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新聞]歐盟大棒落下,浙閩粵鞋業合力抗爭
2006-04-07 11:19:01 來源:中國鞋網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今天,歐盟執意舉起的反傾銷大棒,實實在在地向中國鞋砸了下來。這一棒,出口歐盟的國內鞋企無一幸免。
此次受“傷”最重的是國內三大制鞋基地——浙江溫州、福建泉州和廣東地區。一場前所未有的“結盟反擊戰”就此拉開,也誕生了三個首次:全國鞋企結束單打獨斗,結成聯盟;浙閩粵三大制鞋基地首次跨地集團作戰;首次進行“無損害抗辯”
吳春悅最近比較忙。
身為奧康集團進出口公司的總經理,他忙著約律師,忙著見歐盟商人,忙著公司的其他正常業務,還得忙著抽空接受媒體的“打擾”。
4月7日起,歐盟將對中國鞋制品開征臨時性反傾銷關稅,在未來的6個月里,稅額將從4.8%增加到19.4%。此期間內,如果歐盟仍然不能就鞋產品出口達成諒解,那么面對所有中國鞋的將是長達5年的反傾銷稅。
對于一個在歐洲已建立了自己的銷售公司、對歐盟的鞋年出口量已達300萬雙的企業來說,影響不言而喻。
“我們不會輕易放棄任何一個市場。”吳春悅多次在媒體上公開表示。
130家鞋企合力抗爭
但奧康這次已不再單打獨斗。
去年6月,歐盟對中國鞋展開了名為反傾銷、實為貿易保護的調查。當年10月,歐盟曾派出人員悄然入華,實地抽查了涉及歐盟對華皮鞋反傾銷案的13家鞋企。今年1月13日,歐盟明確表態拒絕給予中國鞋廠市場經濟地位;2月,更傳出消息:歐盟委員會將向中國和越南皮鞋征收近20%的臨時性反傾銷稅。
被抽查到的那13家企業,分布在溫州、廣東、泉州——這恰恰也是中國的三大制鞋業基地。其中廣東7家,浙江3家,福建3家。
13家的背后,關聯著的是中國1200余家制鞋企業和400多萬工人。這是近10年來歐盟對華反傾銷史上金額最大的一宗。
現在,有130余家鞋企正在對歐盟進行皮鞋反傾銷訴訟。
“同命同心,也只有同力同聲,才可能有更大的力量給歐盟施加壓力!边@些事涉企業、尤其是被抽查的涉案企業,都深刻地意識到這一點。
就在歐盟初步裁定拒絕給予中國制鞋企業市場經濟地位3個星期后,2月8日,一個“同力”之舉率先發起。廣東創信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振昌,在廣州發起召集廣東8家制鞋企業成立“歐盟對華鞋產品反傾銷應對聯盟”。
“這是一個由眾多中國鞋產品企業自愿參加的利益共同體”。結盟會上,“奮力一搏”的吳振昌大聲呼吁:省內及全國其它出口到歐盟的鞋企,加入聯盟,“形成更強大的力量和聲音”。
3月29日,“應對聯盟”中的廣州萬邦、南海金屬、裕元工業等5家企業,以及從大連、福建趕來的富貴鳥、豐源、輝騰、盛昶等其余10家鞋企,再次聚首廣州。
3個小時的會議中,15家鞋企基本達成一致,共同出資300萬元人民幣,用以中方律師聘請,歐洲經濟顧問、公關顧問的聘請等等,對歐盟即將就中國鞋企征收反傾銷稅進行無損害抗辯。
15名廠商也成為聯盟的15名執行委員。按照“3·29”會議,他們將各自發動5至10家鞋企進一步參加“無損害訴訟”的提起。如果可能的話,最終希望可以有100來家的企業加入到“無損害訴訟”中來。
兩天后,溫州鞋革行業協會召開了有14家鞋企參加的會議,遙相呼應。他們再次發表了一份《關于應對歐盟“反傾銷”的聯合宣言》,抗議歐委會裁決的歧視、偏見。
三大制鞋基地首度跨地攜手
浙粵閩三大國內制鞋基地的行業協會,也正積極組建“盟體”。
早在歐盟入華抽查鞋企時,敏感的鞋業協會負責人已經嗅到了“不祥”。
2005年底,溫州市鞋革協會秘書長朱峰急下泉州,與泉州市鞋業商會等組建“歐盟反傾銷應對聯盟”。很快,泉州市鞋業商會秘書長鄭天對也北上溫州,就同一問題再次詳盡磋商。
“結盟,是希望給歐盟抵制中國鞋施加強大壓力!睆V東省鞋業廠商會會長丘小廣表示。泉州市鞋業商會秘書長鄭天對也發出了同樣的聲音:“我們必須在反傾銷和貿易壁壘面前表明一種姿態,這種聯合才剛剛開始。”
3月8日,距吳振昌發起的“歐盟對華鞋產品反傾銷應對聯盟”整整一個月,下午,由溫州市鞋革協會起草的聯合組建歐盟反傾銷應對聯盟方案,分別傳往廣東鞋業商會、泉州市鞋業商會。當晚,廣東、溫州和泉州三地鞋革協會在該方案上一起簽字,“展開了跨地區集團作戰”。
與鞋企聯盟相比,協會之間的“集團作戰”,有所側重。據廣東鞋業商會介紹,協會現在一部分工作是配合政府收集相關的證據,證明歐盟對于中國鞋享受補貼、稅收等優惠政策的指責是不公正的。他們將把這些數據提交給商務部,以配合商務部和輕工協會進行相關工作。另一項工作,則是與鞋企充分溝通,發動更多企業有組織地參與訴訟。
盡管在我國,由于沒有授予行業協會相應的權力和職能,行業協會缺乏權威性,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溫州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馬津龍,對“結盟”仍給予較高評價。在他看來,中國鞋業中98%以上企業是民企和外企,自主性強,“聯而不合”的可能性相當大;而且有共同訴求的三方各自為戰,應訴成本高,難有好結果。“團結應訴表明行業協會在國際競爭中已經走向成熟”。
他同時建議:政府在將行業協會(商會)推向抗辯前沿的同時,應竭力為行業協會(商會)提供資金、策略,尤其是專業人才的支持。
從傾銷幅度抗辯到無損害抗辯
此次結盟者首次提出了一個新抗辯策略——“無損害抗辯”。
3月2日,溫州舉行的一次共同商討應對反傾銷調查的會議上,溫州市鞋革行業協會、鞋類出口專業委員會成員企業達成協議:集體提起無損害抗辯。進而,無損害抗辯被寫進三地結盟宣言中。
所謂無損害抗辯,指的是出口國企業搜集證據和數據證明本國企業并未對進口國相關產業造成實質性產業損害。
通常而言,國內企業面臨反傾銷訴訟,一般可從傾銷幅度抗辯和無損害抗辯兩方面入手。前者爭取到的結果,是市場經濟地位,是只適用于該企業的單獨稅率。而無損害抗辯,爭取到的結果適用于涉案全行業。無損害抗辯一般需要國內企業、歐盟進口商和零售商,以及國內行業協會、部門的積極參與和支持。
“一旦無損害抗辯成功,就意味著歐盟對華鞋類產品反傾銷調查的中止,無需再進行傾銷初裁、傾銷終裁、損害終裁等程序!敝旆褰榻B,“提出無損害抗辯,是在之前幅度抗辯的經驗基礎上提出的,符合全國行業利益!
晉江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輕紡科科長陳烏橋體會更深。中國皮鞋企業相對分散,沒有“大可敵國”的領頭企業。而歐盟裁決對所有涉案企業實行統一稅率,“無差別對待”針對的是中國整個皮鞋制造行業,不是某地區(家)企業。因此,“主攻集體無損害抗辯是對癥下藥”。他說。
無論是吳振昌們,還是朱峰們,這段時間,都把精力投入到“無損害抗辯”中。盡管對于10月的歐盟終裁,他們缺乏足夠的信心,但是,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調查出真實數據,從歧視性待遇中“討回公道”。
更長遠的自救之路
歐盟反傾銷大棒揮起,已經在中國鞋企中有所反映。
4月7日,當歐盟大棒不顧各方反對實實在在地落下時,鞋企聯盟也在計劃著完成一個階段任務:聘請歐洲專業律師代理抗辯,聘請歐洲調查機構或者經濟顧問調查歐洲鞋業發展狀況。
他們的時間表上還有這樣的安排:最遲6月底,鞋企聯盟將向歐盟提出無損害訴訟,在歐盟7月或8月就仲裁進行投票前完成對證據的搜集,提交給中國政府以供談判、洽淡、調解。
新一輪訴訟即將開始,沒有人知道6個月后的結果。不過,在鞋商與鞋業協會負責人看來,除了竭盡全力打好官司,更得琢磨其他應對方式。畢竟,類似事情一再爆發,化解危機的根本之道,得通過市場手 “長遠來看,只有轉變我們發展所依賴的資源優勢,轉而開拓自身品牌、信譽!睆V東省皮革工業協會理事長王建新坦言。
從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路線看,日本、韓國,包括我國臺灣地區,一路走來也是當地資源比較優勢的體現,不同的是,之前國際市場使用關稅策略,現在,則更多用技術壁壘。無獨有偶,在3月24日召開的2006全國地方皮革行業協會工作年會上,“品牌”一詞被頻頻提起。
吳春悅很快將與團隊再訪歐洲,一個重要議題就是加強國際營銷和探討兼并問題。通過購并當地的鞋廠,也許可以使奧康產品繞開歐盟的反傾銷壁壘。
新華社的一則消息則展示了另一個同樣耐人尋味的畫面:盡管歐盟從4月7日起對我國產皮鞋征收臨時性反傾銷稅,但歐洲買家仍對中國鞋表示出極大興趣。4月15日在廣州舉行的廣交會,21日在東莞舉行的“國際鞋展·鞋機展”上,將肯定出現由歐洲鞋類零售貿易聯合會總裁率領的大批買家的身影……
此次受“傷”最重的是國內三大制鞋基地——浙江溫州、福建泉州和廣東地區。一場前所未有的“結盟反擊戰”就此拉開,也誕生了三個首次:全國鞋企結束單打獨斗,結成聯盟;浙閩粵三大制鞋基地首次跨地集團作戰;首次進行“無損害抗辯”
吳春悅最近比較忙。
身為奧康集團進出口公司的總經理,他忙著約律師,忙著見歐盟商人,忙著公司的其他正常業務,還得忙著抽空接受媒體的“打擾”。
4月7日起,歐盟將對中國鞋制品開征臨時性反傾銷關稅,在未來的6個月里,稅額將從4.8%增加到19.4%。此期間內,如果歐盟仍然不能就鞋產品出口達成諒解,那么面對所有中國鞋的將是長達5年的反傾銷稅。
對于一個在歐洲已建立了自己的銷售公司、對歐盟的鞋年出口量已達300萬雙的企業來說,影響不言而喻。
“我們不會輕易放棄任何一個市場。”吳春悅多次在媒體上公開表示。
130家鞋企合力抗爭
但奧康這次已不再單打獨斗。
去年6月,歐盟對中國鞋展開了名為反傾銷、實為貿易保護的調查。當年10月,歐盟曾派出人員悄然入華,實地抽查了涉及歐盟對華皮鞋反傾銷案的13家鞋企。今年1月13日,歐盟明確表態拒絕給予中國鞋廠市場經濟地位;2月,更傳出消息:歐盟委員會將向中國和越南皮鞋征收近20%的臨時性反傾銷稅。
被抽查到的那13家企業,分布在溫州、廣東、泉州——這恰恰也是中國的三大制鞋業基地。其中廣東7家,浙江3家,福建3家。
13家的背后,關聯著的是中國1200余家制鞋企業和400多萬工人。這是近10年來歐盟對華反傾銷史上金額最大的一宗。
現在,有130余家鞋企正在對歐盟進行皮鞋反傾銷訴訟。
“同命同心,也只有同力同聲,才可能有更大的力量給歐盟施加壓力!边@些事涉企業、尤其是被抽查的涉案企業,都深刻地意識到這一點。
就在歐盟初步裁定拒絕給予中國制鞋企業市場經濟地位3個星期后,2月8日,一個“同力”之舉率先發起。廣東創信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振昌,在廣州發起召集廣東8家制鞋企業成立“歐盟對華鞋產品反傾銷應對聯盟”。
“這是一個由眾多中國鞋產品企業自愿參加的利益共同體”。結盟會上,“奮力一搏”的吳振昌大聲呼吁:省內及全國其它出口到歐盟的鞋企,加入聯盟,“形成更強大的力量和聲音”。
3月29日,“應對聯盟”中的廣州萬邦、南海金屬、裕元工業等5家企業,以及從大連、福建趕來的富貴鳥、豐源、輝騰、盛昶等其余10家鞋企,再次聚首廣州。
3個小時的會議中,15家鞋企基本達成一致,共同出資300萬元人民幣,用以中方律師聘請,歐洲經濟顧問、公關顧問的聘請等等,對歐盟即將就中國鞋企征收反傾銷稅進行無損害抗辯。
15名廠商也成為聯盟的15名執行委員。按照“3·29”會議,他們將各自發動5至10家鞋企進一步參加“無損害訴訟”的提起。如果可能的話,最終希望可以有100來家的企業加入到“無損害訴訟”中來。
兩天后,溫州鞋革行業協會召開了有14家鞋企參加的會議,遙相呼應。他們再次發表了一份《關于應對歐盟“反傾銷”的聯合宣言》,抗議歐委會裁決的歧視、偏見。
三大制鞋基地首度跨地攜手
浙粵閩三大國內制鞋基地的行業協會,也正積極組建“盟體”。
早在歐盟入華抽查鞋企時,敏感的鞋業協會負責人已經嗅到了“不祥”。
2005年底,溫州市鞋革協會秘書長朱峰急下泉州,與泉州市鞋業商會等組建“歐盟反傾銷應對聯盟”。很快,泉州市鞋業商會秘書長鄭天對也北上溫州,就同一問題再次詳盡磋商。
“結盟,是希望給歐盟抵制中國鞋施加強大壓力!睆V東省鞋業廠商會會長丘小廣表示。泉州市鞋業商會秘書長鄭天對也發出了同樣的聲音:“我們必須在反傾銷和貿易壁壘面前表明一種姿態,這種聯合才剛剛開始。”
3月8日,距吳振昌發起的“歐盟對華鞋產品反傾銷應對聯盟”整整一個月,下午,由溫州市鞋革協會起草的聯合組建歐盟反傾銷應對聯盟方案,分別傳往廣東鞋業商會、泉州市鞋業商會。當晚,廣東、溫州和泉州三地鞋革協會在該方案上一起簽字,“展開了跨地區集團作戰”。
與鞋企聯盟相比,協會之間的“集團作戰”,有所側重。據廣東鞋業商會介紹,協會現在一部分工作是配合政府收集相關的證據,證明歐盟對于中國鞋享受補貼、稅收等優惠政策的指責是不公正的。他們將把這些數據提交給商務部,以配合商務部和輕工協會進行相關工作。另一項工作,則是與鞋企充分溝通,發動更多企業有組織地參與訴訟。
盡管在我國,由于沒有授予行業協會相應的權力和職能,行業協會缺乏權威性,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溫州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馬津龍,對“結盟”仍給予較高評價。在他看來,中國鞋業中98%以上企業是民企和外企,自主性強,“聯而不合”的可能性相當大;而且有共同訴求的三方各自為戰,應訴成本高,難有好結果。“團結應訴表明行業協會在國際競爭中已經走向成熟”。
他同時建議:政府在將行業協會(商會)推向抗辯前沿的同時,應竭力為行業協會(商會)提供資金、策略,尤其是專業人才的支持。
從傾銷幅度抗辯到無損害抗辯
此次結盟者首次提出了一個新抗辯策略——“無損害抗辯”。
3月2日,溫州舉行的一次共同商討應對反傾銷調查的會議上,溫州市鞋革行業協會、鞋類出口專業委員會成員企業達成協議:集體提起無損害抗辯。進而,無損害抗辯被寫進三地結盟宣言中。
所謂無損害抗辯,指的是出口國企業搜集證據和數據證明本國企業并未對進口國相關產業造成實質性產業損害。
通常而言,國內企業面臨反傾銷訴訟,一般可從傾銷幅度抗辯和無損害抗辯兩方面入手。前者爭取到的結果,是市場經濟地位,是只適用于該企業的單獨稅率。而無損害抗辯,爭取到的結果適用于涉案全行業。無損害抗辯一般需要國內企業、歐盟進口商和零售商,以及國內行業協會、部門的積極參與和支持。
“一旦無損害抗辯成功,就意味著歐盟對華鞋類產品反傾銷調查的中止,無需再進行傾銷初裁、傾銷終裁、損害終裁等程序!敝旆褰榻B,“提出無損害抗辯,是在之前幅度抗辯的經驗基礎上提出的,符合全國行業利益!
晉江出入境檢驗檢疫局輕紡科科長陳烏橋體會更深。中國皮鞋企業相對分散,沒有“大可敵國”的領頭企業。而歐盟裁決對所有涉案企業實行統一稅率,“無差別對待”針對的是中國整個皮鞋制造行業,不是某地區(家)企業。因此,“主攻集體無損害抗辯是對癥下藥”。他說。
無論是吳振昌們,還是朱峰們,這段時間,都把精力投入到“無損害抗辯”中。盡管對于10月的歐盟終裁,他們缺乏足夠的信心,但是,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調查出真實數據,從歧視性待遇中“討回公道”。
更長遠的自救之路
歐盟反傾銷大棒揮起,已經在中國鞋企中有所反映。
4月7日,當歐盟大棒不顧各方反對實實在在地落下時,鞋企聯盟也在計劃著完成一個階段任務:聘請歐洲專業律師代理抗辯,聘請歐洲調查機構或者經濟顧問調查歐洲鞋業發展狀況。
他們的時間表上還有這樣的安排:最遲6月底,鞋企聯盟將向歐盟提出無損害訴訟,在歐盟7月或8月就仲裁進行投票前完成對證據的搜集,提交給中國政府以供談判、洽淡、調解。
新一輪訴訟即將開始,沒有人知道6個月后的結果。不過,在鞋商與鞋業協會負責人看來,除了竭盡全力打好官司,更得琢磨其他應對方式。畢竟,類似事情一再爆發,化解危機的根本之道,得通過市場手 “長遠來看,只有轉變我們發展所依賴的資源優勢,轉而開拓自身品牌、信譽!睆V東省皮革工業協會理事長王建新坦言。
從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路線看,日本、韓國,包括我國臺灣地區,一路走來也是當地資源比較優勢的體現,不同的是,之前國際市場使用關稅策略,現在,則更多用技術壁壘。無獨有偶,在3月24日召開的2006全國地方皮革行業協會工作年會上,“品牌”一詞被頻頻提起。
吳春悅很快將與團隊再訪歐洲,一個重要議題就是加強國際營銷和探討兼并問題。通過購并當地的鞋廠,也許可以使奧康產品繞開歐盟的反傾銷壁壘。
新華社的一則消息則展示了另一個同樣耐人尋味的畫面:盡管歐盟從4月7日起對我國產皮鞋征收臨時性反傾銷稅,但歐洲買家仍對中國鞋表示出極大興趣。4月15日在廣州舉行的廣交會,21日在東莞舉行的“國際鞋展·鞋機展”上,將肯定出現由歐洲鞋類零售貿易聯合會總裁率領的大批買家的身影……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