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鞋行業亟須實施名牌提升戰略
中國制鞋行業亟須實施名牌提升戰略
今年以來,我國制鞋企業迎來了一波又一波的風浪,歐盟再次對我國鞋企揮動反傾銷大棒。
自今年4月7日開始,歐盟對中國產部分皮鞋征收臨時性反傾銷稅,并采取了前所未有的漸進方式。
按照這個漸進式的時間表,4月7日至6月1日征收4.8%,6月2日至7月13日征收9.7%,7月14日至9月14日征收14.5%,9月15日起征收19.4%。歐盟對我國皮鞋開征反傾銷稅后,我國皮鞋出口量開始回落紛紛尋找各種辦法規避風險。
面對反傾銷稅率提高帶來的風險,當前我國制鞋行業發展中到底存在什么問題,以至于歐盟頻頻對我國制鞋企業揮舞反傾銷大棒?在歐盟將反傾銷利劍刺向中國制鞋企業的同時,中國鞋業該以怎樣的心態去應對貿易摩擦,規避反傾銷稅率提高帶來的風險?帶著這些問題,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日前采訪了國內知名制鞋企業雙星集團總裁汪海。
當前我國制鞋行業
發展中存在七大弊病
王海認為,中國是制鞋大國,但不是制鞋強國,當前我國制鞋業正面臨七大弊病。
一是受宏觀經濟的影響,投資過熱,盲目發展,造成供過于求,使工廠開工不足。若宏觀經濟不進行調控、不受約束的話,這些現象可能還要持續一段較長的時間。如果國家宏觀上采取有力的調控措施,像汽車、鋼鐵和輪胎工業等快速增長得到扼制和控制,制鞋行業可能會好一點。目前對制鞋影響大的是投資過大、過熱的盲目發展,不管是個體的、改制的,還是正在發展的都受過熱的影響,是制鞋行業很大的一個弊病。
二是鞋業作為勞動密集型行業,密集型行業特點是工人多、手工操作、不好管理,當前全國上下發生“民工荒”,鞋廠招收女縫紉工比較困難,招起了男縫紉工,男縫紉工因工資低、經常加班加點勞動強度大,使大量男工流動很大,導致企業內部人才匱乏,管理和人才跟不上市場發展的需要。
三是“四低”的問題,即低水平、低檔次、低質量、低價位。這種“四低”的競爭,造成市場上和經營中的無序競爭,出口方面企業之間相互壓價競爭,肥水流入他人田,國外商人從中得利。中國鞋業應一致對外,停止內耗,停止價格戰,停止惡性競爭,建立中國制鞋聯盟,全行業在現有水平上調整思路,調整產品結構,加快產品升級換代,由數量型轉向質量效益型,參與世界經濟大市場的競爭。因此,我們必須要統一認識,實現我國由制鞋大國轉變為制鞋強國。
四是品牌意識的淡薄。近兩年質量抽查顯示,產品合格率僅為52%多一點,檔次、價位過低,導致了外國反傾銷。所以,要強化以人為本和以質量為中心的管理、制度和技術創新,積極推行國際標準的質量認證、環境認證和社會責任認證,培育和打造我們民族的優質名牌。
五是企業經濟效益低,技術投入少。在制鞋行業中,多數企業的產品仍是“老面孔”,靠低水平生產,低價格微利保本經營,經濟效益不高,全行業的平均利潤率仍然很低。企業缺乏技術改造能力,裝備無法更新,人才難留,適應不了當前制鞋制造技術的發展。
六是企業生產集中度低,競爭能力差。制鞋行業的“合理分工,專業生產”格局缺乏行業的有效引導。由于制鞋行業產品本身的特點,專業化生產要求高,社會配套程度高。但在市場競爭中,企業各自為戰,有的地區也在強調自我配套。技術力量、生產能力分散成了制鞋產品競爭能力弱的一個主要原因。
七是低價競銷嚴重。盡管我國鞋類產量和出口量很大,但技術創新、開發設計力量薄弱,自主知識產權較少,大部分產品屬于來料加工。產品科技含量低,低檔出口鞋占據了出口的主要位置,出口次序混亂,低價競銷嚴重。國際鞋類中低檔市場正面臨著越南等新興鞋類生產國的競爭。
制鞋行業亟須實施名牌提升戰略
汪海指出,面對反傾銷稅率提高帶來的風險,我國制鞋行業亟須實施名牌提升戰略。
首先,作為世界上新興的貿易大國中國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發生深刻變化,中國將完成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變,貿易摩擦在未來相當長時間內將繼續存在并且日益激烈。今后,摩擦是一種正常現象,對待貿易摩擦首先要有平常心,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
其次,中國制鞋業近年培育和創造了不少國內知名品牌,但在國際競技臺上,中國鞋業仍欠缺競爭力。為此,我們應繼續強化品牌意識,有條件的制鞋企業應加大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的研發投入,努力開發具有自主品牌的產品;并在產品設計、功能性、款式和舒適度等方面引進國際先進理念和設計方法,改善產品的內在性能。
再次,還應加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和安全生產意識,進一步強化環保意識,從而提升中國制鞋業在世界同行中的位置并提高中國產品的競爭力。在實施名牌戰略,提升名牌形象方面,要吸納新技術,提高產品檔次,企業要從制造提升到創造、創新,從國內名品牌提升到爭創國際名品牌,要從量的擴張轉變為質的提高。
發揮行業大型骨干企業的龍頭作用,多創辦自主創新和名牌論壇大會,總結推廣大型骨干企業創名牌的先進經驗,推動中國制鞋企業爭取列入世界名牌產品行列。同時要與地方協會合作,推動主要產鞋區域品牌建設和水平的提高,在新一輪的我國制鞋產業轉移重組聯合中,提高向知名品牌的大集團和產業區的集中度,不斷提升行業的國際競爭能力。政府還應通過組建“鞋業工業園”加以支持引導,鞋業企業應積極培養根本性自主創新能力,加大創名牌力度。
此外,重新修訂制鞋產品質量授信實施辦法、相關質量授信技術條件,擴大產品質量授信范圍,使更多的會員單位參與活動,促進制鞋產業升級,帶動行業創新提質大發展。
推動企業自主創新,樹立先進典型和推廣先進經驗,政府部門應認真做企業優秀科技帶頭人、優秀創新工程師(含管理)、優秀操作工(創新能手)的推薦、評選和表彰工作。努力搞好為企業的三項服務工作,不斷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當前,我國進入“后過渡期”,外國鞋搶灘中國市場,制鞋行業競爭也更加激烈,這給我國制鞋行業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由于在勞動力、原材料資源和基礎設備等方面的巨大優勢,決定了在我國制鞋業生產布局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因此,我國制鞋行業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加快產業調整步伐,實施名牌發展戰略,不斷提升制鞋業的綜合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