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國企行業恐龍”———“雙星”鞋業私有化
老帥汪海又一次做出了驚人之舉——一度作為民族品牌標志的“雙星鞋”日前已摘去“國有”的“紅帽子”,成為汪海個人為第一大股東的“名人實業”旗下資產。上市公司“脫鞋”
早年在美國一“脫”成名的汪海,此次決定為上市公司G雙星“脫鞋”。
5月27日上午10時,青島雙星股份有限公司(G雙星,000599)股東大會在青島雙星工業園召開,出席股東大會的共有7人,代表了股份約1.24億股,占公司股份總數的27.27%。在通過的諸多決議中,一項名為《資產出售暨關聯交易的議案》即是上市公司剝離鞋類產業的內容。
一個多月前的4月24日,G雙星召開董事會,決定向關聯企業雙星名人實業股份公司(以下稱“名人實業”)轉讓鞋類資產。
G雙星所出售的是冷粘鞋業務,包括房屋建筑、機器設備、在建工程和土地使用權等資產,調整后的賬面凈值為8883.85萬元。雙方協商后,將轉讓價格定為評估的凈值———11015.98萬元。當日,兩公司即簽署了交易合同。
5月27日股東大會的批準,使得這份合同即時生效。G雙星的核心業務從此變成單一的輪胎制造與銷售,賴以起家的雙星鞋將被剝離在上市公司之外。
記者得知,原本雙星集團關于鞋業資產分為兩塊:一是上市公司的冷粘鞋業務,二是名人實業的硫化鞋業務,相比而言,冷粘鞋業務占有更重的分量。
G雙星為此次轉讓給出的理由是:制鞋行業競爭激烈,利潤率下滑;規避潛在的同業競爭、減少關聯交易;有利于集中精力做大做強輪胎業務。
在G雙星的眾多產業中,輪胎和制鞋分別是第一和第二大產業,2005年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為25.5億元和3.13億元,利潤率分別為9.04%和13.47%。由此可見,鞋業資產盡管處于激烈競爭市場,但利潤率仍很可觀,甚至高于輪胎業務。
其實自從雙星“吃”進膠南華星輪胎之后,它的業務重心就開始逐步向輪胎業轉移,近年來的趨勢更為明顯。2005年度,輪胎銷售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超過80%,輪胎業務已經成為雙星最重要的利潤來源和業務發展方向。汪海本人也在不同的場合更多地提及起他的“汽車鞋”思路。
“輪胎將成為未來五年雙星的發展重點”,汪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在雙星輪胎的全國一盤棋中,三枚棋子已經布下:年產量200萬條輕卡胎、300萬條內胎的雙星中原輪胎公司主攻中原市場;雙星托管的東風輪胎公司,擬進軍家轎輪胎市場;青島本土的雙星輪胎主戰高檔輪胎,瞄準出口市場。
汪海透露,目前雙星輪胎總體實力排名中國輪胎行業前5位,已成為同行業中獲準進入國際市場范圍最大的企業之一。
“從短期來看,公司將減少約2-3億元業務收入和4000余萬元的固定毛利,經營業績將受到一定的影響;但從長遠情況分析,公司業務結構更為清晰。”G雙星解釋。
雙星鞋業徹底私有化
毫無疑問,雙星鞋業依舊是優質資產。此次剝離出上市公司,只不過是雙星集團私有化進程的深化。
此塊資產的買主———名人實業,成立于2002年9月16日,注冊資本3153萬元人民幣,法定代表人為生錫順,其另一身份是雙星集團副總裁。引人注目的是,名人實業由自然人占大股,汪海是第一大股東,占股21.88%,并任董事長;包含汪海在內的G雙星5名高層人士合計持有名人實業46.78%的股份,其他10名自然人持股為20.22%。此外,雙星集團工會持有剩余16.5%,國有企業雙星集團僅持有16.5%。
在接手這塊資產之前,名人實業主營硫化鞋業務,經營狀況并不樂觀。截至2005年12月31日,名人實業資產總額1.52 億元,負債總額1.21 億元,凈資產0.31億元,負債率超過79%。僅三年來,名人實業的經營狀況每況愈下,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為1.03億元、0.99億元和0.87億元,呈逐年萎縮之勢,2005年處于微虧狀態。鞋業資產的完整注入,對名人實業而言無異于一針強心劑。
事實上,雙星集團鞋業資產的私有化一直就在有條不紊地進行。6年以前,雙星集團將開始將銷售網絡改制出售,轟動一時。
與同城的海信周厚健“只動枝節,不動主干”的改制方式相類似,汪海的改制首先從鞋業資產的觸須———專賣店開始。雙星多年來投資上億元在全國各地建起了數千家連鎖店,連鎖店的銷售額已占據雙星總銷售收入的半壁江山。2000年,汪海在集團銷售會議上提出,“連鎖店和經營公司得換個活法了”,具體換法是將連鎖店的經營體制由“國有國營”轉換為“民有民營”,即出售給個人去經營。
首先是雙星集團西南地區的200多家國有連鎖店改制為民營,隨后云南、沈陽、寧夏等3家經營公司也出售給了民營企業。及至2003年9月,雙星集團已將遍布全國的3000多家專賣店全部改制完畢;不僅如此,雙星下屬的所有分公司,以及集團旗下的房產、旅游、娛樂等140多家三產公司也全部改制,均由職工持股。
汪海對此的表態是,“作為競爭性極強的微利產業,制鞋業多年來成了國有鞋廠的‘滑鐵盧’。雙星‘國退民進’的舉措是兵臨城下的形勢所迫,是制鞋產業發展規律使然!彪p星曾被稱為“國有制鞋企業中最后一只恐龍”,汪海對此深感不安。
相對銷售體系這些“觸須”來說,生產體系是雙星的“軀干”。此次所有制鞋資產全部注入到名人實業,標志著雙星鞋業完成了由表及里的實質性改制。
“雙星鞋”這只國企恐龍從此成為歷史。
- 上一篇:田美:一鞋業研究院入駐泉州
- 下一篇:耐克CEO離任,中國品牌能得到什么啟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