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新聞]中國鞋業國際化生存壓力調查
引文:“非中國制造”與溫州鞋
2005年底,一家在直布羅陀注冊的Alvito公司向歐盟提交了震驚中國制造業界的申請,該公司申請“NOT MADE IN CHINA”商標。
根據歐盟商標法,歐盟將在受理申請后一年左右時間決定是否公告該商標申請,公告期是3個月,如果沒有人提出任何異議就可批準。一旦批準,"非中國制造"的商標在歐盟25個成員國內都是有效的。
而根據《上海證券報》調查得知,在美國也已經有人在申請“非中國制造”的商標。
這一消息傳回國內之后,立即引起國內輿論的震動。上萬國人聯合簽名,向歐盟駐華代表團駐表示抗議。
成千上萬的歐洲人、美國人在穿著中國鞋、拿著中國制造的手機等等種種物美價廉的產品時,為什么還如此仇視中國制造?中國制造果真是洪水猛獸嗎?
帶著這個疑問,《華商世界》編輯部以溫州鞋為樣本,對中國鞋業的國際化生存狀況展開了調查,以解開中國制造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為什么被“妖魔化”的謎團。
選取溫州鞋來解剖中國制造,是再貼切不過的。作為世界第一大鞋生產國的同時,目前中國制鞋總產量達60多億雙,相當于中國人為全世界每個人做了一雙鞋,其中出口50億雙左右,出口金額超過100億美元。但是鞋產品進出口之間的價格差距卻頗讓人值得深思,以和歐盟之間的貿易為例:2004年中國向歐盟出口各類鞋約8.1億雙(21.8億美元),平均單價只有2.69美元;而同期我國從歐盟進口鞋數量雖然只有85萬雙,但平均單價卻達到60美元左右。這最能反映目前中國制造生存的現實。
而具有“中國鞋都”之稱的溫州,最能代表中國的制鞋行業。做皮鞋是溫州人的傳統手藝,早在明朝成化年間,溫州鞋被朝廷列為貢品。20世紀20年代,溫州已經形成手工鞋革業的完整體系,出現了制革街、皮鞋街和皮件街。在20世紀80年代,據說在溫州走進一個簡陋的巷子,推開一家院子的門,就是一個鞋廠。在溫州、廣州、晉江三個制鞋中心中,溫州手里還握有原輕工業部頒發的“中國鞋都”的牌子,溫州的鞋王稱號也是最多的——全國兩大真皮領先鞋王,溫州占其一;十大真皮鞋王,溫州占四成,七大真皮名鞋,溫州占43%,鞋類中國馳名商標,溫州占40%,鞋類國家免檢產品,溫州占56%。在溫州,現有4000多家鞋革企業,30萬從業人員,年產皮鞋6億雙以上,占全國產量的1/4,產值300億元左右。
2006年3月5日,本刊編輯部一行三人,奔赴具有“中國鞋都”稱號的溫州市進行實地調查采訪。在溫州市鹿城工業區,永嘉工業園等,生存著上千家制鞋企業的廠區如往常一樣平靜。花園般的廠區、繁忙的流水線、貼滿了招工啟事的大街小巷、以及午餐時間3塊錢一份盒飯的小販的叫賣聲,顯示著溫州制鞋企業的活力。
- 上一篇:[國際新聞]歐洲一線調查:意大利最怕中國鞋
- 下一篇:離職前起貪念 盜竊產品鞋被批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