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資本重掌中國輕紡城引發爭議
正如這個盛夏季節一樣,我國最大的輕紡市場——浙江“中國輕紡城”最近比較“熱”,一場“維新變革”正在這個創造了中國市場業輝煌的紡織市場展開。
與2002年中國輕紡城因政府出讓全部股權而變成民營企業不同,這次變革走的是一條自上而下的國有資本重新主導市場發展的新路,對于民營經濟高度發達的浙江省紹興縣,對于早已由民營控股的市場,這場改革究竟是歷史的倒退,還是中國輕紡城“鳳凰涅槃”的圣火?
政府至少要投入近20個億
今年年初,近年來鮮有新聞的中國輕紡城開始了一次大規模的“改造升級工程”。2月,中國輕紡城市場改造升級工程——聯合市場和國際貿易區開業;3月,紹興縣作為北京“時裝之都”建設的面料輔助基地,開始戰略合作;4月,中國輕紡城市場管理委員會成立;接著,紹興縣先后到香港、上海推介中國輕紡城……
而4月紹興縣出臺的《進一步做大做強中國輕紡城的若干意見》更是明確表示,將把中國輕紡城打造成為“國際紡織之都”;同時,依托輕紡市場,培育發展商貿等第三產業,把柯橋建設成為“現代商貿之城”。
“今年我們至少將投入五億元的資金對輕紡城進行升級改造。”中國輕紡城建設管委會主任孫哲君說。根據規劃,中國輕紡城的經營面積也將從目前的60萬平方米增加到今后的160萬平方米左右。有人估算說,中國輕紡城此次改造運動,政府至少要投入近20個億。
從20年前的路邊市場到現在全球規模最大、經營品種最多、成交額最高的“世界布都”,中國輕紡城無論對紹興縣本土經濟還是對中國紡織業的繁榮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到目前為止,中國輕紡城主體市場規模已經從當初的近萬平方米擴大到了60.5萬平方米,2005年成交額達276億元,在全國數萬個專業市場中,連續14年位居第二,僅次于同樣位于浙江的義烏國際小商品城。
引人關注的是,這次市場改造完全由政府出資,改造完成后的輕紡城也將全部由政府控股。而在2002年,中國輕紡城則完全由民營企業控股管理。兩次大的變革,為何如此“南轅北轍”呢?
長三角涌現出十余座紡織城
縣長馮建榮說:“中國輕紡城無論在硬件、軟件,還是配套設施、市場營銷方面都與現代交易的要求不適應,中國輕紡城必須來一場維新變革。”
馮的擔心來自于中國輕紡城自身的發展所面臨的瓶頸以及外界的各種壓力,按當地的說法是,前有強者,后有追兵。
所謂“前有強者”,那就是最近被媒體轟轟烈烈宣傳的中國第一大專業市場——中國義烏小商品城。
“說實話,現在中國輕紡城的發展步伐已經被中國小商品城拉開了。”紹興縣副縣長孟柏干分析說,由于義烏小商品城完全由政府主導,整個義烏市的規劃建設都是圍繞小商品城開展的,商業繁榮到哪里,人氣就集聚到那里,基礎建設也就跟到那里。而中國輕紡城2002年由于民資大舉進入而完全成為一個民營企業,政府忽視了市場的帶動作用,導致中國輕紡城業態這幾年停步不前,幾乎還停留在傳統交易階段。
由于缺乏系統、科學的整體規劃,目前老市場區配套設施不完善,現代服務功能不全,甚至連空調都沒有,市場面貌嚴重老化,“就像一個農貿市場”。而市場交易方式仍以現貨交易、現金交易、現場交易的“三現”為主。
“更為重要的是,義烏市由政府主導市場,采取最高租金控制商務成本;而中國輕紡城由于完全市場化,直接導致市場房租居高不下,大大提高了商務成本,嚴重影響了輕紡主業的發展。”
一位經營戶告訴記者,現在輕紡城的營業房,經過幾手炒作后,房租比一手轉讓價格大概要增加五到十倍,真正賺錢的是那些房東,經營戶實在賺不了多少錢。
所謂“后有追兵”,指的是蔓延長三角乃至中國的輕紡城“造城運動”。今年4月,深感危機的紹興縣對國內紡織城首次展開廣泛調研。調查發現,近年來,單在長三角就涌現出大小10余座紡織服裝城,涉及資本近百億,一上來就是上百萬平方米的規模,且幾乎每個“輕紡城”都宣稱要成為“業內航母”。
孟柏干說,新建市場有后發優勢,所以建設規模和硬件設施都遠比老邁的中國輕紡城要先進。調查還發現,這些輕紡城的經營者幾乎都是中國輕紡城這個“黃埔軍校”畢業的,有些還是非常大的企業家,他們說離開中國輕紡城,就是因為輕紡城的商務成本太高。
孫哲君說:“改造后的中國輕紡城,將嚴格控制房屋租金,嚴禁炒作,以此來控制商務成本,甚至做好了政府虧幾年的打算。”
“中國輕紡城是紹興的‘通靈寶玉’,是紹興輕紡產業的立業之本、柯橋城市的立城之本、經濟強縣的立縣之本。”馮建榮說,“沒有了這塊寶玉,紹興的經濟社會就會‘失魂落魄’,經濟強縣的地位也會發生動搖。”
專業市場還有多少春天
對于正在強勢推進的中國輕紡城升級改造運動,紹興縣上下似乎都充滿信心。但也有人擔心,由于中國輕紡城以前靠市場化操作,一旦政府主導,強勢降低商務成本,會不會導致原來業主所掌握的資產貶值。
對此,孫哲君解釋,為盡可能避免上述情況的出現,中國輕紡城的改造將采取差異化的改造戰略,新改造和新建設的市場業態與原來的老市場不是重復,而是新的創新,甚至互補。新市場建設完成后,也不會強制讓原來老市場的經營戶搬遷,只會不斷地發展新的經營者,招商興市。
另一個擔心是,像中國輕紡城這樣的專業市場,還能維持多少個春天?
翻遍世界經濟史,中國仍在蓬勃發展的專業市場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對于“市場”這個中國特色的產物,專家認為它完全符合中國企業量小面廣的散布特征,以此與塊狀經濟相得益彰,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中國的“市場道路”也因此走了20多年,并且從現在的趨勢看,還會有一段時間的快速發展。
但是,由于電子商務的發展以及會展業的蓬勃興起,傳統專業市場的優勢正在逐漸消失,有人甚至預測有形市場終將被無形市場所替代,而現在正在興起的“造城運動”將造成巨大的浪費。
對此,馮建榮認為,中國專業市場的發展確實應該冷靜了,一個專業市場要有強大的生命力,必須要有強大的產業基礎,這樣才能保持相當長的生命力。
“我們也在考慮有形市場的生命力問題,不知道是20年還是30年,或者只有短短的10年。但我們相信,雖然經濟運行格局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電子商務等新技術又帶來交易手段的多樣化,但中國輕紡城乃至中國專業市場未來的生命力,關鍵在于能否自我改造、業態創新。”馮建榮說。
馮建榮認為,中國輕紡城在全國同類市場中的龍頭地位目前還不可動搖,其中最主要一條就是中國輕紡城依托的是中國最大的紡織產業集群,這里有上萬個經營戶,全國一半的化纖面料在此交易,全國40%的紡織產業為中國輕紡城配套,這是中國輕紡城與其它“無根之城”相比最大的優勢所在。“這也是紹興縣政府仍對中國輕紡城充滿信心的原因所在。”
- 上一篇:美國零售商搶占返校銷售季節機遇
- 下一篇:耐克CEO離任,中國品牌能得到什么啟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