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中國鞋企急需“利益代言人”
【提要】中國的行業協會如何像歐洲行業協會那樣發揮作用,維護中國鞋企的利益,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6月20日,應一些中國鞋類企業的要求,歐盟委員會在其貿易總司大樓舉行了一場不公開的貿易聽證會,聽取受反傾銷影響的中國企業的申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企業是自發組織起來的,他們不再甘受歐盟“反傾銷大棒”的擺布,決心努力維護自身權益,反擊歐盟的反傾銷指控。由此,一個自稱為“歐盟對華鞋反傾銷應對聯盟”的臨時組織應運而生。
據該聯盟發起人、臺資的番禺創信鞋業公司董事長吳振昌稱,參加這個聯盟的會員企業達181家,以大陸民營企業為主,也有臺資、港資企業等。
不過,中國的制鞋企業何止數千家,受歐盟反傾銷影響的制鞋企業也絕不僅是這181家。實際上,在歐盟此前拒絕給予“單獨市場經濟地位”的13家中國制鞋企業中,只有7家加入了這一聯盟。
顧名思義,行業協會是由共同從事一種行業的企業形成的組織,對內可協調企業間的關系,對外則代表各企業的共同利益。在歐洲,行業協會的組織十分緊密,往往自下而上,地區行業協會,國家行業協會,乃至全歐行業協會。這些協會以眾多企業“利益代言人”的身份出面,有著很大的影響力和活動能量。
以歐洲制鞋業為例,歐洲制鞋業行業協會(簡稱CEC)由歐洲18個國家的制鞋業協會組成,擁有14000家制鞋企業會員,總部便設在歐盟總部所在地布魯塞爾。歐盟去年7月份宣布發起對部分中國產皮鞋、運動鞋和勞保鞋發動反傾銷調查,便是在CEC通過各種公開和私下的渠道,對各自國家的政府、議會和主管貿易政策的歐盟委員會進行了密集的施壓和游說的情況下作出的。
歐洲鞋商們在各自國家首都進行的游說活動暫且不提,就在有著“歐洲之都”之稱的布魯塞爾,大規模的示威活動便有兩次。去年4月,CEC組織各國鞋商在歐洲議會旁邊的公園里舉行集會,并廣邀各國駐布魯塞爾媒體參加。為制造轟動效應,CEC在公園里放飛了100萬個汽球,聲稱如果不采取措施,“中國進口鞋將會造成100萬個歐洲工作崗位的流失”。
兩個月后,在歐盟6月15日夏季首腦會議開始前一天,數百名來自意大利、西班牙、法國等歐洲制鞋業主又到歐盟委員會總部大樓外示威,宣稱“反對大量的中國鞋傾銷歐洲”,并向歐盟委員會提交了抗議信。就在同一天,歐盟委員會發言人首次宣布,歐盟準備對中國鞋發起反傾銷調查。歐洲制鞋行業協會的努力終于奏效。
單個企業畢竟勢單力薄,聯合起來才有力量,才有發言權。歐洲企業顯然深諳此道。與歐洲鞋商相比,他們的中國同行在組織性方面顯然差了很多。由于體制方面的原因,中國各種行業協會難以發揮同樣的作用。以應對歐盟這次反傾銷為例,行業協會無所作為,而“應對聯盟”也只是個松散的組織,隨時都有可能解體。
中國鞋要走出國門,貿易壁壘是最經常遇到的問題,中國行業協會如何像歐洲行業協會那樣發揮作用,維護中國鞋企的利益,是我們必須解決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