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博會”、“鞋博會”看泉臺產業對接
2006-05-14 08:58:58 來源:中國鞋網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日本兄弟、飛馬,德國利斯、臺灣金輪……國內外名牌工業衣車、制鞋機械、整燙設備,從福建福誠縫紉設備有限公司“駛”入泉州鞋服生產企業。“五一”長假,福誠公司總經理林宏楠一天也沒閑下,訂單紛至沓來。通常每年1—4月是鞋服制造機械的銷售旺季,而今年5月初福誠公司的銷售額比去年同期增長了近30%。
此前的4月,第九屆“海博會”和第八屆“鞋博會”分別在石獅、晉江召開,各自創下成交額48.5億元和50.7億元的記錄。近日的晉江、石獅兩市,“千軍萬馬”會聚的壯觀場面雖已平息,而泉州鞋服產業卻持續升溫,日見走好。
“近水樓臺先得月”
“世界認識晉江,始于鞋,而晉江鞋緣于臺灣。”第八屆“鞋博會”首設臺灣館,晉江市委副書記、市長楊益民這樣表示。而在毗鄰的石獅“海博會”上,臺灣麥根服飾公司總經理陳敏則說,他們公司40%的產品在石獅加工生產,且比例逐年擴大。
上世紀70年代末,“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泉州正四處求索發展之路,而臺灣的紡織、食品、鞋業等勞動密集型工業在生產經營成本劇升的壓力下已無利可圖,亟需轉移。以晉江、石獅為代表的泉州人,利用泉州與臺灣“地相近、人相親、習相同、語相通”的優勢,走出了一條“三來一補起步,鄉鎮企業鋪路,三資企業上路”的經濟發展之路。經過20多年的打拼,如今,晉江市年生產旅游鞋7億多雙,占全國的40%、世界的20%;2005年,石獅市紡織服裝產業產值197.5億元,以石獅為中心的“閩派服裝”約占全國服裝市場份額的14,再現當年“全國跑石獅”的繁榮景象。泉州人清楚地知道,泉州鞋服產業之所以歷經坎坷卻生機勃發,撐起泉州經濟大片江山,正是得益于臺灣的產業轉移。
截至2005年,在泉州批準設立的臺商企業共1323家,總投資超過18億美元,投資超過千萬美元的企業10余家。其中,在泉投資的臺商企業中,30%是紡織服裝產業。
從單向轉移邁向全面對接
已連續9屆參加“海博會”的彬伊奴(中國)有限公司,其參展重心的轉變耐人尋味。這家公司一改過去沖著訂單而來的思維定式,更注重通過“海博會”汲取最新的流行趨勢和市場信息,并將其應用于產品的選材、設計和生產中,從而實現品牌的升級。“‘海博會’已從單一的產品展示、貿易,開始走向多元化的交流,包括機械、技術及品牌文化。”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主席王慶說。
可見,隨著臺灣逐漸由生產制造階段不斷向產業研發、創新方向轉變,以及大陸制造業的進一步技術升級及品牌創新能力的提高,泉臺產業合作已從過去的“單向轉移”向“全面對接”轉變。
在臺灣鵬程尚鋒皮革布料有限公司的展臺前,石獅市靈秀鎮服裝制造商魏建新對一系列新品面料愛不釋手。成分比例、色牢度……經鵬程集團負責人慕華偉一一介紹,魏建新喜出望外:“這正是我要找的布料。”立刻表示愿與鵬程集團簽訂合作協議。早在10年前,鵬程集團就開始從事兩岸服裝布料貿易,如今近70%的產品銷往大陸,與柒牌、七匹狼等名牌服裝制造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慕華偉說,石獅是中國服裝之都,處處皆是“圈內人”。每年“海博會”,鵬程集團都滿載而歸,收獲的不僅僅是訂單,更是大量貼近市場的研發信息。這款面料的設計靈感,正是源于石獅。
這樣的場景,在“鞋博會”比比皆是。臺灣區械器工業同業公會總干事邱桂霖說:“泉州鞋業的‘產業集群’帶來了無限商機,而臺灣在原材料和裝備制造業具備強大的優勢,兩岸合作互惠互利,水到渠成。”
以產業對接謀求產業升級
2005年,以石獅為中心的閩派服裝板塊的區域紡織服裝產值約600億元,其中紡織服裝產業產值達192億元,對GDP的貢獻率逾65%。石獅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邊陲小鎮發展為聞名遐邇的“中國休閑服裝名城”。然而,“三來一補、加工貿易”在成就泉州服裝產業的同時,也帶來極大的發展局限:產品、市場兩頭在外,以加工速度取勝,充其量只是“生產基地”。
不甘只做“生產基地”的泉州,從泉臺產業對接找到了“產業升級、城市發展”的出路:
——利用“僑頭堡”的優勢,通過舉辦“海博會”、“鞋博會”等國際展會,成為兩岸產學研信息交流集散中心。
——與通過政策優惠吸引臺灣研發機構整體遷移不同,泉州市發揮區域產業集群優勢,通過與臺灣研發成果的對接,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路子。繼石獅成立“中國石獅服裝高科技促進發展中心”后,晉江在鼓勵上規模、有條件的企業建立研發中心的同時,依托行業協會著力建設一批社會共享的技術研發機構,解決中小企業研發難的問題,規避產品同質化導致的惡性競爭。
——以籌組泉州產品入臺或入澎為突破口,推動一批名優特產品在臺灣和金門實行專賣或連鎖經營。2005年,安踏在金門開設專賣店并取得良好業績。今年,安踏還將把專賣店開到臺灣島內。
此前的4月,第九屆“海博會”和第八屆“鞋博會”分別在石獅、晉江召開,各自創下成交額48.5億元和50.7億元的記錄。近日的晉江、石獅兩市,“千軍萬馬”會聚的壯觀場面雖已平息,而泉州鞋服產業卻持續升溫,日見走好。
“近水樓臺先得月”
“世界認識晉江,始于鞋,而晉江鞋緣于臺灣。”第八屆“鞋博會”首設臺灣館,晉江市委副書記、市長楊益民這樣表示。而在毗鄰的石獅“海博會”上,臺灣麥根服飾公司總經理陳敏則說,他們公司40%的產品在石獅加工生產,且比例逐年擴大。
上世紀70年代末,“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泉州正四處求索發展之路,而臺灣的紡織、食品、鞋業等勞動密集型工業在生產經營成本劇升的壓力下已無利可圖,亟需轉移。以晉江、石獅為代表的泉州人,利用泉州與臺灣“地相近、人相親、習相同、語相通”的優勢,走出了一條“三來一補起步,鄉鎮企業鋪路,三資企業上路”的經濟發展之路。經過20多年的打拼,如今,晉江市年生產旅游鞋7億多雙,占全國的40%、世界的20%;2005年,石獅市紡織服裝產業產值197.5億元,以石獅為中心的“閩派服裝”約占全國服裝市場份額的14,再現當年“全國跑石獅”的繁榮景象。泉州人清楚地知道,泉州鞋服產業之所以歷經坎坷卻生機勃發,撐起泉州經濟大片江山,正是得益于臺灣的產業轉移。
截至2005年,在泉州批準設立的臺商企業共1323家,總投資超過18億美元,投資超過千萬美元的企業10余家。其中,在泉投資的臺商企業中,30%是紡織服裝產業。
從單向轉移邁向全面對接
已連續9屆參加“海博會”的彬伊奴(中國)有限公司,其參展重心的轉變耐人尋味。這家公司一改過去沖著訂單而來的思維定式,更注重通過“海博會”汲取最新的流行趨勢和市場信息,并將其應用于產品的選材、設計和生產中,從而實現品牌的升級。“‘海博會’已從單一的產品展示、貿易,開始走向多元化的交流,包括機械、技術及品牌文化。”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主席王慶說。
可見,隨著臺灣逐漸由生產制造階段不斷向產業研發、創新方向轉變,以及大陸制造業的進一步技術升級及品牌創新能力的提高,泉臺產業合作已從過去的“單向轉移”向“全面對接”轉變。
在臺灣鵬程尚鋒皮革布料有限公司的展臺前,石獅市靈秀鎮服裝制造商魏建新對一系列新品面料愛不釋手。成分比例、色牢度……經鵬程集團負責人慕華偉一一介紹,魏建新喜出望外:“這正是我要找的布料。”立刻表示愿與鵬程集團簽訂合作協議。早在10年前,鵬程集團就開始從事兩岸服裝布料貿易,如今近70%的產品銷往大陸,與柒牌、七匹狼等名牌服裝制造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慕華偉說,石獅是中國服裝之都,處處皆是“圈內人”。每年“海博會”,鵬程集團都滿載而歸,收獲的不僅僅是訂單,更是大量貼近市場的研發信息。這款面料的設計靈感,正是源于石獅。
這樣的場景,在“鞋博會”比比皆是。臺灣區械器工業同業公會總干事邱桂霖說:“泉州鞋業的‘產業集群’帶來了無限商機,而臺灣在原材料和裝備制造業具備強大的優勢,兩岸合作互惠互利,水到渠成。”
以產業對接謀求產業升級
2005年,以石獅為中心的閩派服裝板塊的區域紡織服裝產值約600億元,其中紡織服裝產業產值達192億元,對GDP的貢獻率逾65%。石獅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邊陲小鎮發展為聞名遐邇的“中國休閑服裝名城”。然而,“三來一補、加工貿易”在成就泉州服裝產業的同時,也帶來極大的發展局限:產品、市場兩頭在外,以加工速度取勝,充其量只是“生產基地”。
不甘只做“生產基地”的泉州,從泉臺產業對接找到了“產業升級、城市發展”的出路:
——利用“僑頭堡”的優勢,通過舉辦“海博會”、“鞋博會”等國際展會,成為兩岸產學研信息交流集散中心。
——與通過政策優惠吸引臺灣研發機構整體遷移不同,泉州市發揮區域產業集群優勢,通過與臺灣研發成果的對接,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路子。繼石獅成立“中國石獅服裝高科技促進發展中心”后,晉江在鼓勵上規模、有條件的企業建立研發中心的同時,依托行業協會著力建設一批社會共享的技術研發機構,解決中小企業研發難的問題,規避產品同質化導致的惡性競爭。
——以籌組泉州產品入臺或入澎為突破口,推動一批名優特產品在臺灣和金門實行專賣或連鎖經營。2005年,安踏在金門開設專賣店并取得良好業績。今年,安踏還將把專賣店開到臺灣島內。
在線咨詢
姓名
電話
留言
快捷留言
- 請問我所在的地方有加盟商嗎?
- 我想了解加盟費用和細則。
- 留下郵箱,請將資料發給我謝謝!
- 我對加盟有興趣,請迅速聯系我!
- 我想了解貴品牌的加盟流程,請與我聯系!
- 請問投資所需要的費用有哪些!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 驗證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