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一線調查:意大利最怕中國鞋
入關難度加大
為了更加深刻地認識中歐貿易紡織品貿易摩擦的背景,記者將視角鎖定一雙皮鞋,介紹一下這些給歐洲相關產業帶來巨大恐慌產品的旅程,以此解釋低端產品在新的自由貿易時代所扮演的不容忽視的大角色。一雙鞋進入歐洲市場所經歷的旅程粗略歸納為以下幾步:信息收集——加工廠——-出樣品——下訂單——發貨——入關——申報——-進入市場。上述流程在任何一本國際貿易教科書中都可以找到。從給溫州相關加工廠下訂單,到進入意大利南部港口城市那不勒斯,集裝箱托運大概需要近一個月的時間。雖然相較空運而言算是慢的,但這對于鞋類產品這類并不太需要“保鮮”的產品已經夠用了。在所有的環節中,“入關”是商人們視為“風險較高”的一環。一般來說,提貨的商人們需要根據皮鞋的面料等如實向海關申報。然而少數華商在向意大利海關申報過程中存在造假行為,如謊報入關產品為大米或是其它農產品等,以求避稅。意大利海關方面后來也學得精明了。特別是最近一段時間,對華商查得特別緊。這也使得其它走正常程序的中國商人受到了巨大的影響。有時,海關方面使用壓貨的行為來對付不法商人,將他們的產品在海關扣押半年以上。要知道,時裝產品一旦過季就沒有任何價值,這也使那些耍小聰明的商人受到了損失。
國貨開始以質量見長
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數的海外華商還是遵守當地法律的,許多人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盡量按照居住國的規矩辦事。而且由于華商們進口的產品確實是歐洲當地許多普通百姓喜歡的物美價廉的產品,因此銷路很好。大多數產品的主攻對象專門是歐洲顧客,許多“MADE IN CHINA”的產品也許在國內還買不到。
“如今,你們中國生產的皮鞋可怕之處不是數量,而是質量。”一位名叫卡托尼的意大利服裝直銷商對記者說。卡托尼的小服裝店雖然面積不大,但地理位置相當不錯,位于羅馬市中心共和國大道上,這里也是以往許多從國內抵意游客購買“MADE IN TALY”的皮鞋和皮包的首選地。卡托尼告訴記者:“中國貨已經改變了以往的價廉質量差的形象,如今,進入歐洲市場的中國中低檔紡織品和鞋類在質量和款式上絲毫不輸給同類型的歐洲本土產品。更可怕的是,中國商人極為擅長調整產品的適銷類型,以求得最大程度上滿足歐洲顧客。以往中國產品更新換代的時間為幾周,現在的速度已經達到了幾天。”
意大利商人們的噩夢
記者在羅馬的維多利奧廣場華人居住區看到,這里的許多經營服裝和鞋業的店面已經擺脫了過去粗放式經營的模式,它們的裝修、設計以及所營銷的產品,無一不向意大利當地人的店面靠攏。在一家專賣國貨精品鞋店李姓小姐說:“她剛剛花了十幾萬歐元對店面進行了裝修,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一是顯示國內的產品質量絲毫不亞于當地人的產品。據了解,國內的加工廠已經漸漸形成了優勢性專業項目集團。以鞋業為例,如溫州地區的鞋廠以一次性成型模底見長,廣州地區的鞋廠以“裝跟”(為女式高跟鞋)為強項。漸漸地,經過殘酷的市場競爭和優勝劣汰。這些中國廠商們所掌握的“拳頭項目”已經直追外國同類產品。配額取消后,一些摸到門道的意大利商人直接從中國進貨,甚至達到了非常專業的程度。筆者在李姓小姐的貨架上看到,她這里的一雙中國制造皮鞋的價格約為20至30歐元,較同類檔次的意大利鞋便宜了近一半。
前面提到的那位意大利服裝直銷售卡托尼表示,他并不反對中國產品占領低端市場,但一旦中國紡織品和鞋類產品具備了向高端市場的進攻能力,那就是意大利商人們的噩夢開始了。“相信我,如果不出意外,再過五年,中國紡織品和皮鞋就能出現在孔多蒂大街(意大利最著名的時尚精品一條街),到那時,如果我們仍然維持現在的經營模式,那就只好去要飯吃了。”
意大利首當其沖
歐洲有一多半紡織和皮鞋公司都在意大利,因此在新的國際自由貿易體制中,意大利首先受到中國產品的影響,因此該國政治利益集團屢屢就此向歐盟施加壓力,該國的許多政客也叫喚得最兇。有意思的是,意大利皮鞋的生產結構模式和經營方式與中國有相似的地方。它們大多是家族世襲制的手工作坊,大一點的作坊可有300名至400名工人同時工作,其專業化的生產模式以及產品獨特的設計理念曾經是整個歐洲服裝業的自豪,與此同時,這些家族作坊間組成了錯綜復雜的關系網,甚至能夠對整個地區乃至國家的政治層面造成影響。但近10年來,由于不適應新的全球競爭模式,意大利的皮鞋加工業一直在走下坡路,特別是自紡織品配額取消后,這里的產業比以往更加不景氣。據意大利國家制鞋協會的統計,1994-2003年共有1300家制鞋企業倒閉,1.6萬名員工失去工作崗位,產量從4.71億雙下降到3.0 3億雙。主要原因是近些年來意大利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增長較快,經濟發展不景氣,且歐元的持續強勁給其出口帶來很大壓力,同時由于國際競爭,使得意大利鞋產品無論在國際市場上還是在國內市場上均逐漸失去份額,10年來出口減少了26. 4%,為本國市場的生產量減少了37.4%。
反對呼聲不絕于耳
權威人士指出,歐盟對中國進口的鞋類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其背后體現的是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傳統鞋業制造國的利益。歐盟宣布擬從4月7日起對中國皮鞋征收臨時反傾銷稅,消息一經公布,歐洲貿易商協會、歐洲消費者組織以及德國制鞋協會紛紛發表聲明,反對歐盟委員會向由中國進口的皮鞋征收反傾銷稅的做法。
2月22日,英國零售商協會等8家歐盟組織發表聯合聲明稱:“數個月來,歐盟委員會對我們的爭辯都置若罔聞。傾銷稅一旦征收,帶來的結果只有兩種:鞋子更貴、失業人口更多。”歐盟的零售商認為一旦調高關稅,歐洲消費者和相關企業利益都將受損,而此項措施涉及金額預計高達幾十億美元。英國的零售商認為,此舉意味著商店里出售的每雙鞋子將增加5英鎊(1英鎊約合人民幣13.54元)的成本。他們和進口商、批發商、消費者一道對歐盟委員會即將采取的行動進行反擊。他們的理由是,政府在努力保護那些不能獨立生存的產業,卻把高昂的成本轉嫁到消費者頭上。
指責中國不公平
據悉,歐盟對中國皮鞋征收為期半年的臨時性反傾銷稅的依據是,調查顯示中國產皮鞋以低于本國生產成本的價格傾銷到歐盟。但應該指出的是,中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制鞋國和鞋類出口國,歐盟是中國第二大鞋制品市場,占總出口量的14.6%。據海關統計,2005年我國對歐的鞋類出口大幅增長。2005年1-10月的出口金額就達26億美元。
2005年1月,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針對紡織品、鞋子的三年配額期滿后,中國出口商品增加,歐盟隨即扯起“反傾銷”和“非市場經濟地位”兩面大旗。眾所周知,我國針對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外貿出口還是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出口到歐盟的多數為附加值低的中低檔鞋,提高鞋類產品的進口稅率,并不能改善部分歐洲制鞋商的生產和銷售狀況。
應該看到,自2005年以來,中國紡織品和鞋子出口增長,是由扭曲貿易的配額體制向自由貿易回歸時出現的必然現象,與自由貿易情況下的激增是不一樣的。中國駐意大利大使館商業處官員虞苗對記者指出,中國是紡織品貿易體制長期被扭曲的最大受害者,由于配額的限制,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一直受到壓制,配額取消后部分產品產能得到釋放,在短期內出現較快的增長是自然的、合乎情理的。然而,歐方不顧客觀實際情況,僅憑兩、三月的數據增長就斷然認定中國紡織品對歐盟造成“市場擾亂”,對中國紡織品進行特別限制調查,完全沒有道理。虞苗還說,一些國家未能在過去10年根據WTO紡織品與服裝協定,逐步放開市場,把70%的配額保留到最后一刻。這也是中國紡織品自配額取消后進口激增的一個主要原因。
與此同時,在所有指責中國的輿論中,也必須要認清少數意大利政客的“政治動機”。近5年來,意大利經濟一直處于遲緩狀態,為了掩蓋自身的政績不足,意大利政客往往會拉“替罪羊”上陣。他們甚至還指出,歐盟目前對中國皮鞋的反傾銷調查力度不夠,這是用阿斯匹林在治療肺癌。不久前,一位意大利議員發表聳人聽聞的數據,稱中國的襯衫企業為了壓價傾銷,甚至不惜以一打(12價)0.5美元的價格向歐洲銷售。對此,維多利奧經營中國服裝的小老板們不屑一笑:“要是那位議員先生能搞到這個價格的產品,有多少我們收多少”。
國貨必須建立品牌
分析人士認為,盡管這場貿易摩擦是中歐發展經貿關系中的一個插曲。畢竟,中國紡織品進品只是對少數產業結構缺乏調整的南歐以及新加入歐盟的中歐國家造成一定的影響,而對早在上世紀90年就已經開始向信息化產業技術階段發展的北歐和西歐影響不大。
不過,人們應該看到,意大利皮鞋產業走下坡路的癥節在于不思進取,缺乏對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但如果中國產品僅僅滿足于物美價廉,占領中低端市場,意大利皮鞋業的今天也許就是中國皮鞋業的明天。因此,正如經濟界人士所指出的,國貨要自強,品牌最重要。
理論上講,當一種產品的市場占有率達到1/3后,就會遇到發展瓶頸,再擴張的難度很大。據世貿組織預測,未來5年,中國鞋業將占領全世界50%的市場份額。但是,我們也必須要認識到,在國際服裝和鞋業市場的全球化資源配置大格局中,中國所占的份額雖然較大,但無論是設計、創新、營利,都屬于“出苦力”、“被剝削”的低層。目前,許多中國紡織企業依靠的所謂成本優勢占據國際市場,但正如英國《金融時報》的調查顯示,如果中國企業都按照國際標準實施環保措施,中國經濟的競爭力將喪失殆盡。“價廉物美不再是中國商品的優勢,而是中國企業的悲哀。由此可以看出,只做低成本的搬運工,不可能在國際市場上擁有更多的發言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