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致觀點:歐盟反傾銷不得人心
9月4日,每年一度的國際鞋業大會在上海隆重召開。來自歐盟內部的官員和貿易商代表、來自倡導自由貿易的美洲代表、來自臺灣鞋業制造商的代表以及亞太各國制鞋業行業協會的代表們,都表達了一致的觀點:歐盟的反傾銷,不得人心。本次大會受國際鞋業大會秘書處委托,由中國皮革協會負責承辦。
觀點1:中國鞋類出口第一大國地位無法替代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高級工業發展官員
一個事實是,歐盟的制鞋業在過去的6年內生產量在減少,其主要出口國的市場份額也在銳減,因此,就業下降的趨勢非常明顯,而歐盟內部對于鞋類產品的人均消費需求仍在增長。
中國的制鞋業經過幾年的發展,不論是規模、工廠建設還是資本充足方面,完全具備了長遠發展的條件。中國鞋的優勢還在于它的質量在不斷地提高,產品開發的流程在不斷地改進,重復發貨的次數下降了不少。根據我的預測,中國鞋類生產還將繼續增長,但是不會像以前那么迅猛,而且會更多地依賴內銷市場的發展。目前,制約中國鞋業發展的主要問題是:南部勞動力成本在走高,同時,生產成本在提高,并出現供大于求的情況。同時,中國的鞋廠管理水平還有待提高,研發能力有待增強,因為,中國鞋類制造商解決質量的問題是通過增加勞動力,而忽視了通過科研解決的途徑。
對于世界鞋業市場來說,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如果中國停止鞋類出口,誰能替代中國的地位?按照我的觀點,目前沒辦法找到第二候選人。目前中國每年鞋業制造量達到了90億雙,其中65%用于出口。其主要競爭對手———越南的產能只有10億雙/年,泰國、印度、菲律賓等國的規模更是遠遠不夠。因此,中國的鞋類出口大國地位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不可動搖的。而如果中國鞋業的發展能夠解決好創新、功能性研發、行業紀律的監管等問題,中國的制鞋業將得到更長遠、更具競爭力的發展。
觀點2:歐洲反傾銷注定要失敗
美國鞋業零售商協會主席
在世界諸多進口大國中,除了日本,幾乎都對東南亞各國提起各類產品的反傾銷案件。但是,就我看來,一味依賴保護主義的時代應該結束了。歐洲的反傾銷不可能經常發生,而且注定要走向失敗,因為世界市場將是越來越開放的市場。
成立于1944年的美國鞋業經銷與零售商協會(FDRA)是北美最大的鞋類專業協會組織,成員共有2萬多家商店,鞋產品銷量占美國市場的75%,即全美每年500億美元鞋產品銷售總額中的375億美元。
根據我們的調查,目前,美國鞋業市場的主要特征是市場廣闊,消費量高,每年鞋的消費量達20億雙,人均消費量是每年7.21雙,但99%依賴進口。各個層面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大型連鎖店和各大品牌起主導作用。相對于歐洲鞋業市場的特征:市場大,消費水平適中,人均消費鞋類產品每年4.79雙,而且沒有增長,沒有多少大型連鎖店或品牌,鞋制造規模龐大,但呈下降趨勢,多數業務在本國開展,而不是在全歐洲范圍,品牌分散。
因此,如果把美國市場做好,中國完全沒有必要擔心歐盟的反傾銷,因為美國人歡迎中國鞋。
觀點3:征收反傾銷稅將導致中歐雙方受損
意大利鞋業零售商協會主席
意大利是傳統的制鞋大國,首先,我要聲明的是,我代表的是意大利貿易和零售商一方的利益,而并非是意大利鞋類生產商的利益。歐方的進口商、零售商和消費者都不希望對中國鞋征反傾銷稅,因為征稅將沒有贏家。目前初定16.5%的征稅方案是歐盟各成員政治博弈的結果。若征稅的話,受損的不僅是中國制鞋商,而且還有歐盟的進口零售商和消費者,但歐方的制鞋商也不會得到好處,他們的份額不會因為制裁中國鞋而擴大。對于歐盟消費者來說,目前稅收由中國生產商、歐盟進口商等共同承擔,因此在零售價上不會有突然增長。但若最終決定征稅的話,從長期看肯定會有一部分稅轉嫁給消費者的。
同時,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制鞋國和出口國,我相信,其強勁的出口勢頭不會因為百分之十幾的稅受阻,中國鞋在歐盟市場的份額不會因為反傾銷稅而減少。
觀點4:中歐制鞋業應攜手共進
中國皮革協會常務副理事長
歐盟對華皮鞋進行反傾銷,并傾向征收高額反傾銷稅,這是貿易保護主義的集中表現,不僅違反公平貿易原則,也是針對中國企業的歧視性做法,這樣的行為并不能解決歐盟鞋業的復興問題。
中國的市場是開放的,我們在積極引進國外高質量原材料、新技術、新設備和各類人才的同時,也在逐年增加對國外包括歐盟的高檔皮革制品及鞋類產品的進口。從1994年開始,我國政府已進行了六次大規模的自主降稅,我國鞋類產品的平均稅率已由45%下降到20%。近年來,我國在積極引進國外高質量原材料、新技術、新設備和各類人才的同時,也在逐年增加對包羅歐盟在內的高檔皮革制品的進口,其數量和金額都以兩位數字增長。此外,我國皮革工業對國外優質皮革化工材料的需求持續旺盛,目前已占到全部用量的60%,五金配件和鞋類配套產品的進口也都有大幅度增長。
目前,中國等國由于勞動力價格低廉等諸多原因,在勞動力密集行業中占有優勢,而歐洲則在技術含量較高的領域占有優勢,雙方完全有理由進行優勢互補,而不是互相排斥。當然,中國的這些優勢都不是絕對的,再過若干年,制鞋業可能要由中國轉移到更具有競爭優勢的國家和地區。因此,中國制鞋業在努力發展產業的同時,也要做好一旦產業轉移后,如何在更高層面發展制鞋的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