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寧皮革業的光榮與夢想
海寧, 錢塘江畔的一座小城,以洶涌澎湃的海寧潮聞名于世。然而就是這么一座只有65萬人口的小城卻締造了一個“中國皮都”的神話。
在海寧,平均3秒就能生產一只票夾。
平均48秒制成一組牛皮革沙發套。
平均1.3秒誕生一件皮衣。
海寧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中國皮都”。2005年,海寧皮革業總產值達130億元,皮革皮件業經濟總量列全國第一;皮革服裝產量全國第一,生產皮衣2500萬余件,占全國產量的三分之一;皮革交易量全國第一,其中皮毛經營量占世界皮毛經營量的四分之一;皮革服裝及相關產量出口額達58億元,列全國第一。
海寧皮革業已這樣璀璨
20世紀20年代行業內的“黃埔軍校”
“1926年創辦的海寧制革廠,是海寧皮革業發展史上第一家具有現代工業意義的企業,迄今已有80年歷史。” 海寧上元皮革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潘鴻接受浙江市場導報記者采訪時說。
海寧皮革業發端可追溯到1926年。當時在海寧硤石,人們在棚戶里,利用水缸、棍子等簡陋的生產工具,用鹽酸硝皮法硝制皮革。到解放前,在海寧雙山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皮革作坊。
1956年,眾多的皮革小作坊公私合營,建立了地方國營海寧制革廠,當時雙山最大的皮廠老板吳寅擔任了副廠長。海寧制革廠隸屬于省二輕廳的省皮塑公司,產供銷全部實行計劃經濟生產模式。
70年代海寧制革廠走向輝煌。1973年擁有173人的制革廠,發明了豬皮絨面服裝革,得到國家輕工業部的重視,在海寧召開了全國8省1市現場會,推廣豬皮絨面服裝革的生產技術與經驗,這是海寧建縣以來少有的全國性會議。
豬皮絨面服裝革的發明,讓海寧制革廠成為國家輕工業部重點扶持單位,1977年開始國家投入上千萬元,進行大規模的技術改造;1979年8月,該廠又投入300多萬元,建成了全國第一批的皮革污水處理站。
通過技術改造,該廠在1979年、1984年先后兩次獲得“全國質量銀質獎”(沒設金獎,銀獎是中國皮革工業的最高質量獎項)。“全國制革行業排頭兵”、“全國工業學大慶排頭兵”等榮譽接踵而至……
1998年底,該廠轉制為民企,組建了海寧上元皮革有限責任公司;2004年9月與西班牙商人合資建立了浙江大眾皮業有限公司,目前該企業生產的牛皮與羊皮服裝革、鞋面革,全是供應給品牌服裝與鞋企作原材料。
在海寧制革廠發展中,為海寧、乃至于中國皮革產業培養、儲備一大批技術人員與骨干。總工程師、豬皮絨面服裝革主要發明技術人員于義,不僅擔任中國皮革學會副會長,還被國家輕工業部授予“中國十大皮革先導”的榮譽稱號。在皮革業界,海寧制革廠被譽為“中國皮革業的黃埔軍校”。
現在, 70多歲的老專家于義還活躍在皮革技術研究第一線,在海寧建立了于義皮革研究所;80多歲的皮老板吳寅也健在,樂呵呵地見證著海寧皮革業的發展。他的兩個兒子目前都成為海寧皮革業的弄潮兒。
20世紀90年代 大步跨入黃金時代
上世紀80年代,海寧制革廠的職工紛紛出來辦廠,從不產皮的海寧,因為掌握了皮業產業鏈的核心環節——制革技術,而在與其他地區的競爭中占到了先機。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指引下,這一時期創辦起來小型皮革廠大約有20多家,但是規模都比較小,知名度也不高,真正使海寧皮革一炮走紅的是雪豹集團。
1984年雪豹集團公司的前身——海寧辛江皮件服裝廠創立。1989年,上海金陵中路雪豹商城開業,雪豹首開品牌皮衣專賣商場。伴隨著“雪豹,寶中之寶”的廣告語,上海灘時髦人士趨之若鶩在商城前排起長隊購皮衣,甚至出現了憑票購買的火爆場面。
90年代初期,海寧許多皮革廠家開始仿效雪豹創品牌,一時間,海寧興起了二三百個皮革品牌。1992年,海寧全市鎮辦、村辦和個私辦皮革企業達到了200家,海寧市委、市政府決定將皮革產業作為主導產業培育。既鼓勵公有制性質的集體和鄉鎮企業發展,也允許個體私營企業創辦皮件廠,從而在全市迅速形成了大力發展皮革產業的氛圍。
1993年,是海寧皮革業發展歷程上又一值得紀念的時間。海寧興建了國內第一家大規模配置皮革產業資源的專業市場——海寧中國皮革城。可以這樣說:皮革業的興起是皮革城建立的根本原因和動力,但是反過來皮革城的建立又大大提升了區域品牌的知名度,進一步推動了當地皮革產業的發展。
從1994年起海寧市每年舉辦一次海寧中國皮革博覽會(原海寧中國皮革服裝展銷會),該博覽會是中國層次最高、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皮革博覽會之一,成為中外皮革界的盛會。
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期,當海寧皮革產品完成在全國市場的布局后,來自國內其他地區的競爭日趨激烈。經歷了1995年、1996年前后的皮衣“牛市”后,1998開始,中國皮衣一度跌入低谷,成為經濟欠發達地區、低收入群體的穿著,海寧皮衣品牌遭遇霜凍期。
海寧皮革業很快將目光移向了更為廣闊的海外市場,從1996年開始,海寧皮老板在當時日用消費品匱乏的俄羅斯及東歐市場,賺取了遠遠高于國內市場的巨額利潤。2000年,貼牌加工這條嶄新的道路在海寧企業面前鋪開了。海寧一批皮衣企業做出了勇敢的嘗試,并取得了良好的市場效果。貼牌加工很快在海寧流行開來,直到現在,貼牌加工仍是海寧許多企業的重頭戲。
21世紀新時代 代言中國皮革產業
為適應我國加入WTO發展外向型經濟和國內外皮革市場激烈競爭環境。從1999年12月起,海寧市委、市政府在市區西北部創建海寧中國皮都科技工業園。
現在已有蒙努等皮革品牌骨干企業進入園區,其中投資在500萬元以上企業11家,1000萬元以上企業6家,開發面積近700畝,總投資超過了2億元,形成了100萬件皮革服裝和800萬件(套)皮革制品的生產能力。目前一個規劃布局合理、產業優勢明顯、環境服務一流的全國著名特色工業園已經初具雛形。
2002年12月,皮革城投資2億元人民幣,組建了30萬平方米集生產加工、設計開發、產品展示、外貿服務等功能為一體的海寧中國皮革城出口加工區,為皮革制造企業提供了發展的硬件平臺和良好的生產經營環境。同時,利用皮革城對外貿易、網絡信息以及資金雄厚等優勢,為他們提供銀行貸款擔保、提供網站信息、牽線搭橋介紹訂單,使這些企業脫穎而出,成為海寧皮革企業發展的生力軍,成功地構筑了海寧皮革服裝業的一個重要的企業集聚區、形象展示區和創新研發區。
目前已入駐投產的27家企業,2004年實現工業銷售產值2.5億元,皮革城出口加工區也因此被嘉興市委、市政府授予“嘉興市先進中小企業創業中心(孵化器)”榮譽稱號。
進入皮革出口加工區的企業,最大的特點是企業創新和競爭意識明顯增強,有的企業不惜重金聘請高級設計師,在服裝款式、用料、縫制工藝上狠下功夫,以體現企業的個性和新意,具有獨特的風格;有的企業在管理上舍得投入,加快了引進管理人才的步伐,用先進的管理理念提升企業層次和形象。加工區無論在管理上還是設計、營銷方法等方面出現了你追我趕、你有我超的競爭態勢。這些企業為海寧皮革業在科技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
在皮革產業的縱深發展上,海寧人是不遺余力的。目前重點發展的汽車制革與皮革箱包,進一步拉長了海寧皮革產業鏈。據悉,在海寧皮都路西側,皮革城箱包皮具加工區在這里建設,總建筑面積達4.5萬多平方米,首批企業已于今年4月底入駐。
三大工業園區的建設,讓海寧的皮革業“強筋壯骨”,向著世界皮革制造業基地目標邁進了一大步,目前海寧皮革業不僅成為海寧經濟發展的第一支柱產業,更是代言了中國皮革產業的快速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