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人才競爭力居第四 七成人在“過勞死”邊緣
社科院社科文獻出版社最新出版的2006年人才藍皮書《中國人才發展報告NO.3》指出,我國人才浪費嚴重,2005年,我國人才浪費總規模超過2500萬人,七成知識分子走在“過勞死”的邊緣。
藍皮書指出,中國的人才競爭力較弱,在世界屬第三層次,遠低于排在第一位的美國。對全國31個省市區的人才競爭力進行排名,北京、上海、廣東分居前三位。
2005年我國31個省市區人才競爭力前10名
競爭力省市區
規模
素質
科研投入
教育投入
生活環境
北京
4
1
1
1
22
上海
11
2
3
9
13
廣東
2
15
2
2
34
江蘇
1
13
4
3
65
浙江
9
12
6
6
46
山東
3
16
5
4
87
遼寧
6
4
7
10
98
天津
22
3
9
22
59
湖北
5
11
11
5
12
四川
7
20
10
12
14
人才競爭力
中國位居第四
藍皮書指出,在中國、美國、日本、德國、俄羅斯和印度六國人才國際競爭力排名中,中國位居第四,僅排在俄羅斯和印度之前,屬于第三層次,遠低于排在第一位的美國。
藍皮書指出,人才競爭力指標評價體系主要包括人才隊伍、人才投入、人才產出和人才環境四個方面的要素。
根據這一體系,中國的人才優勢主要體現在人才隊伍上,而在人才投入和人才環境方面明顯處于劣勢地位。在人才隊伍上的優勢主要來自于中國的人才潛力,得益于中國勞動力數量巨大、教育水平不斷提高。而在人才投入方面的劣勢主要來自于R&D(研究與發展)投入和公共教育投入的不足。
北京排全國首位
藍皮書對2005年全國31個省市區的人才競爭力進行排名,結果顯示,北京、上海、廣東分居前三位。
藍皮書點評了北京的人才競爭力。北京在人才素質、人才科研投入、人才教育投入、人才科技成果產出、人才科研成果轉化率產出方面均居第一位;在人才生活環境、人才經濟環境方面,居第二位;在人才規模方面,居第四位。
北京人才有兩個特點:一是數量大,規模宏大;二是門類齊全,素質優良。
藍皮書指出,北京經濟發展和建設所需的各類人才都有,其科技人才資源旺盛,科技創新能力全國最強,專利的授權量全國最高;科研基礎設施建設好,科技創新體系健全,科技成果轉化率高。
人才熱點
人才浪費超2500萬人
《中國人才浪費問題研究》的作者通過三個不同層次的調查指出,我國人才資源能力發揮程度偏低,總體能力發揮程度的平均數為61.9%,與充分發揮的差距為28.1%。由此可見,我國人才浪費的程度是比較嚴重的。
專家進一步測算指出,2005年,我國人才浪費總規模超過2500萬人;我國人才浪費導致的經濟消耗和經濟損失超過9000億元。
七成人在“過勞死”邊緣
藍皮書指出,調查顯示七成人走在“過勞死”的邊緣。有關專家認為,如果知識分子不注意調整亞健康狀態,不久的將來,這些人中的2/3將死于心腦血管疾病,1/10將死于腫瘤,1/5將死于因吸煙引起的肺部疾病和糖尿病等代謝障礙性疾病以及“過勞”和意外。
在我國部分城市尤其是各項事業相對發達的沿海城市,“過勞死”問題有日益嚴重的趨勢,而且呈現出向年輕人這一低齡化蔓延的態勢。
據上海科學院最近公布的“知識分子健康調查”顯示,北京知識分子的平均壽命從10年前的五十八九歲降到調查時的五十三四歲,這是一個值得警惕的信號。
人才國際競爭力排名排名國家相對值1 美國 1.00002 日本 0.77193 德國 0.63284 中國 0.47695 俄羅斯 0.43286 印度 0.4076備注:
中國人才國際競爭力僅相當于美國的48%,相當于日本的62%和德國的75%,總體差距非常明顯。
人才安全
中國人才回歸率低
藍皮書指出,我國人才面臨大量流失的危急狀況,威脅國家整體經濟安全。
數據顯示,從20世紀80年代初至2002年底,我國出國留學人員共有近60萬人,學成回國的只有15萬人。
有關研究表明,發展中國家在經濟起飛階段,2/3留學生歸國工作,1/3留學生在國外工作和溝通信息,回歸率與滯留率保持2∶1是較合理和有利的。而我國卻呈現1∶3的倒比現象,這個數字值得深思。
專家指出,“最好的人才都留在國內”的國家是美國和新加坡,而印度和中國則處于最后兩名。
相關新聞
電子政務發展報告
中國電子政務仍處初級階段
社科文獻出版社最新出版的2006年《中國電子政務發展報告NO.3》指出,當前中國電子政務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將逐步由辦公自動化與政務信息上網階段向業務信息化與網上政務階段過渡。
藍皮書指出,“十一五”時期,我國電子政務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將發生變化,而隨著政府對電子政務實施力度的加大,我國的電子政務發展環境也將發生較大的改善,主要表現在法律法規、宣傳培訓等方面,從而為我國電子政務由辦公自動化與政務信息上網階段向業務信息化與網上政務階段過渡創造條件。
法治發展報告
事故問責“加力”法制監督“任重”
社科文獻出版社最新出版的《中國法治發展報告NO.3(2005)》藍皮書指出,我國事故的問責力度正在逐步加大,并且有望逐步形成規范化、制度化的問責機制;但是,由于存在“官煤勾結”、“官礦勾結”等腐敗現象,安全生產法制監督建設仍然任重道遠。
報告指出,雖然在實踐中仍然存在有法不依和執法不嚴的現象,但是安全生產監管部門一直把嚴格執法視為工作重點,努力推廣聯合執法,并重視運用行政獎勵,收到良好效果,為安全生產執法工作積累了寶貴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