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07年中國皮革行業分析及投資咨詢報告背景
皮革行業是我國輕工行業中的支柱產業。近年來,隨著皮革工業的快速發展,我國正在成為全球制革生產大國,以及皮革貿易最活躍、最有發展潛力的市場之一。
2005年是我國進入WTO后過渡期的第一年,國際市場對我國皮革產品采取特保、反傾銷等貿易保護措施明顯增多:我國鞋類出口第二大市場歐盟,已對我國勞保鞋和皮面皮鞋立案進行反傾銷調查;俄羅斯強行拉走中國鞋;國際動物保護組織發起的反裘運動的不當報道,抵制我國的毛皮制品進入國際市場。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以及國際原油價格持續上漲,國家對社會保險和環保要求的日益嚴格,都使皮革企業的成本不斷加大。面對重重困難,2005年皮革行業認真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持調結構、上檔次、拓市場、創名牌的目標,生產、銷售、效益、出口均實現較快的增長,取得了可喜成績。
2005年我國皮革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2400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5%;完成銷售收入227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5%。進出口方面,2005年我國皮革工業(包括初級產品和工業制品)及鞋類商品出口364.2億美元,同比增長20%,其中皮革及制品(含皮鞋)出口326.8億美元,同比增長19%。
2006年是我國“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皮革工業及鞋類出口高增長空間雖然受到了國際貿易
摩擦、國內相關政策調整、企業成本增加等各種限制的擠壓,但是面對重重困難,我國皮革業仍然能夠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資源環境約束和貿易摩擦轉化成為促進產業升級的內在動力,積極進行結構調整,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快我國皮革行業“二次創業”的步伐。2006年1-5月份,皮革行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02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4%,完成銷售收入97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6%。
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環境中,我國皮革業能取得如此成績實屬不易,也由此證明了我國皮革業生命力的旺盛與強大。皮革及其制品的市場潛力是很大的,全球皮革總需求量約為1.0億平方米,相當于3億張牛皮(標準皮)的產量,我國皮革產量折合標準皮近7000萬張,約占全球皮革產量的23.33%。雖然中國是世界上皮革生產大國,但并不是皮革強國,在品質、價值方面仍處于弱勢地 位,需要在這個市場的大環境中加以磨練和改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