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新聞]武術冠軍擦鞋謀生有何不可
4月13日《南方都市報》報道,在廣州市越秀區一個擦鞋檔,一位來自江蘇的中年男子正在為過往客人擦鞋,他是2004屆中國武術太極拳錦標賽男子中年組42式太極劍的冠軍,因為在公園當教練難糊口便改學擦皮鞋。
北大才子賣肉,舉重冠軍成了搓澡工,如今又有武術冠軍成了擦鞋匠。從一些報道和評論來看,這似乎是一種異常現象。但換個角度想一想,武術冠軍為啥就不能擦鞋謀生呢?
賣肉、搓澡、擦鞋,都是靠自己的誠實勞動吃飯,不是什么丟人的事。再說,獲得過冠軍并不意味著樣樣比別人強,如果自己擅長的項目不再有用武之地,也要想方設法去謀生。但是,某些為之鳴不平的評論中,卻分明透露出職業有貴賤的腐朽思想。
也許有人會說,將冠軍擦鞋的現狀展示出來,本意是表現其“學非所用”,引起社會的注意,應該讓冠軍發揮其特長。但是應該看到,現在學非所用的人太多了,比如學理科的人干文科的工作,運動員退役后做主持人或演員,這有什么不妥嗎?
這不禁讓筆者想到一位大學教授講過的親身經歷。教授在國外講學時,有外國學生對中國學生“找好工作”的說法很是不解,便問教授什么是“好工作”。教授只好以“干事少工資高”來搪塞,外國學生更是疑惑:能有這樣的“好事”?在這些外國學生看來,工作只有是否適合自己之別,而絕無好壞之別。
冠軍當然有自己的一技之長,但是,如果自己的特長不能維持生計,自然就得改變一種生活方式。比如,當這位武術冠軍聽說擦鞋一個月能掙2000多元,并且有師傅愿意教他時,他便選擇了以擦鞋謀生,這難道不是很正常很自然的事嗎?
等到什么時候我們不再按工作的性質來區分高下,而是以工作是否適合自己來作為衡量標準時,或許就不會再為冠軍擦鞋而惋惜了。
- 上一篇:[鞋業新聞]成都不賣阿迪達斯問題鞋
- 下一篇:離職前起貪念 盜竊產品鞋被批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