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鞋都”集成狀況調查及解決方案推薦
編者按:目前,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利潤下滑,企業要生存,謀發展,實現信息化是必由之路。然而實現信息化不是買幾臺電腦就行了,一套完整的好解決方案才能解決用戶需求,提高市場競爭力。不同行業,用戶需求差異很大,什么的方案才是好方案呢?從本期開始,我們推出“CBI白盒方案”欄目,向行業和渠道推薦優秀解決方案。
作為國內制鞋業的一支生力軍,成都的制鞋業進入了迅猛發展時期。在政府的扶持下,已經逐漸形成了以武侯區金花鎮為中心的皮鞋生產加工基地--西部鞋都。商場如戰場,風云瞬息變幻,企業要生存,必然謀發展。皮鞋制造企業隨著規模、業務的擴大,在其管理、訂料、生產和銷售等各個環節都會日漸凸顯出“信息”二字的重要和緊迫!靶畔⒕褪巧a力”,企業在壯大的過程中適時引入商務信息的系統集成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國家大力號召社會各個行業積極進行信息化建設,成都皮鞋制造企業的系統集成狀況又如何呢?
信息化應用不足,生產效率低
記者日前來到武侯區的西部鞋都金花鎮,對部分中小企業進行了走訪。與廣東制鞋業不同,成都的制鞋廠起步較晚。他們更多的趨向于OEM,在完成商品的加工后,再為別的廠家冠上品牌。面對其發展中出現的規模小、管理能效低、制度不完善以及各企業之間爭奪原料和市場的惡性競爭局面,很多中小企業都被動地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掙扎。大多數規模不大的廠家幾乎還沒有實現企業信息化的意識,限于自身的實際情況,也沒有多余的資金投入到系統集成中去,企業的全面信息化在絕大多數企業內部都還是一片空白。
以成都某鞋廠為例,占地8畝,共有93名工人,是一家小規模的私人加工企業。主要生產女式皮鞋、皮靴以及女式涼鞋,日產2000雙。主要由下料、面部和底部三大車間組成。其它的組成部門還有陳設較簡陋的設計室、打樣室、倉庫、包裝及后勤等。它的生產方式較為原始,機械化程度低。基本上是小作坊式的手工生產,憑工人師傅的經驗工作,沒有作業指導書。生產管理員對人均時效、品質、標準、成本四大指標也沒有系統性的概念。車間里沒有實現流水線作業,更談不上投資企業系統集成的全面信息化建設了。廠里僅有的兩臺電腦分別陳設在總經理辦公室和市場部。不論鞋樣的初版、復版,設計室的工人師傅全是手工作圖。
據調查,金花鎮的中小制鞋企業幾乎都共同存在著以下兩方面亟需解決的問題:
1、信息不流暢,影響決策及時性
某鞋廠各地的銷售機構每到月底將各自的財務報表提交回廠里,公司總部則通過匯總各地發回的財務報表來統計掌握整個公司的發出商品、銷售狀況、回款情況、庫存及應收賬款等信息。完成這項繁雜的工作通常需要總部花費至少一到兩周的時間,等總部完全弄清上月的銷售情況,幾乎已經到本月中旬了。而對制鞋行業來說,款式與時尚瞬息萬變,行業競爭相當激烈,信息的落后無疑會給營銷決策造成嚴重影響。
2、手工作業,管理松散混亂
一段時間內某廠接連收到很多客戶訂單,誰急誰緩?量大的優先還是老客戶優先?生產車間目前完成的訂單進度如何?廠里庫存如何?物料供應商能否按時供給所需的原材料?各型原料需要多大的量?“等把這一切搞個大概清楚時,時間已經流失了大半。手工作業的弊端太多,以前的管理很混亂。如設計室的師傅全是手工畫圖,有次把客戶訂的款型圖紙搞掉了,只有憑記憶又重新畫初版、打樣。一套工序下來幾乎快到交貨期了,搞得全廠日夜加班!”一位生產管理員對記者如是說。
另外,各地分銷機構為了各自利益,在執行公司營銷策略時會各自變通,各地的返利、折扣、調價補差等政策的差異很大,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使得一些缺乏職業道德的業務人員違紀現象在所難免,企業資金隱形流失。
系統集成為企業生產增效
“成都的制鞋廠大大小小有很多,但談到真正的系統集成,目前實現的廠家很少,且基本上屬于軟件集成。許多中小企業都著眼于眼前利益,只要能接到客戶訂單,能賺到利潤就行了,這是許多老板的想法。他們并不十分了解自身企業全面信息化會帶來的長遠利益,所以也不愿意把錢花在這上面。其實我看,一家企業要做大,進行系統集成建設是很必要的,這樣才能利于企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一家中等規模制鞋廠的網管如是說。在采訪的談話中他向記者介紹了自己所在鞋廠實現系統集成后的種種優勢。
該企業員工數為1000余人,在2003年實現信息化建設,投入軟硬件成本分別為5萬元和6萬元左右。購進11臺聯想品牌電腦,并用其中一臺PC作為系統服務器,軟件系統使用的是“生產資源管理系統--鞋業版”。
企業引入針對皮鞋制造業專門研發的軟件系統后,對于原料采購、庫房管理、銷售、財務以及生產安排等多個環節實現了有效管理,達到了數據傳輸和接收的最佳效果,使各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流安全快捷。同時也大大節約了人力、物力等成本。
“生產資源管理系統--鞋業版”系統在企業內網中貫穿于整個生產流程,強化了各環節的日常管理工作,保證了資金流與物流的同步記錄和數據一致性,確保了生產信息的及時性和真實性的要求。
原來人工作業時,由于對物料不能準確全面的掌握分析,曾使該廠上百萬元購進的生產原料積壓,后來為了回收資金又不得不以不到30萬的價格拋賣出去,造成公司重大的損失。現在,信息化的管理使得物料等生產資源得到了有效全面的控制,物盡其用,種種浪費的情況已經基本得到了抑制。
經過三年的使用,該企業建立了規范的基礎數據資料管理體系和完整的業務流程控制管理體系。與原來的面貌相比,這家鞋廠業務系統的集成提高了各部門的管理效能和工作效率,尤其是物料管理方面。省去了許多重復的勞動,極大程度地減少了人力、物力和時間的無謂浪費,降低了生產成本。以前手工作業制定生產計劃需要3、4個小時,現在由于引入了信息資源高度共享的管理系統,生產管理員在30分鐘內就能輕松完成。同時公司的接單吞吐量也有了很大提高。
“以前只知道當天的工作要干什么,現在一周的工作內容都掌握得很清楚,心里有底了!痹搹S生產車間的一位工人師傅深有感觸地說道。
另一家在國內較為知名的鞋廠,企業內部也使用“生產資源管理系統--鞋業版”系統進行上游的生產、物料管理,同時還引入了另一軟件公司的網絡分銷管理系統進行銷售管理。
該企業在四川省各二級地市都建有分支銷售機構和倉庫。在引入信息化管理之前,公司總部和各地的銷售機構沒有形成及時有效的數據共享機制。在原始的手工做賬方式下,因各種皮鞋的顏色、尺碼不一,款型多樣,業務數據參差不齊,各地發貨、回款、開票、應收款、庫存量等信息統計不起來。其工作量相當繁重,參與人員越多越麻煩,于是時常會出現數據與總部對不上的情況,導致公司與各地機構之間反復核對賬目的現象,使公司總部的營銷工作一度受到極大困擾。
再者,公司總部無法實時準確掌握各地分支機構的動態庫存和渠道流量信息,導致旺季有時某地某款商品缺貨了,卻不能及時從其它分倉庫調配貨源,公司總部總是難以及時合理地調節各地的供需狀況。
經過該廠考察論證后,決定向服裝業學習,花費2萬余元由上而下建立了一套網絡化銷售管理系統。服務器設在成都公司總部,各地分支機構的PC通過網絡連接,在基于B/S模式的網絡分銷系統的管理下,建立起一個統一的信息共享和電子數據交換系統平臺。
系統實施后,該制鞋企業公司總部與各地銷售機構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建立起從采購、庫房、調配、銷售、結算等一套完整的銷售管理體系,為該公司精簡了不必要的工作環節和人員。通過異地管理和遠程控制,使各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流高效快捷。
“我們公司的‘生產資源管理系統--鞋業版’系統投入市場使用已經有5年了,經過不斷的完善改良,該系統在穩定性、安全性和易用性等各方面都比較完善,用戶的評價一直都很好。”本系統的開發商告訴記者,并講了個生動的例子:某鞋廠從前由于手工作業的管理混亂,使廠里對自身庫存、采購等信息掌握不夠,導致盲目采購進了大批同型材料。后來客戶的訂單發生變化不再使用原來的皮料型號,于是該廠只有再花錢買進新的皮料,而老型號材料嚴重積壓,最后造成該廠產生停工待料的不利局面。后來該廠老總主動要求引進該管理系統強化業務水平,從此企業的管理大大提高。采購時,用戶要多少購多少,適量庫存。原來的局面一去不返了,系統的集成化為該鞋廠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通過和開發商的交談,記者了解到,成都西部鞋都目前的制鞋廠大大小小共有1360家左右,但進行了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僅有約10%。原因在于大多數鞋廠的決策成員其科學化管理的意識薄弱,不能全局性地看到信息化管理為企業帶來的長遠利益。作為目前鞋廠信息化管理的主流產品,包括由西部鞋都各企業自發組建的“同業工會”在內,約有30多家龍頭客戶使用了該系統,反應良好。如果進一步開發好,市場巨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