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員工是怎樣流失的
一進辦公室門口,主管日常工作的副總就興奮地宣布:"我發現一個好人才了!"此話令我汗顏不已。身為人力資源管理者,居然身邊有好人才都不知道?!
不等我詢問,副總就來了個痛快。原來昨天他專門把各部門近期到崗的新人全部叫來面談,仔細地篩了一遍,發現綜合服務部的文員居然是做PMC出身的,對物控、生產環節跟單都非常熟悉,結論是她只做些打打下手的雜事太浪費人才了。
原來是她。我的第一反應是小心地提醒副總:"老板專門交待過了,此人非常有發展潛力,要向綜合服務部經理助理的方向發展,將來萬一那個功高蓋主的女經理打個噴嚏、生個孩子什么的好有人接替工作。"
副總卻一付胸有成竹的樣子:"調到倉庫管物料正好可以熟悉產品,對將來工作更有好處呢!"
誰都知道客戶服務和倉庫的差別,但副總已經做了決定,我只好執行。
說起此女,大有來歷。最初招聘時是按生產部的跟單員的標準收回的簡歷,卻因為副總一句話"個個部門都要配文員,以后成本如何控制?" ,好不容易有了空缺,面試時變成了應聘辦公室文員的職務。再好不容易進公司入職了,在辦公室里上了幾天班,因為在走道上和女老板打了個招呼,引起了老板的警惕,親自過問,于是演變成"辦公室一定不能增加文員,身為部門負責人,一定要有成本意識"。董事會一致通過的決議被老板一句話否定了,真是六月飛霜啊!當時感覺自己比竇娥還冤。
那個可憐的文員馬上成為心頭大患,何去何從,頗費思量。辦公室不能用,就讓她為開發服務吧,把一些不重要又重復性的工作交給她,人家也無怨無悔地做了,態度非常好。才剛做了幾天,公司的結構發生了巨變,拆掉又重組了個別部門,獨立出來的綜合服務部人手緊缺問題馬上出來了,于是她順理成章地到部門報到。這次做的時間比較長,十幾天,初步評價"人夠機靈、工作積極主動、有發展潛力",結果副總拍拍腦袋又要調動。好在此女保持了一貫服從組織需要的良好工作作風,很快就到倉庫報到了。公司的倉庫正在大盤點,幾千種物料待盤,4個人對著那些需要用放大鏡才看得到的芯片直搖頭。再難也要盤!副總下了死命令。三天后,該員工靜靜地站在我面前:"倉庫不合適我發展,我不想做了。"此時她正好做滿一個月。
另一個要走的是老員工,男,辭職前的職務為總務后勤,公司上下一致認可的忠誠員工。當倉庫的女孩子賭氣辭職后,老板某天郁悶加冥思苦想的成果就是:倉庫一定要有個老實可靠的人把關,此君為不二人選。
此君也不簡單。因為在總務崗位上工作出色,加班加點無怨無悔,隨叫隨到,給老板和領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其之前無任何倉庫工作背景,既往職業生涯中與倉庫打交道的次數都屈指可數,且未受過任何財務管理方面知識培訓,個性擅長溝通協調,討厭在辦公室里整天對著電腦,喜歡外出與人打交道。
不幸的是,在此之前沒有任何領導征詢過人力資源部門的意見,我不但是最后一個知道消息的人,還要馬上執行老板的指示。副總為了表示對老板的支持和擁護,居然要將其升到倉庫主管的位置。是可忍孰不可忍!我再次提醒副總:"一下子升這么快,恐怕難以服眾。而且此君在倉庫管理方面的能力尚有待考究,若真有才干,到時再升也不遲。一步到位是否倉促些了?"結果就是此君到倉庫報到,加了薪水,再戴個準倉庫主管(有權行使主管的職責,無實名)的帽子。
為保證平穩過渡,我專門找此君談話。他對公司的加薪升職調動的一系列舉動大感意外,卻也表示欣然接受新的工作挑戰,有決心把工作做好。
在隨后的兩個月里,此君放棄了所有的休息日,起早貪黑泡在倉庫里。剛開始,他很快學會了成品的收發貨,再需要進一步管理的時候,知識結構缺陷和個性崗位沖突逐漸顯現,最終記帳工作和辨別生產物料變成了大苦惱。倉庫的人整天忙來忙去,就是出不了活,帳也不清楚,物也沒管好。老板是有心人,每次出差回來,一早先進倉庫看她的財產,進門時笑瞇瞇地打招呼,不久后咬牙切齒地出門口找副總算帳。同樣的故事一再上演,準倉庫主管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幾次向我表態不愿做下去了。某天,趁著老板心情好,我大膽指出了此君下倉庫的若干問題和長期以往存在的隱患,其結果是老板馬上和我翻了臉!并往我頭上扣了頂"官僚"的帽子,花了寶貴的兩個小時教育我做人力資源工作要公正公平,不能以個人喜好和偏見用人。
為了說服老板和預防潛在的風險,我一方面向董事會申訴,一方面加緊招聘工作,很快既有工作經驗又有原則的新人到崗了。這時候形勢已經很接近現實,除了老板外的所有管理者達成了共識,倉庫很重要,讓一個不懂管理的人來指揮是風險非常大的。經過董事會的艱苦努力,老板終于放棄了自己的主張和強硬的立場,由新招進的有經驗的人做倉庫主管,此君重回總務后勤崗位。
企業的利益得到了維護,我卻高興不起來。一進一出,一升一降,短時間內發生的這些事情對一個普通員工意味著什么?他如何面對來自各方的猜測和質疑?他能頂得住壓力么?
今天收到了他的辭職信一個忠誠員工也要離開了。
都說私企的人力資源難做,現在是深有體會。在這個"人治"而非"法治"的小社會里,老板和領導的個人意志高于一切,有"法"不依,人力資源部成了執行部門,沒有起到應有的規劃和參謀職責。在維護企業利益的過程中,職業經理人不得不花大量的時間來"曲線救國",最終還要忍受企業短期利益受損的現實,并義無反顧地承擔起來自各方的責難。
還有一條就是執"法"不嚴。公司用人向來有制度,新增崗位必須經過董事會商議決定。一個新員工在短短的一個月時間里幾乎走遍所有部門,人力資源部難辭其咎。首先是在和部門、公司主管領導溝通不夠充分,按跟單員的標準招聘,但情況的變化導致入職后做的是普通辦公室文員的工作;其次在老板干涉時無力制止事態發展,又不想隨便流失一個員工,采取了折衷的辦法,令其多走了一個部門;當新部門急需人員的時候,人力資源部吸取了教訓,征求了董事會的同意,此人的定位基本清晰了,卻被副總的一句話調到了不相關的部門,最后導致一名有能力、有發展潛力的員工向企業攤牌的結局。由此說明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制度已基本失效,至少是在"強權"面前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知易行難",當今社會,老板都知道用人力資源是重要的概念,但具體運用上,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表現。企業最喜歡喊的口號是"以人為本",但在不同的企業里,對以人為本有著不同的理解。一種是以人為"資本",認為人是最大的資源。美國著名的鋼鐵大王卡內基曾有句名言:"你可以剝奪我的資本、廠房和設備,但只要你留下我的人員,4年后我將又是一個鋼鐵大王!"人力資源對企業的重要性由此可見。另一種表現是以人為"成本",工資是成本,培訓費用是成本,招聘費用也是成本,一系列的費用開支都計入損益表,人員流動可用"車水馬龍"形容。成功的企業來自于善用人力資源武裝自己,而以人為"成本"的企業只喜歡用人力資源的概念來包裝,猶如葉公好龍。
人力資源的概念在國內興起時間不長,身為人力資源從業者,站在"管人事"到"人力資源"的轉折處,走的是前人所沒有走過的路,在每個企業發展的過程中,問題和矛盾總會不停地出現,因此光抱怨是沒用的。我們真正需要的是大量的思考和探索實踐,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才是個人和企業的發展之道。
- 上一篇:中國企業如何做到基業長青
- 下一篇:企業怎么做培訓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