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上調存款利率對鞋業服裝業影響有限
央行自2006年8月19日起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其對中國紡織服裝行業的影響,取決于企業的負債率。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博士認為,對高負債企業影響大,對投資計劃規模大的企業影響大,對負債率不高的企業則影響不大。
統計顯示,2006年1-6月,紡織全行業資產負債率為60.76%,其中國有企業為64.36%,非國有企業為60.18%;該行業凈資產收益率為5.41%,其中國有企業為0.73%,非國有企業為6.08%,表明非國有企業凈資產運作效率較高。
國泰君安分析認為,兩次升息對重點公司盈利的負面影響并不明顯,但如果今后持續升息,邊際負效應將擴大。紡織行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但全行業資產負債率高達60%。2005年紡織行業利息支出213.7億元。如以2005年數據為依據,4月份以來國家兩次提高貸款基準利率共0.54個百分點計算,兩次升息使紡織行業增加利息支出14.5億元(213.7×6.12/5.58),占當年利潤總額689.7億元的2.1%。紡織行業上市公司2005年末的平均負債率為51%,升息對其負面影響遠低于全行業。
鹿王羊絨集團副董事長王志強則表示,央行加息對紡織行業影響不大。大部分紡織企業都不是完全靠貸款生存的。加息所帶來的貸款成本上升幅度在整個利潤中所占比重較小,而貸款的難度在加息之后也尚未得到改善。紡織業即將面臨全面的配額取消,拿羊絨衫來說,一件羊絨衫的配額成本超過10美元,此外,對歐洲出口關稅13%,對美國出口關稅5.8%,而貸款利率上升不足一個百分點,它對企業的影響與上述因素比較起來微乎其微。
盡管升息對紡織行業的影響有限,但其自身存在的問題卻不容忽視。由于近幾年紡織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已被國家列為潛在產能過剩行業之一。2006年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紡織業同比增長40.6%,服裝鞋帽業同比增長55.2%。與紡織品出口日益受阻的背景并不相稱,行業投資明顯過熱。
中國紡織品商業協會的調查分析表明,行業產能過剩背景下的供求失衡使產品價差繼續下降,行業盈利能力難有改善,行業毛利率和利潤率分別在10%和3%左右徘徊。從原料價格看,趨勢向上的格局沒有改變,行業經營環境難有改善跡象。為此,有專家指出,在央行又一次加息的現實之下,業界必須要高度警惕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的客觀現實,盡最大力量消解產能過剩,建立起抑制紡織及相關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大起大落的長效機制。
在紡織原料方面企業面臨著很大壓力。國家發改委張國寶副主任指出,我國的棉花產量波動大,價格波動也大,棉花質量和價格與進口棉花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近幾年,隨著紡織產能的不斷增長,對進口棉的需求不斷加大,而且化纖原料的進口依存度也超過65%,這給紡織工業穩定發展帶來了壓力。
日前,美國GLOBECOT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紐約期貨交易所(NYBOT)會員及棉花部成員、國際棉花協會會員艾德·喬尼根(EdJernigan)在“2006年中國棉花棉紡織企業創新論壇”上預計,2006/07年度全球棉花庫存將趨于緊張。
據他介紹,GLOBECOT公司預計,2006/07年度全球棉花產量為1.13億包(約合2460.33萬噸),低于2005/06年度的1.1412億包(約合2484.71萬噸);棉花消費量將繼續增長,但增速將減慢,將在1.2225億包(約合2661.72萬噸)。該年度全球70%的棉花消費將集中在印度、中國、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及印度尼西亞。
另一方面,我國紡織品出口產品附加值低、缺乏品牌知名度,在國際競爭中仍然是以量取勝,所以我國紡織產業的絕對競爭優勢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
根據國家發改委對“十一五”期間紡織行業發展提出的預期目標,到“十一五”末,紡織纖維加工總量達到3600萬噸,比“十五”末增長35%左右;人均勞動生產率提高60%以上;萬元增加值的能源消耗下降20%;每噸纖維耗水下降20%。行業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擁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國際影響力的知名品牌;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形成若干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優勢和影響力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到2010年我國國內紡織品需求將突破14000億元,未來10年,將是我國國內紡織品消費快速增長的10年。
據中國紡織品商業協會介紹,由41家輕紡企業重組而成的際華輕工集團有限公司日前在京正式成立。該公司擁有年產6000多萬套件職業裝、1.3億雙職業鞋的產能,是亞洲最大的職業裝生產基地。
據悉,這41戶企業分布在我國20多個省,去年實現銷售收入63億元。此次成立集團公司,目標是建設我國最大的軍需產品生產保障基地,亞洲最大的職業裝研發生產基地,以及我國最大的鞋業研發生產基地。同時,用3到5年時間,構筑我國最大的職業裝供應商團隊。
這或許可以看作是紡織行業加快結構調整,做強做大的一項舉措。利用產業集群重新構造我國紡織行業產業空間結構,既是行業自身發展的要求,也是提升我國紡織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