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出口企業被攪得雞犬不寧
在去年預計突破千億美元貿易順差大關的背后,卻是一浪接一浪的貿易摩擦。從年初開始的美歐紡織品“特保”調查、俄羅斯查扣中國鞋,到后來的歐盟對我自行車、鞋產品反傾銷、美國對我橡膠輪胎等的337調查……國內出口企業被攪得雞犬不寧,神經時刻緊繃。
據統計,2005年1~10月,共有17個國家和地區對我發起各種貿易救濟調查52起,涉案金額高達16.9億美元,比2004年全年的12.6億美元還多4億美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扎推”發難,更是埋下了“多米諾”效應的隱患。
透過順差和摩擦的雙高現象,分析人士認為,重要產業對外依存度過高、大額順差造成貿易不平衡、低成本競爭形成比較優勢等是貿易摩擦頻發的三大“病灶”。這些問題不改善,未來一段時間,我國外貿出口仍將深陷貿易摩擦“無間道”。
其中,紡織品行業近兩年的遭遇很具典型性,筆者整理出該行業遭遇貿易壁壘的大事記,目的就是通過往事的重新提及,為紡織業的進一步發展以及其他行業的順利出口提供一些借鑒。
2004年4月8日,尼日利亞政府頒布政令,決定禁止從國外進口41種商品,其中包括大部分紡織服裝商品。
2004年6月3日起,哥倫比亞海關對來自中國的進口襪子實施海關限價。
2004年12月23日,土耳其外貿署以“市場擾亂”或“市場擾亂威脅”為由決定對進口的中國部分紡織品和成衣實施保障措施。
2005年1月1日,紡織品全球配額取消。中國開始對148個稅號的服裝征收出口關稅。
2005年2月1日起,土耳其政府對自中國進口的42類紡織品服裝采取配額措施。
2月23日至26日,歐盟新任貿易委員透露歐盟很有可能會對中國紡織品出口采取“特殊保障機制”。
3月2日,巴西紡織品協會向巴西政府提出對中國紡織品采取特保措施的要求。
3月9日,歐盟服裝紡織品協會等向歐盟委員會提出申請,要求對自中國進口的12種紡織品實施特保措施。
3月11日,美國紡織品和服裝制造商要求政府立即采取保障措施限制中國紡織品和服裝對美國出口的增長速度。
3月12日,俄羅斯表示,俄海關將對中國紡織品等實施全程監控。
3月15日,阿根廷紡織基金會要求政府采取保護措施限制中國產品進入阿根廷和巴西市場。
3月15日,歐盟初裁認為,中國化纖布行業對歐盟存在傾銷。
4月4日,美國紡織品協議執行委員會CITA宣布,啟動針對三類中國紡織品進口的保障程序。
4月6日,歐盟不顧中方多次堅決反對,在其官方網站公布《對華紡織品特限措施行動指南》。4月28日,歐盟委員會正式決定對從中國進口的九類紡織品發起“特殊保障”調查,以決定是否對這些紡織品采取“特保”措施。5月5日,美國紡織品協議執行委員會(CITA)宣布,將從當日起繼續審理美業界去年提出的12類“特保”申請。
5月13日,美方宣布對我棉織褲等3類產品設限。
5月17日,歐盟貿易委員曼德爾森表示,將對我T恤和亞麻紗兩類產品啟動“緊急特保”程序,并將提前同中方進行正式磋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