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兩大鞋業組織聯手應對反傾銷
半年時間摸清家底再定“家法”
危難之下,行業巨頭們的手終于握在了一起。
廣東省皮革工業協會、廣東省鞋業廠商會最近聯合宣布,將與廣東省經貿委合作,于本月內啟動對廣東省鞋類產業的調研。
長期從事反傾銷應訴的律師王磊表示,歐委會裁定對我國部分鞋制品分階段開征臨時反傾銷稅,廣東是受害最大的省份,廣東鞋業結成聯盟將有助于全國鞋業應對撲面而來的鞋類國際貿易摩擦。
反傾銷形勢逼迫產業聯合
4月10日,廣東省經貿委《關于開展我省皮革、制鞋產業調研工作》一紙通知,啟動了廣東此次產業摸底行動。
廣東省皮革工業協會、廣東省鞋業廠商會同時成為此項摸底工作的重要執行者。省內一位鞋商告訴記者,省內兩大組織的這種合作,歷史上都不多見。
繼紡織品后,去年下半年歐盟方面又開始對中國鞋出口該市場是否造成傾銷展開調查。最近歐委會就作出初裁,在今年4月至10月間,向中國部分鞋類漸進地征收4.8%、9.7%、14.5%、19.4%的反傾銷稅。
“一旦最終裁定征收接近20%的反傾銷稅,那么凡是出口歐盟的企業都會受到很大的困擾。”廣東省皮革工業協會理事長王建新說,進入4月份,鞋企的歐盟訂單急劇下降,一些企業面臨開工不足的困境。
下一步如何理性地分析現狀,防止更大范圍的反傾銷,成為國內所有鞋企當前最大的關注點。在幾乎占有全國鞋業產量半壁江山的廣東,這點成為兩大商會合作的基礎。
廣東鞋業廠商會會長丘小廣透露,調研結果報告將于11月公布。這個時間對于中國鞋企來說,恰好是歐盟臨時稅率結束轉而進入終裁應訴的階段。
鞋業大省處在轉折關頭
有些數字曾讓廣東鞋企為之自豪:廣東鞋類和皮具箱包產量分別占全國1/2和2/3,各占全世界的1/3左右。廣東鞋的產量已超過了全球十大制鞋國中的印度、印尼、越南、泰國、巴基斯坦等亞洲五國的總和。它們當中的80%遠銷海外,使廣東成為鞋加工大省。
“如今,這些優勢可能變成包袱。”王建新直言。國際方面,歐盟對我國部分鞋類制品征收臨時反傾銷稅,南非、南美一些國家對我國部分皮革制品設限等,這類貿易摩擦一旦發生,廣東就首當其沖。
在歐盟事件的1200家涉案企業中,廣東的鞋企占了1/3。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已經有部分中間商將訂單轉向了稅率較低的越南,部分臺企已經將產業搬往馬來西亞、印尼或印度。
廣東鞋企面臨的壓力不僅來自國外。在國內,人民幣升值、“民工荒”、“能源荒”、成本上升,以及“東鞋西移”、“南鞋北調”以及“臺企南下”等態勢,使廣東的鞋業發展處在至關重要的轉折點。
其實,溫州名牌鞋不少中高檔產品就是在廣東加工的。“對于這種情況,我們又不服氣又沒有辦法!鼻鹦V無奈地搖頭。不僅如此,目前全國31個皮革鞋類的“中國名牌”中廣東只占有一席。
“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次清查家底,不是一次簡單地走走看看,而是一個行業一個群體在為生計奔走。”王建新透露,在此基礎上,廣東還將對全行業分類排序,推出相應的扶持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