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鞋產業真的“很受傷”
2006-04-12 10:02:06 來源:中國鞋網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傷”情到底多重
【廣東】鞋業可能受“嚴重打擊”
2005年,廣東出口鞋的企業多達3935家,鞋出口達29.1億雙,價值72.2億美元,出口數量和價值分別占全國鞋出口的42.1%和39.2%,其中對歐盟出口增長最快,共出口8.7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50.6%。
本次歐盟鞋類反傾銷案中,中國總涉案金額近7億美元中,超過3億落在廣東。廣東鞋業甚至有可能受到“嚴重打擊”。
有業內人士 認為,總體來講,廣東鞋企還不是國內受影響最大的,因為廣東有相當部分鞋企和世界知名鞋業巨頭有合作,采取貼牌形式生產,且在出口價格上偏高。
【溫州】單一面向歐洲市場的企業會“致命”
“如果制裁真的啟動,對我們企業的打擊非常大。”奧康集團進出口公司副總經理徐曉杰不無憂慮。奧康對外貿易額一個多億人民幣,歐盟客戶占到60%-70%。近段時間,多數客戶不敢下定單,3月份的一個50萬雙訂單也擱到4月。
溫州作為“中國鞋都”,鞋類生產企業5000多家,十分密集。除了奧康,東藝、吉爾達等溫州鞋革企業也受到相應的沖擊。那些單純外貿經營尤其單一銷售歐盟市場的企業,可能一時會造成致命性的打擊。
據溫州海關統計,2005年溫州鞋出口4.38億雙,價值15.84億美元。且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同時,鞋類加工貿易企業從21家增加到40家,加工貿易出口鞋類增長166.66%,在出口中的比重增加3.3個百分點。
【泉州】首次“吃不飽”,但影響“還不算大”
昔日繁忙的車間如今慢了“半拍”。下午5點剛過,工人們已陸陸續續收工回家。夜幕降臨,偌大的會議室里燈火通明,壓抑而沉悶,工作人員埋頭于一堆堆文件中,文件中無一例外地出現“歐盟反傾銷”。這是泉州一家涉查企業最近常見的一幕。
制裁啟動,“泉州鞋”受傷也很重。以該企業為例,企業年產值1億多元,平均每年出口200萬雙皮鞋,全部銷往歐洲。今年1-2月份,受歐盟反傾銷調查的影響,企業定單減少20%,20年來,企業生產首次 “吃不飽”
鞋業是泉州五大傳統產業之一。2006年1至2月,晉江出口鞋類批次、數量和金額分別比上年同期下降3.4%、20.9%和9.1%。在此次反傾銷案中,泉州共有48家涉案企業,其中涉查企業2家,所涉金額2500萬美元。
不過,晉江國家鞋業檢驗檢疫局組織相關人員認為:泉州出口鞋類以運動旅游鞋為主,此次歐盟對中國出口皮鞋征收反傾銷稅對泉州鞋業影響不大。
當地反思什么
【廣東】檔次與貼牌,是兩大“軟肋”
廣東省鞋業商會會長丘小廣表示,目前廣東鞋檔次不高,出口單價偏低,一些小企業為爭搶市場不惜互相殺價,將價錢壓得很低,如去年廣東企業出口歐盟的鞋每雙單價僅為2.71美元,與歐洲國家鞋價相差數倍。中低檔居多,品種不夠理想,價格比較低,這些都是歐盟方面最敏感的產業因素,因此中小企業必須加快調整出口產品結構。
此外,品牌空心化成為廣東鞋業發展另一“軟肋”,據了解,廣東絕大部分鞋企以“貼牌”生產為主,技術含量不高,缺乏競爭力產品和自有品牌。有關專家表示,在廣東鞋類出口中,有近六成都是靠加工貿易“貼牌”出口,本地幾乎沒有自己的品牌和拳頭產品。
因此,有專家對“廣東鞋”開出兩劑藥方: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減少污染,提高品質;改變“貼牌”這種低起點的商業運作,創立自主的國際品牌。
【溫州】多多溝通減少誤會,分散市場化解風險
上月12日,在杭州,溫州鞋革行業協會與部分鞋企曾與歐盟官員就反傾銷當場進行交流溝通。協會秘書長朱峰以溫州鞋發展的6點看法,指正歐盟對中國鞋存在的各種偏見。他說,這樣的交流,對溫州企業屬首次,如果能保持,以后誤會會少一點。畢竟,雙方互補性很強,多合作才能雙贏、多贏。
溫州的鞋商們最近也在反思:在國際競爭中,溫州的企業是不是要出現兩個“轉向”:從“價廉物美”、薄利多銷轉向優質價高;從“勤勞多干”、加班加點轉向張弛有度。
“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今后要多區域市場銷售化解風險。”這是吉爾達鞋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宏真的觀點。
面對這種一而再的貿易壁壘,溫州經濟學會秘書長潘忠強提醒說,我們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那樣只會疲于應付。必須加快名牌創建,以品牌為紐帶,把中小企業納入大品牌的產業鏈。
【泉州】聯外安內,急喚人才
泉州鞋業商會采取“聯外安內”方式,一方面加強溫州、廣州商會組織的聯系,為企業提供最有效的信息,組織各界人士建言獻策。另一方面,泉州市政府不僅給泉州鞋業商會和企業以經費支持,還積極提供反傾銷專業人才。在這種指導與引導下,一些涉查公司在積極準備企業相關應對材料外,還通過《荷蘭共同日報》、《澳門日報》等海內外媒體的宣傳報道,發出呼聲,對歐盟有關方面施加輿論壓力。
“反傾銷”也讓泉州各界陷入反思
繼福建晉江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聯合有關部門開辦“國際貿易爭端、貿易壁壘知識培訓會”后,泉州市紡織服裝商會與法國國際檢驗局又共同舉辦了“歐美紡織品技術壁壘及其應對措施”研討會。
缺乏反傾銷專業人才成為泉州打好“保衛戰”的最大障礙。為此,泉州市各行業商會在泉州市政府牽頭下,請來專家,免費培訓,幫助企業將技術壁壘解決于生產中,并培養相關企業人才。
為解決“泉州鞋”困境,有人建議“走出國門,到東南亞重新設廠”。不過,經過激辯,泉州不少企業認為,異地設廠,企業不僅將面臨政治、資金、發展環境等諸多風險,而且,是幫助他國培養產業,為他國做“嫁衣”。
【廣東】鞋業可能受“嚴重打擊”
2005年,廣東出口鞋的企業多達3935家,鞋出口達29.1億雙,價值72.2億美元,出口數量和價值分別占全國鞋出口的42.1%和39.2%,其中對歐盟出口增長最快,共出口8.7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50.6%。
本次歐盟鞋類反傾銷案中,中國總涉案金額近7億美元中,超過3億落在廣東。廣東鞋業甚至有可能受到“嚴重打擊”。
有業內人士 認為,總體來講,廣東鞋企還不是國內受影響最大的,因為廣東有相當部分鞋企和世界知名鞋業巨頭有合作,采取貼牌形式生產,且在出口價格上偏高。
【溫州】單一面向歐洲市場的企業會“致命”
“如果制裁真的啟動,對我們企業的打擊非常大。”奧康集團進出口公司副總經理徐曉杰不無憂慮。奧康對外貿易額一個多億人民幣,歐盟客戶占到60%-70%。近段時間,多數客戶不敢下定單,3月份的一個50萬雙訂單也擱到4月。
溫州作為“中國鞋都”,鞋類生產企業5000多家,十分密集。除了奧康,東藝、吉爾達等溫州鞋革企業也受到相應的沖擊。那些單純外貿經營尤其單一銷售歐盟市場的企業,可能一時會造成致命性的打擊。
據溫州海關統計,2005年溫州鞋出口4.38億雙,價值15.84億美元。且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同時,鞋類加工貿易企業從21家增加到40家,加工貿易出口鞋類增長166.66%,在出口中的比重增加3.3個百分點。
【泉州】首次“吃不飽”,但影響“還不算大”
昔日繁忙的車間如今慢了“半拍”。下午5點剛過,工人們已陸陸續續收工回家。夜幕降臨,偌大的會議室里燈火通明,壓抑而沉悶,工作人員埋頭于一堆堆文件中,文件中無一例外地出現“歐盟反傾銷”。這是泉州一家涉查企業最近常見的一幕。
制裁啟動,“泉州鞋”受傷也很重。以該企業為例,企業年產值1億多元,平均每年出口200萬雙皮鞋,全部銷往歐洲。今年1-2月份,受歐盟反傾銷調查的影響,企業定單減少20%,20年來,企業生產首次 “吃不飽”
鞋業是泉州五大傳統產業之一。2006年1至2月,晉江出口鞋類批次、數量和金額分別比上年同期下降3.4%、20.9%和9.1%。在此次反傾銷案中,泉州共有48家涉案企業,其中涉查企業2家,所涉金額2500萬美元。
不過,晉江國家鞋業檢驗檢疫局組織相關人員認為:泉州出口鞋類以運動旅游鞋為主,此次歐盟對中國出口皮鞋征收反傾銷稅對泉州鞋業影響不大。
當地反思什么
【廣東】檔次與貼牌,是兩大“軟肋”
廣東省鞋業商會會長丘小廣表示,目前廣東鞋檔次不高,出口單價偏低,一些小企業為爭搶市場不惜互相殺價,將價錢壓得很低,如去年廣東企業出口歐盟的鞋每雙單價僅為2.71美元,與歐洲國家鞋價相差數倍。中低檔居多,品種不夠理想,價格比較低,這些都是歐盟方面最敏感的產業因素,因此中小企業必須加快調整出口產品結構。
此外,品牌空心化成為廣東鞋業發展另一“軟肋”,據了解,廣東絕大部分鞋企以“貼牌”生產為主,技術含量不高,缺乏競爭力產品和自有品牌。有關專家表示,在廣東鞋類出口中,有近六成都是靠加工貿易“貼牌”出口,本地幾乎沒有自己的品牌和拳頭產品。
因此,有專家對“廣東鞋”開出兩劑藥方: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減少污染,提高品質;改變“貼牌”這種低起點的商業運作,創立自主的國際品牌。
【溫州】多多溝通減少誤會,分散市場化解風險
上月12日,在杭州,溫州鞋革行業協會與部分鞋企曾與歐盟官員就反傾銷當場進行交流溝通。協會秘書長朱峰以溫州鞋發展的6點看法,指正歐盟對中國鞋存在的各種偏見。他說,這樣的交流,對溫州企業屬首次,如果能保持,以后誤會會少一點。畢竟,雙方互補性很強,多合作才能雙贏、多贏。
溫州的鞋商們最近也在反思:在國際競爭中,溫州的企業是不是要出現兩個“轉向”:從“價廉物美”、薄利多銷轉向優質價高;從“勤勞多干”、加班加點轉向張弛有度。
“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今后要多區域市場銷售化解風險。”這是吉爾達鞋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宏真的觀點。
面對這種一而再的貿易壁壘,溫州經濟學會秘書長潘忠強提醒說,我們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那樣只會疲于應付。必須加快名牌創建,以品牌為紐帶,把中小企業納入大品牌的產業鏈。
【泉州】聯外安內,急喚人才
泉州鞋業商會采取“聯外安內”方式,一方面加強溫州、廣州商會組織的聯系,為企業提供最有效的信息,組織各界人士建言獻策。另一方面,泉州市政府不僅給泉州鞋業商會和企業以經費支持,還積極提供反傾銷專業人才。在這種指導與引導下,一些涉查公司在積極準備企業相關應對材料外,還通過《荷蘭共同日報》、《澳門日報》等海內外媒體的宣傳報道,發出呼聲,對歐盟有關方面施加輿論壓力。
“反傾銷”也讓泉州各界陷入反思
繼福建晉江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聯合有關部門開辦“國際貿易爭端、貿易壁壘知識培訓會”后,泉州市紡織服裝商會與法國國際檢驗局又共同舉辦了“歐美紡織品技術壁壘及其應對措施”研討會。
缺乏反傾銷專業人才成為泉州打好“保衛戰”的最大障礙。為此,泉州市各行業商會在泉州市政府牽頭下,請來專家,免費培訓,幫助企業將技術壁壘解決于生產中,并培養相關企業人才。
為解決“泉州鞋”困境,有人建議“走出國門,到東南亞重新設廠”。不過,經過激辯,泉州不少企業認為,異地設廠,企業不僅將面臨政治、資金、發展環境等諸多風險,而且,是幫助他國培養產業,為他國做“嫁衣”。
在線咨詢
姓名
電話
留言
快捷留言
- 請問我所在的地方有加盟商嗎?
- 我想了解加盟費用和細則。
- 留下郵箱,請將資料發給我謝謝!
- 我對加盟有興趣,請迅速聯系我!
- 我想了解貴品牌的加盟流程,請與我聯系!
- 請問投資所需要的費用有哪些!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 驗證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