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克李寧運動品牌中國錯位競爭
耐克挾全球第一體育用品品牌之威,進入中國時卻放下架子,選擇了義無反顧的本土化;
李寧秉持民族英雄的品牌之利,卻在世界頂級對手聚首中國時,悄悄開始了自己的國際化之旅。
1993年1月,當第一家耐克在上海開店時,數以百計的民眾從天未亮就開始排隊,希望自己是國內第一個擁有這種美國明星產品的幸運兒;此時,3歲的李寧公司,依靠創始人獨特的個人魅力和國內高漲的愛國熱情,僅僅擁有一個看似成功的起點。
2004年,耐克在中國市場的增長率達到了66%,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穿上了耐克;同一年,李寧的營業額也穩步增長,達到了18.78億元人民幣。
10多年來,耐克全力在中國市場推廣其本土化策略,從最基礎的培育目標消費群做起,盡管遭遇了很多挫折,卻依然百折不回;10多年的發展,李寧在成為中國本土的第一體育用品品牌之際,卻如火如荼地開始了品牌國際化。
一個是中國本土老大,一個是全球老大,兩個數量級懸殊的企業,都將目標鎖定在了中國市場,而且都志在必得,一場電光火石般的激情碰撞似乎就在眼前。
但這兩位老大之間的火并沒有發生,取而代之的是一場意料之外的安全錯車。
草根滲透與洋裝夢想
耐克:國際品牌的草根滲透
體育運動人群中,處在金字塔最頂端的是國家級的運動隊,接著是專業運動員,再就是運動愛好者,最下面的是普通消費者。依循這一規律,耐克建立了一種金字塔的推廣模式,其核心就是“以專業體育用品市場來引導大眾市場”。
耐克創始人奈特有個夢想:“中國有20億只腳,我們要讓他們都穿上耐克!”為此,耐克將自己打扮成了一個生活方式的推廣者。耐克不販賣鞋子,只營銷情感。
耐克向上海多所中學進行捐贈,使學生們可以放學后在學校的操場上打籃球。諸如此類的動作很快得到了中國人的回應:耐克的銷售額在一年內增長了60%。
隨著中國中產階級的興起,中國人對自由和個性的渴望也越來越強烈。推銷文化、營銷情感的耐克正好投其所好。2004年一年,耐克在中國的銷售量增長了66%,約合3億美元。此外,耐克專賣店以每天1.5家的速度在中國市場擴張。
但是,在中國市場,耐克還是遇到了一個無法回避的尷尬:其主要銷售業績來自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對耐克來說,在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如何再演一出“滲透”的好戲,是他們必須考慮的問題。
李寧:本土英雄的洋裝夢想
李寧公司在中國市場擁有一個良好的開端。創業初期,其年增長率長期保持在100%以上,2001年,當其年銷售額達到7億元時,耐克只有3億元,阿迪達斯只有1億元。從1997年到2002年,李寧連續保持了6年的中國市場份額第一。
中國市場的爭奪日趨白熱化,李寧公司意識到,要想成為中國的第一,必須成為國際品牌。為此,李寧公司將國際化、專業化確定為自己的戰略目標,并制訂了先品牌國際化、再市場國際化的策略。
為了配合品牌國際化戰略,2003年下半年,李寧公司將品牌推廣的軸心轉向了高端市場,推廣靶心也轉向了國家級運動隊。這無疑對其專業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實上,李寧公司早已走上了專業化之路:1998年,公司建立了本土公司第一家服裝與鞋的產品設計開發中心;1999年,與SAP公司合作,引進AFS服裝與鞋業解決方案,成為中國第一家實施ERP的體育用品企業。
從2004年開始,李寧公司相繼推出了專業足球、籃球、網球、跑步等系列產品。根據香港中文大學的評測結果顯示,這些專業產品在各項技術指標上,與國際頂級品牌產品相比已經不相上下。
專業化的國際品牌形象,無疑進一步提升了李寧產品的競爭力。2004年,李寧系列產品的年銷售額達到了18.78億元。2004年,李寧公司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正式掛牌交易,這是中國第一家進行IPO的體育用品公司。上市成功后,李寧公司無疑能在專業化、國際化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堅定、更加從容。
在線咨詢
快捷留言
- 請問我所在的地方有加盟商嗎?
- 我想了解加盟費用和細則。
- 留下郵箱,請將資料發給我謝謝!
- 我對加盟有興趣,請迅速聯系我!
- 我想了解貴品牌的加盟流程,請與我聯系!
- 請問投資所需要的費用有哪些!
- 驗證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