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新聞]北京被逐的兒童鞋去了哪兒?
話題提示———涉及眼鏡、服裝、玩具、修正液、牙刷、鞋等總共79種不合格兒童用品被北京市工商局責令退出北京市場,其中包括知名的“晨光”修正液在內的10種修正液均含超標的有害物質苯或氯代烴,而童裝pH值超標也是歷次抽查中出現問題最嚴重的一次。
不合格商品被及時責令退出市場,確實大快人心,但這種高興的情緒恐怕也僅限于北京的消費者,我更關心的是,這些被逐出京的兒童用品將流入何方。北京的消費者“眼不見心不煩”了,那么其他地方呢?會不會出現這樣的情形:因為其他地方工商、質監部門的監管缺位,或者是商家出于僥幸心理,甲地的不合格商品堂而皇之“流竄”到了乙地,成了商場的“座上客”?這樣的猜測并非空穴來風。對一些醫療機構進行的審計調查就發現,一些不法商人出于利益追逐,收購了未及時處理的廢棄醫療器械,未經嚴格消毒就運到乙地以次充好,結果導致病菌蔓延,給患者造成巨大的人身傷害,引發一系列醫療事故。
處理不合格商品,除了工商部門要履行監管職責,嚴把市場流通關,及時責令退市外,還要加強對不合格商品召回的跟蹤監測。既要防止“漏網之魚”,更要杜絕不合格商品“喬裝改扮”或干脆“原封不動”流入異地市場害人。所以,對那些被責令退出北京市場的兒童商品,我們有必要警惕地問一句:它們去了哪兒?各地工商部門有沒有建立一種協查、通報的制度,有沒有實施聯動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