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將是“東鞋西移”的一個重要“落腳點”
在近日召開的“東鞋西移”國際論壇上,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專家林凌提出,隨著東部沿海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屬于勞動密集型的鞋業生產必將向內陸地區轉移,而四川鞋業經過近年的快速發展,加上各種資源優勢,將成為“東鞋西移”的一個重要“落腳點”。
林凌說,一直以來,中國鞋業最大的生產基地就是廣州、溫州、泉州和成都,被成為“三州一都”。成都以生產女鞋著稱,被譽為“中國女鞋之都”。廣州、溫州、泉州都在東部沿海地區,成都是西部唯一較早取得長足發展的鞋業生產地區。
在中國經濟強勁發展的形勢下,東部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正在迅速展開。一批勞動密集型產業受到技術密集、資本密集型產業的排擠,成本升高,被迫向中國西部、中部和越南等國家轉移,鞋業成為首先受到擠壓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之一。
“據我了解,最大的鞋產地之一珠三角,也在結構調整升級中向鞋業擠壓過來。回過頭來看看四川和成都,同樣如此。原來密集在成都市武侯區的鞋業也是幾經搬遷,向成都郊縣轉移。這種產業梯度轉移是合乎經濟發展規律的。上世紀80年代,亞洲‘四小龍’把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中國沿海地區,而他們的產業結構則逐步升級為汽車制造業、IT產業、現代服務業等高層次的產業,從而在國際上形成了發達國家與發展家之間的垂直分工格局。現在中國東部也形成了要求把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出去的壓力,‘東鞋西移’就成了必然趨勢,在中國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之間也將形成垂直分工格局。”林凌說。
“東鞋西移”移到哪里?對此,林凌認為,從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逐利的規律看,都逃不過“生產成本+運輸成本+配套成本〈或=沿海”這一條鐵律。哪里符合這一鐵律,就往哪里轉移。然而,中國要求轉移的中西部省份有18個,而且差不多都提出了迎接轉移的口號和措施。這樣,就必然引起激烈的競爭。
那么,四川的競爭條件如何呢?林凌分析說,從各種生產要素的價格看,四川的電、水、氣、勞動力、土地都低于沿海,生產成本較低;從配套條件看,成都已有的西部鞋都公司目前已建成“中國女鞋之都品牌企業基地”這樣強大的為鞋業配套服務的基地,能為生產企業就地提供原材料采購、產品設計、商務談判、外貿出口、運輸物流、金融法律服務、技術培訓等各種配套和服務條件,因此配套成本也是低的。唯一的問題是運輸成本較高,但與相對低的生產成本、配套成本品迭之后,總成本將小于或等于沿海。
“特別是已有了‘中國女鞋之都’這樣的品牌,有了1500多家制鞋工廠和800多家配套企業,有了年銷售收入 100多 億元和出口近10億美元的基礎。”林凌強調說,此外,從機制上來看,成都市武侯區的鞋都工業園堅持“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引入了民營資本參與鞋都的建設,解決了以往政府想做又做不了的事情,形成了一種民營經濟參與工業園區建設的經濟現象。在這種經濟現象和機制創新的促進下,四川的鞋業在最近幾年得到了快速發展。所以,四川在迎接“東鞋西移”中是具有強大的競爭力的。
林凌還為四川爭取“東鞋”在四川落腳提出了幾點建議
一是堅定不移地實施“武侯建都,周邊建園”的戰略,把西部鞋都品牌基地建成為四川鞋業的物流配送中心、產品研發中心、國際貿易中心、信息中心、展示中心、培訓中心、質檢、海關、稅收、翻譯等服務中心,為“東鞋西移”提供全方位的服務;與此同時,在成都遠郊縣建立新的制鞋工業園區,為外遷企業和西移企業建廠準備好條件。
二是對制鞋工廠,要實行放量、升級、換代的方針。能擴大規模的要擴大規模,原為小作坊的要向工廠轉變,原為家族式工廠的要逐步向現代工廠轉變,原為手工生產的要逐步向流水生產線轉變。
三是提高設計、工藝創新能力,走出長期從事來料加工和貼牌生產的局面,不斷創造自主品牌。西部鞋都有限責任公司要盡快建成產品研發中心,為制造企業創造自主品牌提供技術設計支撐。
四是在依托原有出口渠道的同時,要大力構建四川的鞋業出口主渠道。西部鞋都正在打造的國際貿易中心,正是一個吸引國際貿易商家來四川直接看樣訂貨,讓貿易商與制造商真正實現零距離的接觸,建立多方共贏的交易平臺。應盡快把這一平臺建設和運轉起來。
五是要加強中國女鞋之都與國際著名鞋業協會和鞋商的聯系,要建立起四川鞋業與國內鞋業、世界鞋業的密切聯系,形成直接的貿易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