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奇缺國際經貿風險管理人才
2006-08-17 09:24:13 來源:中國鞋網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教了這么多年國際經貿,邊永民老師一直忘不了珠海的那家集成電路設計公司。每每在教學中引用這家公司的案例,邊老師自己也禁不住為它唏噓不已。
這家設計Mp3芯片的公司在成立之初的三四年里,銷售額幾乎以每年5倍的速度增長,很快就超過了10億元人民幣,在國內同行中名列前茅。但它犯了高科技企業的一個致命錯誤:忽視知識產權的保護。不久前美國同類企業在美國對其提出337調查時,公司上下竟找不出一個了解337調查的人,最后匆忙應戰鎩羽而歸,迅速結束了自己的輝煌業績。
作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國際法系主任,邊永民曾到珠海實地參觀這家公司。“業績爆發后它卻依然還保留著初創時的樸實和簡陋,公司組織和人員意識等都仍像一個幾十萬元營業額的小公司。”邊永民說,“風險意識的極度淡漠,為它短暫興旺的終結埋下了禍根。”
國際貿易每走一步都可能“吃虧上當”
入世四年多來,我國已經遭遇來自28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50起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等形式的貿易摩擦訴訟,涉案金額達65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一。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共有約2萬家外貿企業。2005年,我國對外貿易延續了2002年以來快速增長的態勢,全年進出口總額達14221.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了23.2%,比“九五”期末的2000年增長了2倍。全年出口額7620億美元,增長28.4%;進口增速因國內宏觀調控效果初顯而明顯放緩,但仍增長了17.6%,全年進口額達6601.2億美元。
今年4月26日,商務部發布的《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06年春季)》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對外貿易依然保持著快速發展的態勢,進出口總額達到371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又增長了25.8%。報告預計,2006年我國全年進出口總額將超過16000億美元,增長速度有望超過15%。
“進出口貿易總量的增加必然同時伴隨著貿易摩擦數量的增加,”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合作企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張曉利接受采訪時說,“入世四年多來,我國已經遭遇來自28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50起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等形式的貿易摩擦訴訟,涉案金額達65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一。”
張曉利副會長提醒說,雖然表面上65億美元的金額占我國的貿易總量比重很小,但對于每一家涉案的國內企業來說,一場國際貿易摩擦訴訟就可能是一個企業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中華全國律師協會WTO專門委員會副主任黃文俊曾代理過眾多有影響的貿易摩擦案件,他表示,盡管現在大家對反傾銷等貿易摩擦方式有些耳熟能詳了,提起國際經貿風險就聯想到這些案例,但國際經貿風險卻絕不僅限于此,從最初的貿易合同,到貨物買賣過程中的保險、運輸、支付結算、檢驗檢疫等,再到投資、稅收、知識產權保護、壟斷等各個環節各個層面都可能出現問題,用“步步小心”來形容國際經貿中的風險防范絲毫不為過。
“樹大招風”國際經貿風險升級
上世紀80年代之前,我國外貿領域的風險主要集中在合同領域,包括合同欺詐、信用證欺詐等;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各種貿易救濟風險開始逐步增加,即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調查等;而進入本世紀后,風險開始在知識產權保護、反壟斷等領域出現。
7月20日,中集集團宣布,根據其與荷蘭博格對歐盟就這項收購交易的審查進程的判斷,雙方決定終止該交易。已擁有全球集裝箱制造市場60%份額的巨無霸中集集團,此次歐洲收購之旅宣告失敗。
荷蘭博格工業公司是歐洲主流的陸路運輸裝備、罐式集裝箱和專用靜態儲罐的領先供應商之一。今年2月7日,中集與荷蘭博格草簽協議,通過與博格的兩家股東共同組建的新公司以1.1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1億元)收購博格。
但今年3月起,歐盟反壟斷機構開始對該交易展開反壟斷調查。歐盟委員會表示,中集集團的收購計劃可能造成集裝箱領域的壟斷,目前市場上只有一家小型的競爭者,而且沒有任何明顯的跡象表明它能夠及時、有效地發展起來,并成為中集集團有力的競爭者。這引發了歐洲集裝箱市場普遍的反壟斷憂慮。
“中集的案例非常典型,隨著中國企業在國際競爭力的提高,中外企業在國際經貿領域爭奪的檔次和平臺逐漸提升,類似于反壟斷這樣以前中國企業幾乎沒接觸過的風險已經開始出現,并最終導致了企業原計劃的失敗。”黃文俊律師分析說。
邊永民認為,這個軌跡與中國經濟發展的軌跡密切相關,我國在國際經貿舞臺上的影響在增強,其他國家對中國經濟的關注、監測和制約也隨之增強。從事國際經貿的企業和個人可能遭遇各種商業風險、違約風險和政治風險。但不同類別的企業經常要考慮的風險種類應有不同,某些風險具有明顯的地域或國別性質,比如政治風險,發生的幾率要結合具體的交易進行分析。
中國亟需國際經貿風險管理“專才”
國際經貿風險管理師(員)的培訓認證工作,由中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企業協會與中華全國律師函授中心聯合開展。強調務實操作、實戰技巧,是這項培訓的最大特色。
張曉利副會長介紹說,從他接觸了解的那么多外貿企業來看,目前企業面對國際經貿風險的態度已經有了一個根本變化,即從最開始“一味地躲”到現在可以“審時度勢地應對”。
“企業正在走向理性,如果重要市場將受風險影響,他們會舍得花錢找專業人員幫助積極應對風險。”張曉利說,“但是精通國際經貿風險管理的專業人才太少了,國內十幾萬律師中能熟練使用英語,直接與外國人談判的甚至還不足百人。常有企業跟我說愿意花年薪幾十萬聘請這樣的人才卻找不到。”
目前他正在領導一項國際經貿風險管理師(員)的培訓認證工作,由中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企業協會與中華全國律師函授中心聯合開展。8月12日,國際經貿風險管理師(員)地方考試/培訓中心設立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我們計劃組織一流的專家隊伍,并編寫專門針對國際經貿風險管理的教材,通過運作靈活、規范高效的全國培訓網絡,滿足國內這方面專業人才的迫切市場需求,以解企業燃眉之急。”張曉利說。
擔任此項培訓專家委員會委員的邊永民表示,如果企業的開拓者是一個踩油門的人,國際經貿風險管理師(員)則是一個知道該在哪兒踩剎車的人。風險管理師(員)首先應有風險意識,能夠幫助企業提高風險預測能力、風險監測能力以及風險處理能力,這些能力的建設將是培訓的重點。
專家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WTO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邵景春教授則強調說,國際經貿風險領域總有些很時髦的東西,比如曾經的反傾銷、現在的337調查和反壟斷等,但國際經貿風險管理師(員)的培訓更看重這些時髦背后的實戰技巧。
這家設計Mp3芯片的公司在成立之初的三四年里,銷售額幾乎以每年5倍的速度增長,很快就超過了10億元人民幣,在國內同行中名列前茅。但它犯了高科技企業的一個致命錯誤:忽視知識產權的保護。不久前美國同類企業在美國對其提出337調查時,公司上下竟找不出一個了解337調查的人,最后匆忙應戰鎩羽而歸,迅速結束了自己的輝煌業績。
作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國際法系主任,邊永民曾到珠海實地參觀這家公司。“業績爆發后它卻依然還保留著初創時的樸實和簡陋,公司組織和人員意識等都仍像一個幾十萬元營業額的小公司。”邊永民說,“風險意識的極度淡漠,為它短暫興旺的終結埋下了禍根。”
國際貿易每走一步都可能“吃虧上當”
入世四年多來,我國已經遭遇來自28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50起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等形式的貿易摩擦訴訟,涉案金額達65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一。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共有約2萬家外貿企業。2005年,我國對外貿易延續了2002年以來快速增長的態勢,全年進出口總額達14221.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了23.2%,比“九五”期末的2000年增長了2倍。全年出口額7620億美元,增長28.4%;進口增速因國內宏觀調控效果初顯而明顯放緩,但仍增長了17.6%,全年進口額達6601.2億美元。
今年4月26日,商務部發布的《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06年春季)》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對外貿易依然保持著快速發展的態勢,進出口總額達到371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又增長了25.8%。報告預計,2006年我國全年進出口總額將超過16000億美元,增長速度有望超過15%。
“進出口貿易總量的增加必然同時伴隨著貿易摩擦數量的增加,”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合作企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張曉利接受采訪時說,“入世四年多來,我國已經遭遇來自28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50起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等形式的貿易摩擦訴訟,涉案金額達65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一。”
張曉利副會長提醒說,雖然表面上65億美元的金額占我國的貿易總量比重很小,但對于每一家涉案的國內企業來說,一場國際貿易摩擦訴訟就可能是一個企業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中華全國律師協會WTO專門委員會副主任黃文俊曾代理過眾多有影響的貿易摩擦案件,他表示,盡管現在大家對反傾銷等貿易摩擦方式有些耳熟能詳了,提起國際經貿風險就聯想到這些案例,但國際經貿風險卻絕不僅限于此,從最初的貿易合同,到貨物買賣過程中的保險、運輸、支付結算、檢驗檢疫等,再到投資、稅收、知識產權保護、壟斷等各個環節各個層面都可能出現問題,用“步步小心”來形容國際經貿中的風險防范絲毫不為過。
“樹大招風”國際經貿風險升級
上世紀80年代之前,我國外貿領域的風險主要集中在合同領域,包括合同欺詐、信用證欺詐等;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各種貿易救濟風險開始逐步增加,即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調查等;而進入本世紀后,風險開始在知識產權保護、反壟斷等領域出現。
7月20日,中集集團宣布,根據其與荷蘭博格對歐盟就這項收購交易的審查進程的判斷,雙方決定終止該交易。已擁有全球集裝箱制造市場60%份額的巨無霸中集集團,此次歐洲收購之旅宣告失敗。
荷蘭博格工業公司是歐洲主流的陸路運輸裝備、罐式集裝箱和專用靜態儲罐的領先供應商之一。今年2月7日,中集與荷蘭博格草簽協議,通過與博格的兩家股東共同組建的新公司以1.1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1億元)收購博格。
但今年3月起,歐盟反壟斷機構開始對該交易展開反壟斷調查。歐盟委員會表示,中集集團的收購計劃可能造成集裝箱領域的壟斷,目前市場上只有一家小型的競爭者,而且沒有任何明顯的跡象表明它能夠及時、有效地發展起來,并成為中集集團有力的競爭者。這引發了歐洲集裝箱市場普遍的反壟斷憂慮。
“中集的案例非常典型,隨著中國企業在國際競爭力的提高,中外企業在國際經貿領域爭奪的檔次和平臺逐漸提升,類似于反壟斷這樣以前中國企業幾乎沒接觸過的風險已經開始出現,并最終導致了企業原計劃的失敗。”黃文俊律師分析說。
邊永民認為,這個軌跡與中國經濟發展的軌跡密切相關,我國在國際經貿舞臺上的影響在增強,其他國家對中國經濟的關注、監測和制約也隨之增強。從事國際經貿的企業和個人可能遭遇各種商業風險、違約風險和政治風險。但不同類別的企業經常要考慮的風險種類應有不同,某些風險具有明顯的地域或國別性質,比如政治風險,發生的幾率要結合具體的交易進行分析。
中國亟需國際經貿風險管理“專才”
國際經貿風險管理師(員)的培訓認證工作,由中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企業協會與中華全國律師函授中心聯合開展。強調務實操作、實戰技巧,是這項培訓的最大特色。
張曉利副會長介紹說,從他接觸了解的那么多外貿企業來看,目前企業面對國際經貿風險的態度已經有了一個根本變化,即從最開始“一味地躲”到現在可以“審時度勢地應對”。
“企業正在走向理性,如果重要市場將受風險影響,他們會舍得花錢找專業人員幫助積極應對風險。”張曉利說,“但是精通國際經貿風險管理的專業人才太少了,國內十幾萬律師中能熟練使用英語,直接與外國人談判的甚至還不足百人。常有企業跟我說愿意花年薪幾十萬聘請這樣的人才卻找不到。”
目前他正在領導一項國際經貿風險管理師(員)的培訓認證工作,由中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企業協會與中華全國律師函授中心聯合開展。8月12日,國際經貿風險管理師(員)地方考試/培訓中心設立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我們計劃組織一流的專家隊伍,并編寫專門針對國際經貿風險管理的教材,通過運作靈活、規范高效的全國培訓網絡,滿足國內這方面專業人才的迫切市場需求,以解企業燃眉之急。”張曉利說。
擔任此項培訓專家委員會委員的邊永民表示,如果企業的開拓者是一個踩油門的人,國際經貿風險管理師(員)則是一個知道該在哪兒踩剎車的人。風險管理師(員)首先應有風險意識,能夠幫助企業提高風險預測能力、風險監測能力以及風險處理能力,這些能力的建設將是培訓的重點。
專家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WTO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邵景春教授則強調說,國際經貿風險領域總有些很時髦的東西,比如曾經的反傾銷、現在的337調查和反壟斷等,但國際經貿風險管理師(員)的培訓更看重這些時髦背后的實戰技巧。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 上一篇:汽車4S店擴張大量需求人才
- 下一篇:2024年度中國皮革行業十佳設計師揭曉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