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皮革行業十一五發展規劃正式發布
在9月3-5日于上海召開的“中國皮革協會第五屆理事會第四次擴大會議”上,經過與會代表的熱烈討論和認真審議,正式通過了《中國皮革行業“十一·五”發展規劃》。該規劃對于推動皮革工業科技進步,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促進皮革工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該規劃是皮革行業發展進程中的重要規劃,系統地總結了“十五”期間的顯著成績和存在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清晰勾劃了未來五年皮革行業發展的戰略目標和措施,具有較強的前瞻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
與會代表認為,“十五”期間,我國皮革行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有統計資料顯示,2005年我國皮革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全部國有企業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3185億元,比“九五”末期增長166.1%%,“十五”期間年均增長21.6%%;利稅202億元,比“九五”末期增長241.8%%,“十五”期間年均增長27.9%%。2005年皮革、毛皮及制品行業進出口總值368億美元。此外,據統計2005年全國皮革主體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直接從業人員達500多萬人,全行業連同配套行業從業人員達1100萬人,每年提供新的就業崗位達四五十萬個,解決了大量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同時也帶動了農村畜牧養殖業的發展。
雖然皮革工業的發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主要是:粗放的增長方式及低水平擴張的傾向影響了行業的核心競爭力;行業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產品質量、技術水平、管理水平和品牌建設等方面與世界先進國家尚有較大差距;制革作為皮革產業的基礎,原料皮質量差、數量不足,環保治理任務艱巨;在“十五”期間發展速度過快,出口依存度偏高,貿易摩擦日益增多等,也加大了行業的經營風險。
該規劃提出了以“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發展綠色皮革產業,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加強自主創新,轉變增長方式,使全行業從數量主導型過渡到以質量、品種、出口、效益型為主導的‘二次創業’發展新階段”為指導思想,貼近中國皮革工業的發展實際,指明了未來我國皮革行業發展的方向。
該規劃提出了“十一五”期間的五大目標:控制產量增長,鼓勵提高產品附加值,保持行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0%:控制出口數量增長,鼓勵出口價格提高,保持行業出口創匯年均增長10%%;顯著提高資源利用率,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期降低20%:更加有效控制環境污染,實現增產不增污;到2010年或更長一點時間爭創3-5個世界知名品牌。其核心可概括為兩點:一是全面提升中國皮革行業的整體素質;二是引導中國皮革企業爭創世界品牌。
皮革行業“十一五”規劃提出了幾項引導性措施和建議:原料皮的數量及質量保證是皮革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十一五”期間,皮革、毛皮工業所需的原料皮仍將立足國內,但尚需繼續進口部分原料皮,才能保證皮革工業的平穩較快發展;合理布局,調整結構,促進產業升級,形成東中西部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產業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形成自主創新的基本體制架構;發展自主品牌是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先導,真皮標志和生態皮革是培育行業品牌的平臺,也是行業質量自律的載體。企業則是打造自主品牌和落實走出去方針的主體;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從自身實際出發,發揮產業的聚集效應,以優勢企業為龍頭,影響和帶動其他相關企業合作配套,共同發展,形成皮革特色產業區域。使皮革特色區域成為產業調整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主力軍和主戰場;推進節能降耗,強化環境保護,探索制革、毛皮集中加工新模式,致力于建立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皮革產業,走循環經濟的發展道路;立足擴大內需尋求皮革產業發展的新增長點,實現產業發展由依靠出口拉動向內需與外需協調帶動轉變。積極培育國內外多元化專業市場,為跨入皮革強國行列打好基礎,積極培育國內外多元化專業市場。全行業要在科學發展觀和行業“十一五”規劃的指引下,堅定信心,振奮精神,扎實工作,銳意創新,不斷開創皮革行業發展的新局面,為早日實現皮革強國的宏偉目標而努力奮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