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傾銷調查對鞋業制造基地溫州的影響
溫州是我國重要的鞋業制造基地,2005年中國鞋出口歐盟皮鞋約2億雙,出口額突破13億美元,其中有25%來自溫州。在溫州康集團,我們見到了負責海外市場拓展工作的副總裁徐曉杰。他告訴記者,奧康鞋出口時間不算長,但從第一張一千雙皮鞋的訂單開始,僅僅3年多的時間,他們的出口額就突破了1億5千萬元人民幣。
奧康集團副總裁徐曉杰:“我們從2003年開始做外貿,當時覺得整個外貿的發展很好。所以我們在溫州鷗北區建了一個新廠房。整個占地面積有77000多平方米,全部是用于做外貿出口用的。”
徐曉杰說,去年6月30號,歐盟提出對中國鞋類進行反傾銷調查。而那時,他們的新廠房剛剛竣工,投產還不到半年。
奧康集團副總裁徐曉杰:“他從去年提出來以后,就開始對我們的整個制鞋就產生了影響。從去年開始,很多在中國采購的一些采購商,慢慢地就想辦法,把中國的一些采購渠道移到其他地方。”
反傾銷調查只是一個開始,今年4月7號歐盟宣布對中國鞋征收4.8%的臨時性反傾銷稅。5月份,中國皮鞋在廣交會上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其出口訂單量下降了近30%。
奧康集團副總裁徐曉杰:“表現最明顯就在這次廣交會上,歐盟的客戶,他們大部分都采取一種觀望的態度。真正能夠買的話,他們很少。”
從歐盟宣布對中國鞋進行反傾銷調查開始,奧康就始終在積極進行抗辯。比如向歐盟提供奧康集團的生產成本數據、經營狀況、以及企業具有市場經濟地位等依據。而就在這次奧康和其他企業組團去歐盟應訴之前,奧康集團董事長王振滔還與全國百名鞋業總裁一起,在重慶共同發表了一個主題為“對話代替對抗,壓力變為動力”的《重慶宣言》,呼吁所有的中國制鞋企業都來積極應訴。
奧康集團董事長王振滔:“我們努力響應政府和行業的號召,完善行業預警體制,有效化解貿易的摩擦,立足國際市場,爭取和維護合法權益與地位。”
在宣言發布儀式上,中國皮革協會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歐盟對中國鞋征收反傾銷關稅雖然只有一個多月,但影響已經開始顯現。
中國皮革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張淑華:“我們從到間接的一些信息也得到,象我們周邊東南亞的一些沒被反傾銷的企業,他們的單相應都在偷偷地攀升,所以應該說是對我們影響應該是很大的。”
而說到中國企業過去一年的應訴情況,張淑華顯得十分焦慮,她告訴記者,歐盟實施臨時性反傾銷稅,中國總共有1257家鞋類出口商會受到影響,然而目前應訴的企業還不到150家,只占一成左右。
中國皮革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張淑華:“歐盟政府對我們是一種歧視的態度,我們對這點表示非常的不滿意。但是這個稅率的實施,當然我們現在并沒有承諾,我們仍然要進行抗辯。”
不應訴,企業就要被迫接受高額的懲罰性關稅,而這很可能意味著將有相當一部分制鞋企業會失去歐洲市場,甚至可能是坐以待斃。
中國世貿組織研究會常務理事周世儉:“對我們企業來講,企業要積極應訴,頑強抗爭,不應訴是死路一條。我對這個反傾銷歷來都講,行業要自律,企業當自強,這個政府代替不了你。”
中國皮革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張淑華指出,積極應訴,努力抗辯雖然不一定能穩操勝券,但消除不合理的裁決卻是很有可能的。比如這次歐盟提出,對我國150家應訴企業征收統一的反傾銷稅率,而不是分別裁決,就違背了WTO貿易規則。因此,中國企業完全可以利用好這半年的時間努力爭取權益。
中國皮革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張淑華:“中國政府和我們行業協會、企業一直沒有停頓,一直在組織我們進行無損害抗辯,我們的政府也通過這個法律的途徑,WTO的原則提出我們的不同意見。”
不少業內人士表示,盡管每年我國出口到歐盟的鞋高達近10億雙,但同時我國也從歐盟進口了大量設備和原料。因此對中國鞋實施反傾銷,不僅會損害中國企業的利益,還會傷害到約500家歐洲鞋類公司以及歐洲制鞋設備供應商的利益,尤其是歐洲皮革生產商,他們每年要向中國制鞋企業出口超過6億美元的皮革。因此在這一點上,歐盟內部也有分歧,這對中國企業是有利的。
溫州市鞋革行業協會秘書長朱峰:“我們溫州的制鞋設備,好多制鞋材料都是從意大利等歐盟國家采購進來的。如果一旦他進行反傾銷之后,那么對歐盟的這些采購供應商,設備供應商會帶來更加多的損害。”
中國皮革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張淑華:“另外歐洲的消費者,如果他們過去穿中國的鞋非常便宜,一下子這個鞋的價格都升得很高,消費者也會有意見的。我覺得這只是一個暫時,給予歐洲的同仁一個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磨合的一個時間,但是最終我認為歐洲是少不了中國的鞋,因為中國的鞋物美價廉,消費者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