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鞋王"校園免費招徒首日 "臉皮"成了難越的關
詢問者多報名者無
“我就是李培棟本人,這是我的名片,你們有什么想法,可以和我溝通。”衣著儉樸、戴著眼鏡的李培棟非常熱情地主動和圍觀的學生打招呼。“修鞋能有多大利潤呢?能解決我們的生活費用問題嗎?”一陳姓男生非常關心修鞋的經濟效益。李培棟笑著告訴他:“我一個店一天的營業額為1500元,各項成本開銷為400元。你算算利潤有多少?”“我們大學生時間都不太固定啊,去你那里打工,工資怎么算呢?”“這個沒問題,我們是效益工資,你抽時間去就可以了,月底根據你的工作量結算。”“若是自己開店,大概需要多少錢呢?”也有學生問李培棟離鄭州輕院最近的分店在哪里。但當天沒有學生主動報名。
想到鞋店做“管理層”
本意是想教大學生一技之長,讓他們多一種經歷和磨煉,但是與李培棟初衷相違的是,有些大學生明確表示:“擦鞋、修鞋是沒有文化的人做的,我可以到你的連鎖店里幫你管理業務。”
一肖姓男生在得知李培棟的業務拓展非常快后,主動表示想到連鎖店做管理人員,原因很簡單,“擦鞋修鞋沒有多少技術含量,大學生做這些工作就是浪費人才”。
記者發現,咨詢現場,數十名學生有過半表示想到連鎖店做管理層,三成學生想自己做老板,少數學生對打工表示感興趣,卻又怕人笑話,沒有明確表示態度。
“大學生求職最大的障礙就是眼高手低,對自己的能力高估。”李培棟說,這樣的情況在他意料之中。
“臉皮”成了難越的關
據了解,很多同學認為修鞋是不太體面的工作。當問到他們最滿意什么樣的兼職時,普遍回答促銷這個工作。工商管理系的蔡博稱,校園里畢竟視野小了點,出去做兼職可以開闊眼界,并且可以學到一種技能,如果打開心結去做,對自己也是一種鍛煉。但是能否打開自己的心結,他沒有足夠的信心。
一位來自農村的李姓男生告訴記者,家里給他交不起學費,學費是靠助學貸款解決的,平時生活費就靠學校的補助金之類。當記者問他有沒有興趣去修鞋店打工時,他非常猶豫:“這太掉價了吧?讓同學知道了多不好意思啊。”
希望大學生“立”起來
李培棟并不是希望貧困大學生都去修鞋,只是希望通過這種經歷告訴他們什么是自立自強,學到一種精神,可以開拓很多行業。一個大學生不能把自己所學到的東西變成有形價值,不能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不能把自己“立”起來,一切都是空話。他希望高校的貧困生都能撥打他的手機(13673368778)進行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