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機械業巨鱷虎視眈眈 中國機械企業艱難應對
日前,CIEN記者從廈工集團了解到,全球最大的機械設備制造商――美國卡特彼勒公司和廈工集團的收購談判進入白熱化,除了價格上的討價還價之外,最大的障礙是,卡特彼勒仍然堅持要限制廈工以原有品牌出口,而包括廈門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在內的中方各方,則希望保留自己的品牌。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高元恩在接受CIEN記者的采訪時表示:當前外企進入中國機械制造業,一方面可以在經濟和技術等方面給中國企業幫助,而另一方面由于外國公司的苛刻條件,將使我國裝載機行業幾十年積累的競爭能力和自主品牌消失。
何去何從,中國企業陷入兩難抉擇。
國際大鱷掀起并購狂潮
據專家介紹:上世紀90年代跨國并購的平均增長速度達到30.2%,大大超過了全球對外直接投資 FDI15.1%的平均增長速度;收購與兼并成為2006年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的一個戰略性方向。
2005年10月,我國最大的工程機械制造企業徐州工程機械集團有限公司,被美國凱雷投資集團收購了85%的股權。事實上,凱雷的競爭對手卡特彼勒重新布局中國工程機械市場的計劃更為龐大。包括廈門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宣化工程機械有限公司、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等在內的中國機械制造業的龍頭企業幾乎都被卡特彼勒納入并購的對象,且"游戲規則"都由卡特彼勒制定:合資要在卡特彼勒全球戰略下進行,并服從卡特彼勒的全球戰略;限制使用中國企業原有品牌;把中國企業建成具有能生產卡特彼勒產品的企業……
價值鏈低端危機
一位業內資深人士在接受CIEN記者采訪時分析認為:卡特彼勒收購廈工集團甚為關鍵,一旦并購成功,就基本上確立了它在中國裝載機市場的壟斷地位。
就此現象,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蔡惟慈指出:"當前跨國公司進入中國機械制造業的力度、深度、廣度和所追求的目標,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其目的已不僅僅是占領中國市場,也在把中國的機械制造業納入其全球產業鏈,是要從根本上消除將來中國企業與之一爭高低的可能。"
現階段,"必須控股"、"對方必須是行業龍頭企業"、"未來收益必須超過15%",這三點已經成為跨國公司在中國收購活動的基本要求。在這樣的條款下完成并購,就可以把中國的機械制造業納入其全球產業鏈。核心部分、關鍵領域、高附加值的部分如果被外資控制,行業發展就會出現"外大內空"的危險景象。在國際分工中,我國裝備制造業就有被死死釘在價值鏈低端的危險。
- 上一篇:中小鞋企的突圍之路
- 下一篇:零售連鎖數智化啟程 指標平臺+智能分析重塑業務洞察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