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金鳳凰 引8.7億元落戶崇州
2006-10-06 16:11:24 來源:中國鞋網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10月5日,世界四大體育賽事之一的F1摩托艇大賽中國賽區成都站比賽將鳴槍開鑼。借助大賽的東風,金秋崇州,招商引資碩果累累。
9月28日,來自“中國女鞋之都”武侯區的首批50個鞋業老板相約崇州,黃金鞋業、卡美多、武駿、派中派等50家企業組團簽訂了投資協議,入駐“中國女鞋之都”崇州生產基地。幾年后,這里將矗立起一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市場繁榮、品質優良、環境優美、文化發達、服務一流的中國西部最大、最具影響力的鞋業基地。
F1摩托艇大賽的經濟社會發展效應已經顯現。伴隨著光華大道崇州段城市道路的開工,越來越多的“金鳳凰”聚焦崇州,“蜀中蘇杭、養心天堂”——崇州不僅成為許多旅游者向往的休閑家園,更成為許多投資者青睞的熱土。
基礎雄厚 崇州鞋業蓄勢待發
2005年,在成都市制定的工業發展布局規劃中,皮革被確定為崇州的特色產業之一。產業定位明確了,崇州皮革產業整裝待發。
全國生豬繁養基地、全國最大的豬皮革制品出口地之一、西部皮革基地,這些是崇州皮革產業的“招牌”。
在全省上千萬元產值的9家皮革企業中,崇州有5家;在全國最大的3家豬皮革制品出口企業中,崇州占了2席。起步于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崇州制鞋業,經過市場的優勝淘汰,有150家生存發展起來,從業人員15000多人,規模以上制鞋企業30多家。崇州年制鞋2500萬雙、制革905萬平方米,產值10億元以上,產品主銷俄羅斯、韓國、北美、南非等海外市場和成都市場,覆蓋全國13個省市。有2戶企業取得外貿自營進出口經營權,15戶企業通過第二方轉手出口,在全國建立了200余個營銷網點。
崇州的皮革產業基礎雖然已搭建起來,但品牌少、品牌不響、品種單一,企業研發能力弱、集中度不高、產業鏈條薄弱等難題也存在,靠一個個單打獨斗的企業不能推動整個產業的壯大。
打好皮革這張牌,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產業優勢,政府先要做好產業引導。一年多來,崇州市委、市政府在產業定位、科學規劃、規范服務環境上蓄勢待發,目標瞄準一條條制鞋產業的“鰱魚”。
承接轉移 “蓉鞋外遷”首選崇州
近年來,東部鞋業尤其是廣東制鞋業由于勞動力成本增加、土地資源緊張、產業發展空間不足,許多企業把目光轉向了勞動力資源豐富、能源充沛的西部地區。有專家預測,“東鞋西移”將在3—5年內完成,轉移產值規模將達1300億—1800億元。
在成都,以武侯為中心的成都鞋業在承接東鞋西移中占據了先機。在武侯區委、區政府打造“中國女鞋之都”的戰略決策中,“武侯建都、周邊建園”模式,為產業升級轉移提供了廣闊的戰略發展空間,武侯希望與周邊區域聯動合作,產業對接,實現雙贏。
大空間上做大產業,大集群上做大品牌。崇州敏銳地看到了“東鞋西移”、“蓉鞋外遷”蘊藏的無限機遇。
針對成都鞋類產業大調整,崇州市委、市政府決策層決定主動與成都武侯區對接,緊緊抓住鞋業梯度轉移的契機,甘心當武侯的配角,利用“中國女鞋之都”這一品牌資源,打造中國西部最大的鞋業基地。
充分利用現有優勢,崇州將引進和培育鞋類優勢企業,逐步完善和發展產業鏈構建制鞋產業發展的支撐體系,建立崇州基地發展平臺,集中發展、整合發展、重點發展,促進技術結構、產品結構、產業組織結構的調整升級。這一枚棋子落在了棋盤上,崇州鞋業未來的產業格局豁然開朗。
憑借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基礎,一大批制鞋熟練工人和技術能手、一定的銷售網絡和商貿體系優勢、光華大道崇州段城市快速路的開通帶來的都市聚合效應,崇州成為武侯鞋業外遷的首選。
規劃先行 崇州鞋業走向春天
9月6日,“中國女鞋之都”的第一個生產基地——崇州生產基地正式建立。崇州拋出了橄欖枝,武侯端出了共享“中國女鞋之都”的品牌大餐,武侯與崇州等地聯手,共同吹響了打造成都鞋業產業集群的號角。 打造產業集群,建好崇州基地,一躍而上,成為了2006年崇州市委、市政府“加快產業發展年”的聚焦工程。 9月上旬,一個關系崇州未來鞋業產業發展的專業規劃正式出臺。根據產業配套和功能分區,基地內分制鞋企業區、鞋材企業區、鞋材市場及倉儲區和綜合配套區,以基地為載體,打造西部規模最大、檔次最高的皮革產業群。崇州將采取政府主導、引入民間資本兩種開發建設模式,確保基地早日竣工。
按照規劃,“中國女鞋之都”崇州生產基地規劃總面積為6000畝,將用8年時間分兩期完成。其中,一期規劃面積3600畝,引進企業200多家,總投資在20億元以上,形成年產皮鞋6000萬雙、中高檔鞋占總產量的20%以上、年產值達到30億元、年交易額達到40億元以上。初步建立園區鞋業生產基地、鞋材生產基地和市場配套的信息管理服務中心。二期規劃1400畝,在2015年達到規劃目標,年產皮鞋1億雙、中高檔鞋占總產量的40%以上、年產值達到60億元、年交易額達到80億元以上。
武侯派中派鞋業董事長沈治權認為,崇州培育出“全友”、“明珠”等一大批中國名牌,證明了這里的投資發展環境能讓我們滿意。“獨木不成林,我不僅要把研發中心搬到崇州來,還要介紹更多的企業來崇州集群發展。” 一位崇州鞋業老板這樣展望:基地建成后,市場配套了,我們就有更多能力接外貿訂單了。“有競爭我們也不怕,有競爭才有發展嘛。”
上下游產業聯動,一個個鞋類專業企業如同忙碌的“蟻群”,在崇州這片投資熱土上將成就輝煌。
9月28日,來自“中國女鞋之都”武侯區的首批50個鞋業老板相約崇州,黃金鞋業、卡美多、武駿、派中派等50家企業組團簽訂了投資協議,入駐“中國女鞋之都”崇州生產基地。幾年后,這里將矗立起一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市場繁榮、品質優良、環境優美、文化發達、服務一流的中國西部最大、最具影響力的鞋業基地。
F1摩托艇大賽的經濟社會發展效應已經顯現。伴隨著光華大道崇州段城市道路的開工,越來越多的“金鳳凰”聚焦崇州,“蜀中蘇杭、養心天堂”——崇州不僅成為許多旅游者向往的休閑家園,更成為許多投資者青睞的熱土。
基礎雄厚 崇州鞋業蓄勢待發
2005年,在成都市制定的工業發展布局規劃中,皮革被確定為崇州的特色產業之一。產業定位明確了,崇州皮革產業整裝待發。
全國生豬繁養基地、全國最大的豬皮革制品出口地之一、西部皮革基地,這些是崇州皮革產業的“招牌”。
在全省上千萬元產值的9家皮革企業中,崇州有5家;在全國最大的3家豬皮革制品出口企業中,崇州占了2席。起步于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崇州制鞋業,經過市場的優勝淘汰,有150家生存發展起來,從業人員15000多人,規模以上制鞋企業30多家。崇州年制鞋2500萬雙、制革905萬平方米,產值10億元以上,產品主銷俄羅斯、韓國、北美、南非等海外市場和成都市場,覆蓋全國13個省市。有2戶企業取得外貿自營進出口經營權,15戶企業通過第二方轉手出口,在全國建立了200余個營銷網點。
崇州的皮革產業基礎雖然已搭建起來,但品牌少、品牌不響、品種單一,企業研發能力弱、集中度不高、產業鏈條薄弱等難題也存在,靠一個個單打獨斗的企業不能推動整個產業的壯大。
打好皮革這張牌,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產業優勢,政府先要做好產業引導。一年多來,崇州市委、市政府在產業定位、科學規劃、規范服務環境上蓄勢待發,目標瞄準一條條制鞋產業的“鰱魚”。
承接轉移 “蓉鞋外遷”首選崇州
近年來,東部鞋業尤其是廣東制鞋業由于勞動力成本增加、土地資源緊張、產業發展空間不足,許多企業把目光轉向了勞動力資源豐富、能源充沛的西部地區。有專家預測,“東鞋西移”將在3—5年內完成,轉移產值規模將達1300億—1800億元。
在成都,以武侯為中心的成都鞋業在承接東鞋西移中占據了先機。在武侯區委、區政府打造“中國女鞋之都”的戰略決策中,“武侯建都、周邊建園”模式,為產業升級轉移提供了廣闊的戰略發展空間,武侯希望與周邊區域聯動合作,產業對接,實現雙贏。
大空間上做大產業,大集群上做大品牌。崇州敏銳地看到了“東鞋西移”、“蓉鞋外遷”蘊藏的無限機遇。
針對成都鞋類產業大調整,崇州市委、市政府決策層決定主動與成都武侯區對接,緊緊抓住鞋業梯度轉移的契機,甘心當武侯的配角,利用“中國女鞋之都”這一品牌資源,打造中國西部最大的鞋業基地。
充分利用現有優勢,崇州將引進和培育鞋類優勢企業,逐步完善和發展產業鏈構建制鞋產業發展的支撐體系,建立崇州基地發展平臺,集中發展、整合發展、重點發展,促進技術結構、產品結構、產業組織結構的調整升級。這一枚棋子落在了棋盤上,崇州鞋業未來的產業格局豁然開朗。
憑借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基礎,一大批制鞋熟練工人和技術能手、一定的銷售網絡和商貿體系優勢、光華大道崇州段城市快速路的開通帶來的都市聚合效應,崇州成為武侯鞋業外遷的首選。
規劃先行 崇州鞋業走向春天
9月6日,“中國女鞋之都”的第一個生產基地——崇州生產基地正式建立。崇州拋出了橄欖枝,武侯端出了共享“中國女鞋之都”的品牌大餐,武侯與崇州等地聯手,共同吹響了打造成都鞋業產業集群的號角。 打造產業集群,建好崇州基地,一躍而上,成為了2006年崇州市委、市政府“加快產業發展年”的聚焦工程。 9月上旬,一個關系崇州未來鞋業產業發展的專業規劃正式出臺。根據產業配套和功能分區,基地內分制鞋企業區、鞋材企業區、鞋材市場及倉儲區和綜合配套區,以基地為載體,打造西部規模最大、檔次最高的皮革產業群。崇州將采取政府主導、引入民間資本兩種開發建設模式,確保基地早日竣工。
按照規劃,“中國女鞋之都”崇州生產基地規劃總面積為6000畝,將用8年時間分兩期完成。其中,一期規劃面積3600畝,引進企業200多家,總投資在20億元以上,形成年產皮鞋6000萬雙、中高檔鞋占總產量的20%以上、年產值達到30億元、年交易額達到40億元以上。初步建立園區鞋業生產基地、鞋材生產基地和市場配套的信息管理服務中心。二期規劃1400畝,在2015年達到規劃目標,年產皮鞋1億雙、中高檔鞋占總產量的40%以上、年產值達到60億元、年交易額達到80億元以上。
武侯派中派鞋業董事長沈治權認為,崇州培育出“全友”、“明珠”等一大批中國名牌,證明了這里的投資發展環境能讓我們滿意。“獨木不成林,我不僅要把研發中心搬到崇州來,還要介紹更多的企業來崇州集群發展。” 一位崇州鞋業老板這樣展望:基地建成后,市場配套了,我們就有更多能力接外貿訂單了。“有競爭我們也不怕,有競爭才有發展嘛。”
上下游產業聯動,一個個鞋類專業企業如同忙碌的“蟻群”,在崇州這片投資熱土上將成就輝煌。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 上一篇:耐克的啟示
- 下一篇:耐克CEO離任,中國品牌能得到什么啟發?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