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鞋業北京話合作
為時3天的第三屆中國國際鞋業博覽會在北京舉行。今年是世界鞋業多事之秋,自4月7日起,歐盟對中國鞋產品征收漸進式臨時反傾銷關稅,10月5日作出征收為期2年反傾銷的終裁。雖然國際鞋博會在仲裁后的第4天舉行,但展廳內蕩漾著中外制鞋業合作的友好氛圍。
意、西首次國家組團參展
曾在國際鞋市場與中國貿易摩擦激烈的意大利、西班牙等歐洲國家的鞋業,一改以往企業零散參展的形式,首次以國家展團參會,力圖通過展會與中國鞋企進行生產、品牌及渠道等方面合作,進入中國市場。
意大利展團推出“我愛意大利鞋”活動,并在北京故宮端門上演了一場由意大利30多家世界品牌表演的“鞋秀”。葡萄牙、德國、比利時、日本等國的60多家世界著名鞋品牌,也借博覽會平臺登陸中國市場。5000多平方米展場,近一半面積被國際品牌鞋業占據。
國際品牌如此青睞中國,意大利外貿委員會首席代表賴世平的一番話語,道出了其中的緣由及與中國長期合作的愿望:現在全世界都知道,中國是制鞋業的領導者和出口第一大國,全國有2.5億人口的生活狀況很好,他們有足夠的購買力消費奢侈品和高檔鞋,這使意大利鞋業在中國有了很大的市場拓展機會。據了解,在為期3天的展會上,國際參展商收獲頗豐,不少鞋商與中國經銷商簽署了合作協議,意大利、西班牙等展團紛紛表示今后還來參展。
中國鞋企業在摩擦中提升
由中國輕工藝品進出口商會、商務部外貿發展事務局等單位聯合主辦的本屆“鞋博會”,主題為“走向世界,走進中國”。當歐洲乃至世界的知名鞋品牌蓄勢待發“走進中國”時,中國的鞋業廠商亦為更好地“走向世界”摩拳擦掌。在本屆“鞋博會”上,樹立中國鞋的中高端品牌是首要目標。中國輕工藝品進出口商會負責人告訴記者,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鞋業生產國和出口國其國際鞋業制造中心的地位近年來不斷受到國際同行的挑戰。中國鞋類產品存在研發設計能力相對薄弱,缺乏跨國品牌,自主引導市場消費能力弱等問題,只有加大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逐步實現由產品輸出到資本輸出、品牌輸出,中國鞋業才能避免或減少國際貿易摩擦給企業帶來的風險。
參加展會的遠東皮業集團(廣州)公司董事長王敏表示,歐盟對華皮鞋征收反傾銷稅,使中國高檔鞋的銷售也受到限制。這迫使我們的企業不斷提升,加強對制鞋產業的投入。中國皮革和制鞋工業研究院院長楊承杰則認為,歐盟對中國皮鞋征收反傾銷稅對中國來說,可能會有陣痛,但從長遠看,逼迫中國制鞋業提升產品質量,提升價格,有利于與歐美競爭。
本屆“鞋博會”將中國與歐美高端鞋品牌置于同等平臺,為中國鞋業與國際高端技術開發由對望到對接創造了積極條件。展會期間,中國輕工藝品進出口商會與歐洲鞋業采購商協會合作,開展了“中國品牌鞋在歐洲”活動;顒舆x定10余家規模較大的中方鞋企業,與歐方采購商簽訂采購合同,同時還將聯合設計師,達成設計、生產、銷售三方合作,以幫助中國鞋企在海外推廣品牌。
紫禁城上敲響“競合鐘”
“鞋博會”開幕當晚,以古老城墻和閃爍的霓虹燈為背景,中國與意大利鞋業人士一起在故宮紫禁城端門上,共同敲響被命名為“競合”的古老大鐘,并聯袂演出“鞋秀”,表達了兩國鞋業在競爭中尋求合作的意愿,并告訴人們公平競爭帶來的一定是“雙贏”。
盡管貿易摩擦頻頻出現,但是中國鞋業在歐洲市場的延伸、歐盟鞋業向中國市場的探求從未停止過。這種需求決定了世界一些國家與中國鞋業對抗是暫時的,合作是長久的。商務部外貿發展事務局張超美副局長就曾認為,目前在世界鞋業中,中歐鞋業可以說是執世界鞋業之牛耳。歐洲鞋業代表了世界鞋業的經典,中國鞋類產品以其物美價優的特點贏得了世界廣大消費者的喜愛。就長遠看,中歐鞋業會有更多的合作空間和機會。
對中意兩國鞋業均有相當了解的意大利外貿委員會首席代表賴世平表示,中國鞋在國際市場的份額越來越大,意大利鞋的份額不斷下降。從數量上看,差距越來越大。但是從市場細分而言,在低端市場中國產品不斷擴大,高端市場意大利產品不斷提高。意大利鞋30年前也是以數量取勝的,后來有了新的競爭者,迫使其在質量上不斷提高。他認為,這也將是中國鞋業發展的趨勢。
中國國際鞋博會組委會副主任譚安告訴記者,中國與國際鞋業強國通過“鞋博會”的交流與溝通,已使越來越多的外國客商看到,中國是機會而不是危機,世界經濟的發展需要溝通與合作。中國作為鞋類生產和消費大國,其消費市場不可小覷,其技術市場也不可小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