一檔次的價格,有運動鞋專柜也有休閑鞋專柜,運動鞋中又幾乎是籃球鞋占了主要的部分。安踏(中國)有限公司品牌管理中心總監除陽認為,一個市場發展到最后就只有兩個品牌,一個是領跑者,另外一個是挑戰者,也就是二八原理,即20%的品牌占領80%的市場,這是必然的趨勢。除陽分析,現有國內體育經濟的發展還是很樂觀的,每年的增長速度都在30%左右,所以有這么多品牌同時涌現,這是發展期的必然現象。但是,如果不為以后做積累,沒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固定的消費群,到最后市場飽和時就很危險。
品牌個性無法區分
早期,陳埭鞋業的成功與特殊的品牌營銷方式很難分開。據晉江市制鞋工業協會常務副秘書長王志勇介紹,1999年,孔令輝成為安踏的代言人,一句“我選擇,我喜歡”喚出了陳埭鞋業獨具特色的營銷之路。安踏的成功代言,使陳埭制鞋企業蜂擁而上,林立的廣告牌成為當地的一道風景線。在一段時間內,CCTV5也被稱之為晉江鞋品牌頻道。此舉,在為晉江鞋品牌帶來極大知名度的同時,也同樣給晉江鞋企業打上了“愛跟風”的烙印。目前,這股跟風的勢頭似乎仍在持續,繼“CCTV5+明星”之后,一股籃球模仿秀又在晉江鞋企之間上演,安踏贊助CBA聯賽和舉辦“圓夢CBA-2006安踏KO街球賽”。3610(中國)有限公司和央視“籃球公園”節目合作打造“娛樂籃球”,德爾惠與號稱“史上最偉大的花式籃球隊”的美國哈林花式籃球隊結盟,喬丹(中國)公司舉辦“喬丹”杯三人籃球爭霸賽。除了贊助籃球賽和舉辦“平民化”的籃球運動外,籃球明星代言的廣告也鋪天蓋地,代言人也從國內籃球明星跨到NBA巨星,如亞禮得請NBA“滑翔機”德雷克期勒做代言,沃特請王郅治做代言等。甚至連現在很多請娛樂明星代言的品牌,也讓自己的代言人手里捧個籃球。
有關專家認為,晉江號稱鞋都,有它的優勢所在,非常完整的供應鏈、價格控制的體系,給這些品牌打下了很好的一個基礎。但是,晉江的品牌個性還會區分出來。
361 0中國助理朱媛娥談到,在陳埭,跟風是無法避免的。因為鞋業就分為幾類,推廣方式如果沒有新的突破,也只能是在原來的模式上重復,這時候如果有新的模式誕生并且獲得成功,肯定有人跟風。“目前,還有點爭鳴的味道,但是很快就會轉入跟風的狀態,因為大家都在搶占資源。但是概念營銷是定位高端的模式,中小企業未必適合這種模式。”
市場份額無法突破
徐陽認為,企業要發展、市場份額要增加,你要知道是從哪里取得的。比如,在運動鞋領域要提升10%,一定要通過系統研究,得出這10%里面有70%是從李寧這邊拿的,有30%是從耐克那邊拿的。你做這樣一件事情要目的性非常清楚,而不是說別人做什么你就做什么。
“一味盲目跟風的話,最后就是晉江品牌打晉江品牌,不是今天這個企業起來了明天那個企業做好了,但從宏觀上來看,晉江鞋在整個中國鞋產業里面,市場份額還只是那么多。目前整個體育產業以每年30%的速度在增長,大家不會感覺到這種增長中問題存在。但是如果從市場份額來看,晉江在整個市場份額上可能是很難再有所突破的。”同濟大學創新思維研究中心主任王健教授曾說過,企業必然要經過模仿階段,但模仿到一事實上階段以后就必須要有自己核心的東西。模仿時間越長,越危險,到后面就像是在鴉片,吸得久了就很難改掉。
現狀 三個劣勢
對于整個區域品牌的發展,原材料的成本、原材料的運輸成本、人才使用成本、新產品的研發成本、交易成本、產品的銷售成本等將影響著企業的發展,因為這些是企業發展的主要成本,而主要成本的降低,可以大幅度降低產品的最終價格、并可以使產品區域品牌的知名度大幅度提升。而目前的福建制鞋業恰恰在這些條件上受到制約。
土地資源緊缺
“用地”限制企業進一步發展空間。土地充分開發,民間投資旺盛,國家對土地管理的加強等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本已短缺的土地供應更加緊張,這成為企業進一步擴大規模,技術升級的關鍵性制約因素,也就使得三個集群之間的關聯效應未能充分發揮。福建三大鞋業產業集群分布在距離不到200公里的沿海地帶中,但三個集群之間關聯程度仍比較低,無法在更大程度上獲取區域經濟優勢和集聚規模優勢。就拿福建的莆田來說吧,莆田的土地面積4200公里,人口卻高達300多萬。同時莆田的鞋企業人員很少與晉江的企業人員聯系,都各自為戰,這限制了集群的整體發展。
鞋業強省缺乏強勢批發市場
因為產業集群地,不單單要有一定規模與數量的品牌企業,也要具備一定規模的上下流相關鏈的批發零售市場,廣州十幾家大型鞋業批發市場將手伸向全國市場乃至世界各地,然而福建與“中國鞋都”、“世界鞋業工廠”的地位很不相匹配的是,省內至今還沒有一個在全國有相當聲譽的強勢鞋業批發市場,這嚴重影響和制紙了福建產業集群地的進一步發展與跨越。據了解,目前在福建各地市均設有輻射當地市場的中小型鞋業批發市場,這些批發市場的輻射半徑主要在地級市及其郊縣。在采訪中,福州大鞋城的一位商戶告訴記者,目前大鞋城里不少商戶主要做的都是神州五區八縣的生意,福州以外的省內地區,如龍巖、泉州等地一般都選擇從當地的批發市場直接進貨。從貨源和經營模式上來看,福州作為省會城市的鞋業批發市場和省內其他的地區相比幾乎雷同。福建鞋業市場容量本也不小,卻怎么也做不大、做不出名氣,在產業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固步自封、滿足現狀必將制約產業的發展,只有積極進取、及時調整革新才能促進產業的發展。
人才的嚴懲缺乏
人才緊缺在最開始的表現是嚴重的“勞工荒”侵蝕著原有的低成本優勢,這是因為鞋業發展的必然階段,尤其是西部鞋業的快速崛起,破壞了原有的鞋業勞動力市場的供需平衡。另外晉江在生活、工作、交流等方面本身也沒有優勢,加上地理位置的劣勢而導致各類高新人才的流失與極度缺乏。據了解,很多大企業為了留住人才給以高薪,但還是無法讓人才長期為這些企業效力。
創新 三個概念
產業集群的最終發展結果,就是全球化的發展,而對全球化的挑戰,區域性產業集群已逐漸納入全球價值產業鏈,他的競爭力的提升,不僅需要挖掘集群的內部聯系,更需要與全球產業價值鏈相結合,不斷調整自身與全球產業價值鏈的關系與方式,創造新的價值結構。
打造國際品牌
在保持原有的中國名牌、中國馳名商標的榮譽的同時,對企業的品牌提升與塑造給予有利的指導與扶持,幫助如安踏、特步等優勢品牌做大做強,培育出能夠沖擊世界名牌和獲得中國工業大獎的國家級的頂級品牌,培養出一批規模能夠達到50-100億元的大型品牌企業,培養一批利稅大戶。拉動企業快速成長,使企業的銷售額、市場份額、銷售利潤率、人均利稅 等國際大品牌搞衡。繼續鼓勵出口創匯企業,在海外注冊自主商標和擴大自主知識產業保護,重點扶持出口能力強、有自主品牌基礎的海外軍團企業,打造一批“中國出口名牌”,組織成出口創匯品牌聯合艦隊,向國際市場拓展,帶動在海外品牌知名度的延伸。
共存共融
提高三大集群之間的關聯程度,提升整體競爭優勢。以晉江旅游運動鞋痖集群為核心,充分發揮該集群的鞋料鞋機及配件市場、國際鞋博會、鞋業生產力服務中心、鞋業市場的輻射帶支作用,引導全省鞋業企業主動與晉江旅游運動鞋產業集群對接,逐步將三大集群融為一體。
“整全產業發展載體,加快市級工業園區延伸擴大張步伐,引導重點行業、企業向工業園區集中,打造國際化特色的產業集群基地。”原晉江市委書記李建國曾明確指出,未來晉江工業必須走集優化道路,做強產業組團,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廣工業和生活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建立一批循環經濟型企業、生態型工業基地。
尋求新載體
盡管產業集群地在晉江已經形成,但晉江的鞋業依然存在著缺乏整合、產業鏈不夠長、品種不夠多、產業不夠集中等問題,整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是必需要做的。
不僅如此,一些業內人士還表示,作為鞋為一的主要生產基地之一,省內一直缺乏一個輻射全省的鞋業批發市場,這一空白對于整合省內鞋業供應鏈,促進產業向全國的輻射十分不利。
一個強勢的批發市場完全能夠助力產業做大。
批發市場一頭連著千千萬萬的生產企業,另一頭則牽著萬萬千千的經銷商和消費者,是整個產業發展鏈條中重要的一環。批發市場分為綜合性和專業性市場,市場的駐者都是中小投資者,商品都為中低檔產品,供應的對象主要是中小批發商和零售商。
業內專家指出,上世紀80-90年代中葉是批發市場的萌芽期,當時商品短缺,流動渠道單一,批發市場開發萌芽呈現出地攤式的形態。第二階段是上個世紀90年代中后期,批發市場開始進行升級,主要表現為由路邊的攤檔式進入大棚經營。到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逐步規模化,一些專業性、綜合性的批發市場開始出現,并以商場化的模式經營。第三階段,為尋求長遠的發展,尋求新的模式,其中一種就是規模化管理經營,以一種主業為主選擇細分的目標市場。
國內鞋業也需要一個過渡的時期,產業開始由盲目的無序競爭向有序的品牌競爭轉化,企業也開始從全方位的市場瓜分向細分市場的爭奪轉移。作為與上游制造環節相銜接的批發市場,也需要適時調整現有各種品類“一鍋炒”的傳統模式,進行差異化經營。這就要求在市場布局上各個細分市場區域分明、井然有序,只有這樣才能吸引各細分市場的優秀企業入駐,各展所長。
- 上一篇:福生鞋材城隆重開業
- 下一篇:“世界杯經濟”升溫:零食和鞋服消費也“蹭蹭”上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