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國際服裝節十周年群星閃耀多商味濃
寧波的服裝產業伴隨著寧波國際服裝節一起成長。10年來,寧波的服裝產業變得更成熟,業界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重視品牌的價值、經營理念的創新與轉變,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充滿危機感。從今天起,本報推出“寧波國際服裝節十周年系列報道”,透視寧波服裝產業的成長軌跡,分析其未來的發展方向。
寧波的服裝產業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初,90年代中后期,寧波國際服裝節在寧波男裝的盛名之下蹣跚起步。今年,服裝節滿10周歲了。
雅戈爾、杉杉、羅蒙、太平鳥、培羅成、洛茲、唐獅、愛伊美、仙甸、布利杰、康楠、喜麗美獅、巨鷹……這些牌子,市民耳熟能詳,他們都是寧波的服裝企業及品牌。10月,這些服飾將悉數在第十屆寧波國際服裝節亮相。
寧波服裝產業在全國最早走上品牌之路。2005年中國500個最具價值品牌評選,寧波服裝企業占得六席。目前,我市服裝的注冊商標總數超過3000個,在境外注冊的服裝類商標超過50個;擁有雅戈爾、杉杉、羅蒙、唐獅等四大中國馳名商標,16個中國名牌產品。
據統計,寧波有各類服裝企業3000余家,其中年銷售收入上千萬元的企業就有幾百家,產品涉及男裝、女裝、童裝、時裝等系列,年產服裝近14億件,占全國產量約12%。
“這10年間,寧波服裝一線品牌地位鞏固,二線品牌悄然崛起,三線品牌梯隊蓄勢待發。”寧波服裝協會秘書長張曉峰認為,寧波服裝已從工業品牌時代轉向時尚品牌時代。
寧波服裝創牌無定式
一個企業是專注打造一個品牌,還是多個品牌?是堅持走自主創牌之路,還是勇于吸收他人成熟品牌重新運作?走在品牌之路上的企業在考慮、在探索。
杉杉控股公司董事局主席鄭永剛說:“我堅持一點,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而綜觀已經形成一定規模的寧波服裝企業,“適合自己就是最好”其實就是寧波企業家的氣質:在寧波,創牌無定式。
“服裝行業要做大,除非做多品牌;中國要創國際品牌,除非有國際化的聯合。”1999年,鄭永剛在國內率先開始多品牌、國際化運作。如今,杉杉集團旗下已有22個品牌。其中有一個核心品牌,12個原創品牌,9個國際品牌。“合作中,我的品牌在升級,市場在細分,經營團隊在成長,優勢資源得到重新配置。”鄭永剛如此評價決策成果。如今,多元化品牌戰略已為較大規模服裝企業廣泛采用。
眾多中小企業,走的更多是創牌———貼牌———再創牌之路。老K西服創牌在上世紀80年代,產品曾風靡一時。說起過去的輝煌,老K制衣董事長包國富記憶猶新:“但當時品牌運作意識弱,到90年代中期,老K已被眾多品牌趕超,我們開始大力發展貼牌生產。”包國富透露說,通過與意大利客戶多年合作,自己已積累了不少經驗,服裝節期間就將與意大利客戶聯手推出兩個全新國內品牌。錯失過一次機會,吸取教訓改練內功,再蓄勢而發,類似老K的企業在寧波不勝枚舉。
對于樹品牌,象山針織業的領軍人物巨鷹集團董事長陳照有自己的理解:“企業品牌也是品牌。企業品牌建立在產品品質上,客戶選擇巨鷹,因為產品質量有保證,這就是品牌。”陳照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也曾投巨資做過品牌,但失敗了。對此,他得出經驗,制造與商業是兩碼事,制造型企業不適合輕易上馬品牌運作。其實,在寧波,先打造“縫制品牌”求得生存,再考慮扶持產品品牌成為多數企業成長的必經之路。
國際品牌之路有多遠
一個讓寧波人至今無法釋懷的事實是,作為一個服裝大市,寧波在機制、品牌等各方面領全國風氣之先,但在國際市場上,至今沒有一個叫得響的品牌。
是什么阻擋了寧波服裝品牌邁出國門的腳步?業內人士分析,關鍵原因有兩點:一是企業設計力量及文化內涵不足,設計主要以仿制、翻版為主,原創性明顯不夠;二是,還缺乏國際營銷的經驗。因此,至今國外的消費者仍不認可來自中國的時裝品牌。“我們要通過走出去、引進來增加設計含量、加強創新,從知識力量中獲取效益,提升品牌。”羅蒙集團總裁盛靜生為集團服裝定下的努力方向其實也是寧波服裝在做大品牌道路上亟待解決的問題。
走向世界,才能走進世界。在通往國際T型臺的路上,企業才是真正的主角。羅蒙已早早地將設計工作室搬到了國外;愛伊美將商標注冊到了21個國家;雅戈爾美國公司則在今年3月,將“YOUNGOR”帶入了美國MAG鄄IC秀,結果一舉收獲1000萬美元訂單;上月底,在商務部牽頭下,擔任上海國際時尚聯合會會長的鄭永剛,將“杉杉”、“莊吉”、“紅豆”等8場中國時裝秀,帶進了國際時尚“奧斯卡”———米蘭時裝周……
或許,這就是寧波服裝企業引領中國品牌走向國際的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