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膠企呼喚合作新模式有利于我橡膠業發展
國營農墾和民營天然膠企業能否不再各自為戰,能否采用投資多元化、管理一體化、布局合理的新型天然膠種植、加工企業的合作模式,從而實現對天然膠種植加工行業的整合,優化資源配置,減少重復建設,降低企業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增強抗風險能力?至少在上周中國橡膠工業協會主辦的天然橡膠生產與市場發展(昆明)論壇上,民營天然膠企業表現出了較強烈的合作愿望。
從2003年起,我國成為世界第一橡膠消費大國,2005年生膠消費量更是達到360萬噸左右,其中約有一半為天然膠。但由于國內天然膠資源有限,2005年產量僅為52萬噸左右,而進口量卻高達135萬噸,資源緊缺已成為制約我國橡膠工業發展的瓶頸。因此,推進國內天然膠產業的發展,尤其是推進民營天然膠產業的發展,已經成為緩解國內天然膠供應不足的有效手段,這也是中國橡膠工業協會舉辦天然膠論壇的初衷。而在此基礎上,民營天然膠企業若能與農墾形成新型合作模式,則必將有利于我國橡膠工業的發展。
按農業部規劃,2010年時,我國天然膠產量為75萬噸,缺口將高達155萬噸。而農墾發展天然膠目前仍面臨幾大問題:一是天然膠基地建設資金投入不足。如2004年國家對海南農墾天然膠產業的投入僅占總產值的2.2%,遠低于全國8%~9%的平均支農水平,嚴重影響了農墾天然膠產業的發展。二是科研力量薄弱,技術推廣能力不強。由于資金投入不足,農墾科研基地建設滯后,人材匱乏,優質樹種等方面的研究能力不強,而且新技術、新樹種推廣困難。目前,農墾的橡膠樹品種已經嚴重老化,如海南農墾中自己培育的優質品種所占比例還不到3%,90%以上仍是馬來西亞上世紀50年代選育的老品種。橡膠樹種類更新慢已成為我國天然膠發展的制約因素,特別是樹種老化導致天然膠單產低這一問題十分突出。三是天然膠深加工產品少,銷售多以初級產品為主。產業鏈短,無法使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
反觀民營天然膠企業,由于具有靈活的運作機制和經營體系,因此涌現了很多種植能手和民營企業家,也利于形成種植加工的產業鏈。據云南省民營橡膠行業協會會長趙鴻陽介紹,2005年云南民營企業天然膠種植面積已達到238萬畝,開割86萬畝,產膠量約為10萬噸,并已經形成了種植-加工一體化的一條龍體系。但由于起步晚,膠園本身條件有限,資金投入也有限,在稅賦重于農墾、財政補貼少的情況下,又不能進入期貨市場,因此民營天然膠企業發展仍面臨著較大困難。在這種情況下,民營企業和農墾若能聯手,就可以進行優勢互補,為雙方注入活力。農墾也不妨通過與民營膠企業的合作,實現對產業結構的調整。
據悉,云南西雙版納的天然膠加工已于去年年底被列入全國第二批農副產品加工示范基地項目。因此,云南省民營橡膠行業協會將在今年成立云南省民營天然橡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加速企業的重組和改制,增強抗風險能力,減少重復建設,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優化天然膠資源配置。新公司將按照產供銷、種養殖、貿工農一體化的經營原則,實現“公司+農民+基地”的一體化、多層次、多形式、多元化的集團化、數字化管理模式,力爭合理解決天然膠生產、加工和流通領域的利益分配問題。據云南省民營橡膠行業協會透露,他們不僅歡迎民營天然膠生產、加工企業和膠農加入,同時還希望國營農墾能積極參與。
但目前農墾的發展戰略還是以整合民營天然膠企業為主,以期實現集團化的統一經營管理。云南農墾倡導在使墾區發展融入地方經濟的同時,要以云南天然橡膠產業股份有限公司為龍頭,整合民營橡膠資源,并將此作為其發展戰略。海南農墾更是回購自營膠、股份膠和聯營膠,并收購墾區范圍外的民營膠園,要將沒有進入海南天然橡膠產業集團的天然膠資源納入集團統一管理,以此帶動海南橡膠產業的發展。
雖然合作與否以及怎樣合作還未有定論,但雙方敞開胸襟討論合作、開展合作,才不失為一種有益的嘗試。
- 上一篇:橡膠協會蔡為民 輪胎行業經營風險加大
- 下一篇:以高質量黨建引領皮革行業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