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少數派報告
白領生活,在很多人的想象中是跟另外一些詞匯聯系在一起的:英文、西裝、咖啡、紅酒、派對、爵士、杜拉斯、香奈爾——這似乎是城中白領文化的主調。曾經作為中國人文化生活的主要形態:圣賢文章、琴棋書畫、詩詞曲賦、品茗聽戲,正落入塵埃,漸漸遠去……
寫字樓人群“香蕉化”
辛迪是一家跨國快速消費品公司的市場經理,說起前些天辦公室發生的事,她還一直苦笑。她不過是隨口說了句:“現在哪還能找到溫良恭儉讓的人啊。”幾個下屬的反應很漠然,顯然是沒聽明白“溫良恭儉讓”為何物,辛迪只好在紙上一一寫下來,解釋給大家聽。秘書美眉隨即的贊嘆更讓辛迪尷尬了——“你的古文造旨可真高啊。”(沒錯,她的確是把“造詣”念成“造旨”了)其實秘書也是大學畢業生呢。
在辛迪工作的跨國公司中國總部,上下級之間的工作E-mail、各種報表和報告都是英文的,所以即使是本地員工,日常對話說的也是一種散裝英語——中文中不時夾雜著英文單詞。比辛迪年輕的同事們從小吃肯德基、麥當勞長大,在很多人眼里,傳統文化似乎是跟自己的爺爺奶奶聯系在一起的東西,太過古舊了。
曾經有一個詞“香蕉人”,說的是那些雖然長著一副中國人的面孔,但由于從小就生活在海外,所以中文功底不深,思維和生活方式也完全是西式的“外黃內白”者。在我們張揚著全球化的大旗向現代化飛奔的路上,都市林立的寫字樓里,被人叫做白領的一群人也正在“香蕉化”。
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古代典籍,從先秦散文漢魏辭賦到唐宋詩詞明清小說,不消說離今天的白領已經很遠了。大象在一家圖片網站負責市場營銷,問起中國古代典籍,他說“讀過三國、水滸、西游記、紅樓夢四大名著”,更早的呢?“我會自己找罪受嗎?每天的工作就可以把我們壓死了,古文太晦澀難懂了!”IT業的苗苗也頗有同感,她關于古典文化的記憶基本停留在中學以前,由于讀的是理工科,這方面的教育和學習基本在大學就止步了,“幸虧我記性還算不錯,記得一些古詩。”
蘇勤在公司里被人稱作Susan,說起傳統文化,她仔細想了一下說:“旗袍也算吧?”因為工作的緣故,她經常要出席一些酒會和派對,身材不算太驕人的她準備了幾套旗袍和唐裝,還真在一片袒肩露背薄紗曳地中顯出了特立獨行,這自然是蘇勤的聰明之處。不過,除了在零星符號的意義上擁有了某些古典特質之外,她想不出自己還跟傳統文化有什么關系。
接近傳統:從皮毛深入內里
不過,這個世界上仍然有許多選擇做少數派的人。
今年的端午節來臨之際,上海有一群崇尚漢文化的年輕人穿上傳統漢服,在公園體驗了一回傳統味道的端午節。他們親手制作菖蒲劍,扎艾草人偶,然后用艾草水洗手洗臉,“沐浴”更衣。在祭祀活動中,主祭祀師在悠揚的古琴樂韻中高聲吟讀祭文。隨后大家在主祭祀師的帶領下
按照古書上的記載的禮法,面朝南方,神情莊重,雙手拱于胸前行當年漢朝人祭祀屈原的跪拜之禮。穿漢服、拜屈原的活動在媒體報道的喧囂中,一度吸引了大眾眼球,似乎也不免有作秀游戲的成分。對于傳統文化,不少白領采取了更為低調的方式深入內里。
長城是一家跨國軟件公司中國區渠道經理,他MSN的顯示圖片是一幅民間木刻的門神。第一次跟他在MSN上聊天,就曾驚詫他的中文輸入速度很快,還開玩笑說過“以為外企的人都只會打英文呢。”長城的回答倒是鄭重其事,“中國人連中國話都說不好中國字都寫不好怎么行?”學電子技術的他,于傳統文化一樣興趣盎然。年少時候讀井上靖的《孔子》,留下了深刻印象,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后,正好有機會休息,于是開始認真研讀《論語》,他說自己不喜歡腐儒的字斟句酌,而是希望從中讀出人生的韻味來。他看戲,可以連著三晚買最好的票去追昆曲《牡丹亭》,雖然當初讀“牡丹亭”時的少年情懷不復再來,但昆曲的雅致優美卻著實讓人贊嘆。不過在他看來,如果是觀眾再少一點,像舊時的戲院那樣喝著茶聽著戲,感覺就更好了。四處旅行的時候,他也會買兩毛錢的票去聽民間小戲,他說:“傳統的東西一直在民間,從來都沒有離開過。”長城對待傳統的方式是平易的,也是更開放的,既不排斥現代的、西方文明的東西,也不放棄對傳統文化審美的愉悅享受。
傳統 以現代的方式重生
如果說長城只是個人或者在小圈子里接近傳統文化,那么隨著互聯網越來越成為白領人群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原本形只影單的個人興趣也得以在網絡上找到志同道合的知音。
供職于電信行業的綠蓑衣是個古箏愛好者,她說現實生活中的朋友喜歡逛街、吃飯、打牌的多,很難找到跟她一樣熱愛民樂的人。正是因為網絡,她結識了一大群知音,因為有網絡平臺,這些熱愛高山流水的人,互相傳遞著民樂專輯的最新出版消息、切磋樂器知識和演奏技藝,甚至分享得來不易的琴譜。因為熱愛,綠蓑衣每天下班后舍得花三四個小時在論壇上。今年他們更是從網絡世界走入了現實空間,把古箏演奏會帶到了中山大學,一時頗受追捧。綠蓑衣參與主持的拙風文化網是華南地區頗有人氣的傳統文化綜合網站,匯集了先秦經典、民樂、茶道、詩詞曲賦、中國書畫、歷史等諸多版塊,醉心傳統文化的人大可以打破時空界限,自由地共享資源、交流心得、分享快樂。
而在上海,中國傳統文化正悄悄進入培訓機構的視野。據上海外服國際人才培訓中心的吳清小姐介紹,他們的主要工作,原本是針對來上海工作的外籍人員,后來發現一些外籍商務人員,包括許多從海外歸來的人士,對中國文化都有著濃厚的興趣,相反,本土白領在這方面的知識卻相當淡薄。于是他們動了在本土白領中推廣中國文化的念頭,希望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和有親和力的活動來展現中國文化藝術的博大精深和深廣意蘊,今年以來,以文化沙龍的形式組織了中國書畫講座和茶道講座。雖然跟充電、拿證書、努力增長個人應對職場技能的那些培訓相比,這類活動在白領當中的吸引力還很有限,但活動的組織者對此充滿信心。在吳清看來,“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中國白領身心壓力大,中國文化對于人的心態建設很有幫助,能夠讓人找回身心舒暢、和諧、安然的時光。大家現在都在說減壓,其實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出路不失為另辟蹊徑,相信它的市場價值也會慢慢得到認可。”
回歸傳統 尋找內心安寧
傳統,不僅以程式化的經典文獻、制度等客體形式存在著,而且在長期歷史過程中積淀,以民族思維模式、知識結構、價值觀念、倫理規范、行為方式、審美情趣、風尚習俗等主體形式存在。傳統,就在每個人心里。
成君憶,2003憑一本《水煮三國》風靡職場,發行量高達100萬冊,成為本土經管書的經典。之后的《孫悟空是個好員工》仍然以中國古典名著為依托講述管理心理學。說起這兩本書,成君憶堅持他不是拿中國典籍做幌子推行西方管理理念,而是從中國文化中抽取可以給今天的人以啟示的管理思想,希望從傳統文化中尋找出路,他的書在西方經典管理理論雄霸江湖的管理業界一石擊起千層浪。在成君憶看來,在信息傳播技術那么落后的年代,中國人管理偌大一個國家,而且綿延五千年的歷史,這樣一個奇跡在管理學上應該說是絕無僅有的。基于人性、追求和諧的中國傳統式管理將是邁向新時代的更有效的管理模式。
成君憶認為大多數白領的教育經歷其實是相當西化的,西方文化追求自我實現的英雄主義,以征服、占有、證明為主要行為特征,在這樣的背景下,職場彌漫權謀、暴力、沖突也就不足為奇了。在這樣的工作氛圍之下,人們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一方面造成了工作意義的消失,另一方面,由于找不到心靈的平靜,“人們沉迷于物質滿足,掙扎于欲望對人的壓迫,加上未來的不確定性,因而感到了空前的壓力,這便是‘脆弱的白領’脆弱之所在”。在他看來,傳統文化正是救贖之路所在,現代白領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力量,懂得自省,關照內心,才會覺得身心安泰,陽光普照。
- 上一篇:月薪剛剛達到一千元 外地職員攢家底兒有啥妙招
- 下一篇:女白領的四大隱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