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報評對中國鞋類產品的反傾銷措施
近日,法國媒體載文,就意大利鞋業狀況,評論歐盟對中國鞋反傾銷問題,內容如下: ~
不久前,意大利的制鞋業還是經濟效益非常好的部門。意大利的制鞋業主要集中于本土的中部和北部,每年有成千上萬的意大利鞋銷往外國及本國市場。但是, 2005年1月以后,意大利的制鞋業再也競爭不過中國和越南了。
根據歐洲鞋業聯合會的統計數據,自從取消對亞洲產品的關稅以來,中國向歐洲出口的鞋類產品增長200%,中國皮鞋的出口增長450%。
由于制鞋業的中心位移:從意大利的亞平寧半島(aboratori des Apennins)轉向了中國的南部城市深圳,意大利制鞋業的就業人員銳減。去年2月份《The Ecomonist》刊物上公布的數據,意大利鞋制業的就業人員從1995年的12.42萬降至2005年的10萬,而且就業人數還在不停下滑,因為無論就亞洲制鞋業的技術和相對比較低廉的勞動力成本而言,亞洲鞋業的競爭力具有相當大的優勢,尤其是亞洲鞋類產品的價格在競爭中占有絕對的優勢。
意大利和其他歐洲鞋業生產國如葡萄牙、西班牙都想促成歐盟重新啟動貿易保護措施。2006年8月底,布魯塞爾提議對來自中國和越南的進口皮鞋分別征收16.5%和10%的反傾銷稅,如果實施這項決議,歐盟成員國的首腦必須在10月6日做出決定。這項反傾銷稅措施的實施僅僅滿足了只占半數的歐盟鞋類生產國的愿望,而歐洲鞋類產品的大型供貨商,他們的利益因此而受損,因為這項措施的實施意味著鞋類消費價格的提高。
另外,主張自由貿易的歐盟成員國認為,已經給予歐洲鞋業生產國很長時間的調整,可是他們卻一事無成。許多專家認為,意大利制鞋業在國際競爭中落敗,是因其工業結構不合理。
意大利半島的制鞋業是以家庭作坊為主的小型企業組合而成的。正因為這種產業結構,對制鞋業整體運作就會有投資的問題,也正由于這種互相依存的生產結構,意大利的制鞋業很難采取根本性的戰略轉變。
盡管意大利制鞋業舉步維艱,但也有運作成功的公司,比如專營手工制作豪華鞋的Tods公司,擁有自己暢銷的大牌鞋;還有位于意大利中部馬爾什(Marches)地區,頗受市場青睞的Diego Della Valle大牌鞋,每年出廠200多萬雙,每雙售價達250多歐元(該公司還經營Hogan和Feys兩大名牌鞋),即便是這樣的價格仍然使顧客趨之若騖,這家公司在世界各地,乃至中國都有自己的銷售點。
對意大利制鞋業來說,生產名牌鞋不是唯一的通道,譬如, Geox公司就開發了一種“透氣鞋(chaussure qui respire)”,公司組建僅10來年就成為意大利排行老大的制鞋商,正如Geox公司所展現的那樣,在普通鞋生產領域同樣充滿了商機。
2006年7月,Geox公司創始人,Mario Moretti Polegato主席在接受《Financial Times 》記者采訪時表示,歐洲企業應該將目標鎖定在革新和專利發明上,“某些企業認為應該采取限額措施來保護地方產品,但我認為通過發明創新的途徑與中國展開競爭才是可行之策,Geox在中國的業務進展很順利,至少到目前我們還沒遭受冒牌貨”。
即便某些企業,比如制鞋業,成功地維護意大利的立場,但終究抵擋不住行業整體的頹勢,也抵擋不住該行業就業者的流失,因為許多企業如同Geox那樣,已將生產廠安置在國外。如果所有的鞋商都擁擠在一條窄道上,那么誰都通不過去,因此意大利企業應該全力以赴投身于創新。
- 上一篇:威斯特伍德諷刺奢華風 迪奧轉型低調內斂
- 下一篇:通脹持續沖擊!美國鞋類產品需求驟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