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動態]反傾銷的傷痛與抉擇
對國人來說,越來越頻繁的“反傾銷”調查,已經不是個陌生的詞匯,因為中國經濟和對外貿易愈加發展,這種不和諧之音就越多。
這個春天也如此。繼2006年3月23日,歐委會正式批準對中國和越南產皮鞋反傾銷案的初裁方案之后一周,3月30日,歐盟、美國就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政策等措施,在WTO提起爭端解決機制下的磋商請求。時隔一天,歐盟發表公報稱,將對中國7家彩電企業恢復征收44.6%的反傾銷稅。
其實,自1979年歐盟對中國糖精實施反傾銷立案以來,我國就成為貿易爭端的焦點。從1995年至2005年,中國已連續11年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是名副其實的“重災區”。
重災”折射了什么?
拋掉“重災區”的政治成因不說,重災背后的企業自身問題以及如何謀破局問題,理應受到關注。
業績往往伴有重災。以長三角為例,當2004年長三角對外貿易首次超越珠三角時,這一區域也不可避免地成為貿易摩擦的重災區。資料顯示,僅在2004年,浙江省內遭到反傾銷訴訟的產品就不下10種,像頗受關注的美國對中國軸承業的反傾銷調查涉案金額就高達2億美元;而據上海市質監局最新統計,2003年上海受技術性貿易壁壘影響的損失將近20億美元;而作為紡織品出口重地的長三角,在后配額時代仍然“提心吊膽”,時刻擔心歐美的特保調查和反傾銷大棒襲來……
其實各方面都看得清楚,無論是紡織或是制鞋和家電等,頻繁遭災的企業背后,更多折射了老生常談的產品結構與質量問題。
來自上海紡織控股集團董事長肖貴玉的分析說,目前長三角紡織在制造技術方面比發達國家落后了一大截,特別是在高端纖維、高端面料的制造方面,技術水平差距要以“十年”計算。這在客觀上使長三角紡織企業在高端紡織品國際產業鏈上只能處于最下層的“加工者”地位,僅僅靠勞動來賺錢。
而浙江省經貿委紡織行業管理辦公室負責人指出,浙江紡織業出口遇困,關鍵在于紡織行業的產業結構和增長方式不合理。從產業結構看,出口產品基本處在國際分工和價值鏈的低端;在科技和資本投入要求高的新型纖維和面料、染整、產業用紡織品、環保型產品和紡織機械等領域,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很大。從增長方式看,紡織品增長以“跑量”為主,過多依靠價格競爭。
而就在今年3月歐委會正式批準對中國產皮鞋反傾銷案的初裁方案后不久,擁有大量制鞋企業的廣東、福建、浙江等企業,再次展開深層反思,而反思表明,檔次與貼牌,無疑是目前這一產業的兩大“軟肋”。 廣東省鞋業商會會長丘小廣就直言不諱指出,目前廣東鞋檔次不高,出口單價偏低。而有關專家表示,在廣東鞋類出口中,有近六成都是靠加工貿易“貼牌”出口,本地幾乎沒有自己的品牌和拳頭產品。
不妨學學康奈
面對層出不窮的貿易摩擦,有報道說,江浙滬三地企業現在正走出以前“忍氣吞聲繞開走”、“針鋒相對搞游說”、“不惜成本技術攻關”等傳統的各自為政的應對方式,而是變被動為主動,聯手行動,形成合力,積極開創入世以后長三角對外貿易的新局面。
而在這一過程中,康奈謀破局的新思維,倒是值得學習與借鑒。盡管是中國皮革行業的一家龍頭企業,康奈也同樣遭受了貿易摩擦和技術壁壘的傷害。但善于“在戰爭中學習戰爭”的康奈人,從2004年開始參與發達國家的行業標準制定,以期掌握貿易規則的主動權。
有報道說,2004年初,康奈公司主動向全球性鞋類認證機構SATRA提出建研發設計中心合作意向。2004年7月,雙方最終達成技術服務合作協議。合作內容包括康奈將在SATRA的技術服務下,投資1000萬元在國內建立鞋類研發設計中心,研發世界最新鞋類技術、工藝,研究最新國際鞋類技術、環保標準等。
龍永圖對此曾有評價說,“康奈的創舉主動性、科學性、可操作性都很強,面對技術性要求政府無能為力時,企業自己更不能逃避,要調整積極主動的姿態,這其實是當前國際貿易中最迫切的問題。”
其實,康奈的“新思維”不光是參與發達國家的行業標準制定,破解技術性貿易壁壘。在創建民族自主品牌上,康奈同樣是一個榜樣。
眾所周知,韓國制鞋企業在上世紀90年代初曾一度輝煌,出口額曾達到43億美元,但過于依賴貼牌生產,最后隨著勞動密集型企業的外遷,而走向衰落。而早在入世以前,眼光獨到的康奈人,就從韓國制鞋業的興衰成敗中受到啟發。在他們看來,僅靠給人家貼牌發展,不僅托不起中國的世界品牌,甚至遲早會出現韓國的結果。
也正是基于這樣的眼光和責任感,入世以后,康奈集團積極實施“走出去”的戰略,在世界各地開設了上百個中國康奈皮鞋專賣店。如今,靠著執著,康奈品牌在海外消費群從當年以華人為主改變為以洋人為主。
說康奈人都記得這樣一件事。2004年,新加坡政府一位工貿部長率60多位社會名流到溫州考察,指名道姓要到康奈,后來才知道這位部長的上司兩年前曾到溫州訪問,離溫州時購買了一雙康奈皮鞋,接近兩年了,這雙皮鞋仍然穿得很舒心,臨行時他對這位部長說康奈皮鞋品質優良,到溫州時不要忘了再為他買一雙。這一回新部長不是買了一雙,全團60多人幾乎人人都買了好幾雙。
我們不難理解康奈人致力做鞋業“奔馳”“勞力士”的雄心。他們的所作所為已經證明,只有牌子好,才能口碑好,只有口碑好,才能市場好,只有精益求精,才能始終如一。
有感智慧突圍
當然,致力突圍的并非康奈一家企業。許多中國彩電企業早在多年前就已開始了“走出去”的征程。據有關媒體透露,康佳這次之所以敢于和歐盟叫板,主要是近年來其已在海外建立多個彩電生產基地,完全可以不從中國直接向歐盟出口,因此反傾銷大棒不僅打不到康佳身上,反而會造成那些在海外沒有生產基地或者生產能力較低的對手失去競爭力。
同樣,在紡織業的痛定思痛中,無論江浙,還是其他地方,大家似乎都明白一個道理,紡織業要提高國際競爭力,必須高度重視發展紡織品牌,加快從低層次的價格競爭向高層次的質量和品牌競爭轉變,尤其是要發展國際知名品牌。
來自浙江的報道說,越來越多的浙江紡織企業認清了與國際品牌的差距,投巨資對產品進行升級,如義烏無縫內衣行業,僅進口的無縫內衣設備,就有2000多臺,是世界上第二大無縫內衣生產基地,無論產品質量和檔次,都達到了品牌生產的要求。而義烏貝克曼集團在國外設立了10多個分支機構,營銷觸角伸向了歐美主流市場及五大洲的30多個國家。紹興的紡織上市公司——浙江永隆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則在香港聯交所創業板成功增發2.255億股H股,其中2.095億股定向配售給意大利的紡織及成衣巨頭——米羅利奧,使其成為永隆實業的第二大股東,由此獲得了歐盟“市場經濟地位”……
而據記者在青島市外經貿局對外貿易處了解到,僅就這次歐盟對鞋類產品設限而言,對青島企業的影響不大,這不僅因為像韓國一些企業一樣大都是以加工貿易為主,即使雙星、亨達這樣的國內企業,也因貼牌或國內銷售,無妨大礙。
但他們同時講,鞋類產品只是很小的一個側面,在層出不窮的貿易摩擦中,青島的紡織、家電等企業,變得越加聰明,大型家電企業早就“走出去”發展,無論產品、結構、市場、研發,其國際化程度越來越深。正是由于青島家電產品已進入數字高端時代,這次歐盟對中國彩電征收反傾銷稅,難以對青島企業造成什么影響。而在紡織領域,類似即發這樣的大型民企,也不再僅僅把眼睛盯向一個市場。
某種程度上,青島對外貿易很能反映山東的現狀。據有關媒體在山東省外經貿廳的采訪說,單從這次歐盟對中國鞋類產品設限上看,對整個山東外貿出口影響不大,即使像威海金猴、青島雙星,高密海宇等大企業,由于出口量較小和有意識的市場布局等因素,受傷程度遠比南方一些企業小得多。
而最感欣慰的是大家似乎都有這樣的認識,即加強企業內部管理,積極與國際接軌,加大技術創新,培育自有品牌,提高技術含量,調整出口策略,真正從源頭上減少貿易摩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