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俄羅斯族鞋匠:小作坊守住感情
第二屆全國媒體新疆行的記者近日來到了座落在西北邊陲的塔城,并在這里走訪了塔城最后的一位俄羅斯族鞋匠——“華大鼻子”米佳。
在距離塔城最著名的雙塔不遠的地方,60多歲的老米佳在街邊開了一家十分不起眼的鞋鋪,他也是塔城市最后一個能用牛皮和樺木釘子做出一雙雙結實、暖和的老式皮靴的俄羅斯族鞋匠。
當記者走進鞋鋪時,正趕上他為一位老顧客改制皮鞋。父親是山東人、母親是俄羅斯人的米佳,除了一個大鼻子外,似乎已經沒有多少俄羅斯人的相貌特征,米佳的漢語名字叫華忠仁,和他熟悉的人對他的稱呼則更親切——“華大鼻子”。
應記者的要求,米佳拿出了他親手制作的皮靴,暗紅色的牛皮靴上還有縫制的花紋,手工制作很是精細,據說米佳從14歲起就開始跟父親學習皮鞋皮靴手工制作工藝。“制作這樣一雙皮靴大概要花多少錢呀,”面對記者的問題,米佳大叔說“要200多元吧”,記者又問到,“那現在定制這樣皮靴的人還多么?”米佳大叔點點頭只說了一句“還是有人要做的”。
看著這個進入三四人就顯得擁擠的小小鞋鋪里,很難想像當年紅極一時的經歷,據了解,1954年,米佳的父親和幾個朋友合伙成立了塔城縣麗華社,專門生產傳統手工皮鞋和皮靴。1962年,16歲的米佳進了麗華社,當了一名配底工。當時一雙皮鞋要經過六道工序才能完成,他用了一年零四個月,就學會了這六道工序,成為了一名真正的鞋匠。
米佳大叔曾經對訪問過他的媒體說“那時候麗華社的生意很好,名氣也很大。”“出師后,我每月工資一般在70、80元,而當時一般干部工資只有40、50元。”
但到了1992年,曾經紅極一時的麗華鞋廠由于生產的皮鞋款式太土而停產,米佳和7名職工用參股的方式成立了麗華合作股份工廠。沒幾年,他們和房地產商合作,以工廠地皮和個人入股的形式,將工廠地皮搞了房地產開發。
然而,做了一輩子皮鞋的米佳實在難以割舍父親傳下的手藝。2000年,米佳就在這間7、8平方米的小屋里開起了自己的制鞋作坊,作坊小到連鋪面的牌子都沒有。除了修鞋,米佳還為很多老人做那種上世紀50—60年代常見的圓頭涼鞋、皮鞋,每雙150元,一年能做個百十來雙。“這種傳統的手工皮鞋,鞋底都是牛皮做的,這樣的鞋既保暖又防潮,還可以防腳氣。”米佳說。
就在記者采訪的過程中,始終有位老婦坐在身邊等待米佳為她改制皮鞋,看到記者的好奇,她笑著說,“我們還是在這里做鞋的,質量很好的”。
由于米佳人緣好,平日里米佳的作坊成了許多老人聚會的地方,常常是顧客來了都沒地方坐。每月做鞋加上修鞋,好的時候能掙700、800元,不好時,只有400、500元。
米佳大叔曾說:“在塔城有不少老年人喜歡我做的皮鞋,只要有這幫老伙計在,我就做下去。等哪天我實在做不動了,也沒有多少顧客了,到那個時候,我就可以休息了。”
- 上一篇:供應國際標準人工日光
- 下一篇:通脹持續沖擊!美國鞋類產品需求驟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