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鞋業生產布局大調整時代已經到來
當今世界鞋業紛紛擾擾的貿易之爭已經到了大轉折的關口。以意大利為領軍的歐盟制鞋強國一方面對中國鞋提出反傾銷指控,一方面又對中國的市場頻頻遞出橄欖枝,將在今年10月于北京故宮的端門上演鞋秀就是一個典型的事例。這折射出中國商品大規模進入世界市場激發的種種反映和變化,頗帶普遍意義。
原本令意大利為之驕傲的制鞋業,如今卻是四面楚歌。近5年來,該國鞋產量逐漸萎縮,出口持續下降。據意大利鞋業聯合會統計,2004年,該國鞋進口量首次超過了出口量。流入意大利的鞋主要產自亞洲,尤以中國為最。徜徉羅馬、米蘭和威尼斯的街頭,你會發現商店里陳列著琳瑯滿目的中國鞋而非意大利鞋。這對于這個一向被時尚界奉為全球鞋業流行風向標的國家來說,打擊是巨大的。意大利鞋業聯合會主席索爾迪尼憂心忡忡:“制鞋業產量減少,出口下降,而進口卻增長,這是前所未有的。意大利鞋匠歷來都求新求變,對鞋的質量和風格精益求精。但面對現狀,我們無能為力!
中國鞋年產量約80億雙,大部分出口,占領了整個美洲和大半個歐洲。意大利鞋業將不景氣歸罪于中國鞋,認為中國鞋導致了意大利本土制鞋業走向崩潰,令近8000名鞋業工人丟掉飯碗,威脅著4萬個工作崗位。據說,自從去年1 月“邊界開放”以來,中國鞋的進口一下子增加了700%,把這個“世界鞋都”沖得踉踉蹌蹌。一雙中國鞋的批發價才三四個歐元,而意大利鞋的生產成本至少是這個價錢的5倍到6倍。業界當然明白這是為什么。意大利的一個工人月工資為200 0歐元,而中國工人大約是50到100歐元。尤其令他們感到無可奈何的是,中國鞋的質量還不錯,合成材料的鞋做得同意大利鞋“沒有多少區別”。
以意大利為代表的歐盟鞋企指責中國鞋進行了“傾銷”,要求重新啟用業已過時的保護性關稅,7月初歐盟提出草案,意在用配額制取代反傾銷措施提議提出后遭到中方激烈反對,中國認為配額制明顯違反了WTO和歐盟內部有關反傾銷的規定。歐盟各國也擔心配額制具有貿易保護主義傾向,會違背貿易規則,因此拒絕了來自歐盟委員會的草案。
7月底,歐盟發布了第二個終裁方案,對所有產自中國的皮鞋征收16.5%的反傾銷稅,中國唯一獲得市場經濟地位的盒履鞋業稅率為9.7%。歐盟對于來自中國的鞋產品的反傾銷的終裁,將在10月份作出最后的決定。而恰恰在十月份,第三屆《中國國際鞋業博覽會》將在北京召開。這將使北京再次成為世界鞋業矚目的中心。
綜觀中國鞋與以意大利鞋為代表的歐盟鞋業近年所發生的貿易摩擦,我們可以看出,歐洲鞋業對中國產品的抵制只是制鞋產業中的中小企業。由于企業破產和失業率的提高、競爭壓力加大而產生不滿情緒,從而向歐盟施加壓力。這種摩擦的背后是就業和社會安定的問題,但這并不代表經銷商和消費者的立場。
實際上,國際鞋業生產及貿易格局的轉變,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了。溯及更早的世界鞋業的轉移,大約在1 00年前。那時英國鞋執世界業界的牛耳,后來美國鞋大舉進入歐洲。當時歐洲鞋業指責美國鞋,意大利后來也經歷了與美國相類似的過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因為農業收益不高,一些意大利人在牛皮上做起了文章,許多農民改行當了鞋匠?墒且獯罄送F在的中國人一樣受到抨擊,被指責為“傾銷”、“低工資”和“不公平競爭”。如果說100年來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在“你方唱罷我登場”的世界鞋業舞臺上,以往的主角是西方文化圈中的人,而現在中國人也站到了這個舞臺上。
中國已經加入的WTO,產業結構的調整、產業中心的轉移不可避免。這種轉變是由世界各國的消費者和市場需求決定的,并不因哪個人,哪一個國家的主觀愿望而被阻止。作為具有優秀的制鞋傳統的歐盟國家,一直以其發達的經濟、先進的技術和雄厚的資金占有著全球經濟貿易的重要位置,這些優勢使得歐盟鞋業長期以來占據著世界鞋業中高端市場并成為我國鞋業重要的技術供應方,其設計和品牌優勢更是與中國的鞋企拉開了相當大的距離。而中國制鞋業在勞動力資源、原料資源和基礎設備等方面具有巨大優勢,能夠在國際制鞋生產布局中居重要地位。整體看來,中國鞋現在無論從設計、研發還是質量上都還不能同意大利鞋媲美,但是,歐洲人應該歡迎中國參與到競爭的行列中來,給中國鞋登場表演的機會。中國和歐盟可以在相互具有優勢的鞋業中加強合作,錯位競爭。
從即將在端門舉辦的中國優秀品牌和意大利鞋業“我愛意大利鞋”的同臺發布,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制鞋業正在力圖通過提高產品附加值、提升品牌來沖減由于遭受反傾銷而帶來的損失。而意大利方面也加強了對中國這個潛在的消費大市場的探索與跟進。世界制鞋業通過溝通和往來,化解矛盾,優勢互補,友好合作,共同發展。這是世界制鞋業共同的利益所在。中國做到了這一點,就會由制鞋大國走向制鞋強國。意大利做到了這一點,也就能夠保持在設計、品牌和高端市場的強大優勢。世界制鞋業的自由貿易與公平競爭,將促進世界經濟的繁榮,帶給消費者更大的利益,并由此給業界帶來更多的發展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