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星鞋業私有化卡殼
2006-09-08 14:55:29 來源:中國鞋網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至今為止,這項計劃尚未完成,而此時距當初批準計劃的股東大會召開之日,已過去了3個月的時間。按照證監會的有關規定,上市公司在股東大會上作出有關購買、出售、置換資產決議90日后,仍未完成產權過戶手續的,應立即將實施情況報告證交所并公告。
但G雙星并沒有就此進行公告。僅在8月19日的中報提到:“截至本報告期末,公司出售資產所涉及的資產產權尚未全部過戶,所涉及的債權債務尚未全部轉移。”記者撥通G雙星董秘王幸友的電話,他一聽采訪意圖便表示“正在忙”,便掛斷了電話。
5月27日,G雙星在青島雙星工業園召開股東大會,通過了《資產出售暨關聯交易的議案》,內容即是上市公司剝離鞋類產業。所出售的鞋類業務,包括了房屋建筑、機器設備、在建工程和土地使用權等資產,調整后的賬面凈值為8883.85萬元。雙方協商后,將轉讓價格定為評估的凈值———11015.98萬元。當日,兩公司即簽署了交易合同。
按照協議,鞋業資產的新東家為青島雙星名人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名人實業),這是一家民營控股企業,法定代表人為生錫順,其另一身份是雙星集團副總裁;汪海為名人實業第一大股東,占股21.88%;包含汪海在內的G雙星5名高層人士合計持有名人實業46.78%的股份,其他10名自然人持股為20.22%。此外,雙星集團工會持有剩余16.5%,國有企業雙星集團僅持有16.5%。
G雙星為此次轉讓給出的理由是:制鞋行業競爭激烈,利潤率下滑;規避潛在的同業競爭、減少關聯交易;有利于集中精力做大做強輪胎業務。但不久前公布的中期報告卻顯示,鞋類業務的業績并不遜色。
根據G雙星8月19日發布的中報,上半年完成主營業務收入14.37億元,同比下降了2.1%。其中,輪胎主業收入為11.34億元,同比下降6.11%;凈利潤2259.92萬元,同比下降23.85%。G雙星對于凈利潤下降的解釋是———橡膠等價格繼續上漲;而主營業務收入下降,則是G雙星為應對原材料漲價而主動進行的產品結構調整,壓縮了部分輪胎產品的生產。
與此同時,G雙星的鞋業雖然已將“插標出售”,但依然是優質資產,并且在上半年有著不俗表現———銷售收入1.66億元,同比增長了9.02%。實際上,2005年的數據也顯示,鞋類業務的利潤率要高于輪胎業務:作為兩大主業,輪胎和制鞋在2005年的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為25.5億元和3.13億元,利潤率分別為9.04%和13.47%。
對于此項資產重組,業內一度有過不同意見,主要集中于資產評估的資質和程序、資產轉讓的程序以及名人實業的“接盤”能力。
G雙星公布的資料顯示,對于出售的鞋業資產進行評估的機構為北京國眾聯合資產評估有限公司和青島大信土地評估事務所有限公司,但是,這兩家機構并不具備證券業資產評估資質,不在中國證監會認可的名單內。此外,根據青島市國資委的有關規定,對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實物資產轉讓行為,應堅持“公開、公正、公平”和市場化操作原則,廣泛征集受讓方。G雙星鞋業資產轉讓,顯然沒有履行此程序。
最后,名人實業的實力也令人懷疑。名人實業注冊資本金為3153萬元人民幣,成立于2002年9月,近年收入逐漸下降,截至2005年底,收入為8700萬元,凈利潤為-0.10萬元,凈資產為3000余萬元,負債率達80%。而G雙星出售的這塊鞋類資產價碼為11015.98萬元,按雙方的約定,收購價款支付全以現金進行,在資產轉讓生效后的5個工作日內,名人即需要支付三成款項,也就是3300萬元,這已超過了名人實業的凈資產;合同還約定,即便未能完全辦妥產權變更登記或移轉工作,名人實業也須在今年年底前付清全部款項。名人實業以目前的資產狀況,如何演繹“蛇吞象”的游戲?
但G雙星并沒有就此進行公告。僅在8月19日的中報提到:“截至本報告期末,公司出售資產所涉及的資產產權尚未全部過戶,所涉及的債權債務尚未全部轉移。”記者撥通G雙星董秘王幸友的電話,他一聽采訪意圖便表示“正在忙”,便掛斷了電話。
5月27日,G雙星在青島雙星工業園召開股東大會,通過了《資產出售暨關聯交易的議案》,內容即是上市公司剝離鞋類產業。所出售的鞋類業務,包括了房屋建筑、機器設備、在建工程和土地使用權等資產,調整后的賬面凈值為8883.85萬元。雙方協商后,將轉讓價格定為評估的凈值———11015.98萬元。當日,兩公司即簽署了交易合同。
按照協議,鞋業資產的新東家為青島雙星名人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名人實業),這是一家民營控股企業,法定代表人為生錫順,其另一身份是雙星集團副總裁;汪海為名人實業第一大股東,占股21.88%;包含汪海在內的G雙星5名高層人士合計持有名人實業46.78%的股份,其他10名自然人持股為20.22%。此外,雙星集團工會持有剩余16.5%,國有企業雙星集團僅持有16.5%。
G雙星為此次轉讓給出的理由是:制鞋行業競爭激烈,利潤率下滑;規避潛在的同業競爭、減少關聯交易;有利于集中精力做大做強輪胎業務。但不久前公布的中期報告卻顯示,鞋類業務的業績并不遜色。
根據G雙星8月19日發布的中報,上半年完成主營業務收入14.37億元,同比下降了2.1%。其中,輪胎主業收入為11.34億元,同比下降6.11%;凈利潤2259.92萬元,同比下降23.85%。G雙星對于凈利潤下降的解釋是———橡膠等價格繼續上漲;而主營業務收入下降,則是G雙星為應對原材料漲價而主動進行的產品結構調整,壓縮了部分輪胎產品的生產。
與此同時,G雙星的鞋業雖然已將“插標出售”,但依然是優質資產,并且在上半年有著不俗表現———銷售收入1.66億元,同比增長了9.02%。實際上,2005年的數據也顯示,鞋類業務的利潤率要高于輪胎業務:作為兩大主業,輪胎和制鞋在2005年的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為25.5億元和3.13億元,利潤率分別為9.04%和13.47%。
對于此項資產重組,業內一度有過不同意見,主要集中于資產評估的資質和程序、資產轉讓的程序以及名人實業的“接盤”能力。
G雙星公布的資料顯示,對于出售的鞋業資產進行評估的機構為北京國眾聯合資產評估有限公司和青島大信土地評估事務所有限公司,但是,這兩家機構并不具備證券業資產評估資質,不在中國證監會認可的名單內。此外,根據青島市國資委的有關規定,對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實物資產轉讓行為,應堅持“公開、公正、公平”和市場化操作原則,廣泛征集受讓方。G雙星鞋業資產轉讓,顯然沒有履行此程序。
最后,名人實業的實力也令人懷疑。名人實業注冊資本金為3153萬元人民幣,成立于2002年9月,近年收入逐漸下降,截至2005年底,收入為8700萬元,凈利潤為-0.10萬元,凈資產為3000余萬元,負債率達80%。而G雙星出售的這塊鞋類資產價碼為11015.98萬元,按雙方的約定,收購價款支付全以現金進行,在資產轉讓生效后的5個工作日內,名人即需要支付三成款項,也就是3300萬元,這已超過了名人實業的凈資產;合同還約定,即便未能完全辦妥產權變更登記或移轉工作,名人實業也須在今年年底前付清全部款項。名人實業以目前的資產狀況,如何演繹“蛇吞象”的游戲?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