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評價呼喚科學標準
2006-03-25 10:43:19 來源:中國鞋網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是重能力還是重學歷?曾為此問題困惑許久的企業工人,在剛剛結束的兩會上,我們終于聽到了兩會代表、委員的大聲呼吁。
據報道,兩會代表、委員就長期以來,我國人才評價體系中存在的以發表論文數量決定成敗、一刀切地使用外語否決權、單純用文憑學歷論水平高低的人才評價弊端展開討論,不少代表、委員觀點鮮明地指出:博士里面有庸才,工人里面有人才。如果我們評價人才按學歷、職稱來進行,將難以培養、選拔、引進和激勵真正的人才,路肯定會越走越窄。
政協委員黃維義說:“現在社會上評價、使用人才多以文憑論高低。甚至有人錯誤地認為:博士比碩士水平高,碩士比學士水平高,有文憑的則比沒有文憑的強。其實,博士、碩士、學士并不能代表其科研水平的高低。”
人大代表錢易說,這樣的標準如果不及時調整,會埋沒許多有能力但文憑不夠的人才,而一些能力不足卻文憑高的人又會浪費大量寶貴資源,這樣會給社會評價人才造成混亂。
代表、委員們還提出,重視學歷可以,但更要重視能力;不要過度放大文憑在評價、考核一個人中的作用,必須盡快實現從重學歷到重能力的轉變。
兩會代表、委員消除人才評價三大弊端的呼吁發出后,工人如沐春風。山東濱州活塞環股份有限公司的班組員工對筆者說:“我們是從網上看到這個消息的,看后感到很興奮。很長時間了,我們工人尤其是老工人因為沒學歷、理論知識差而無法評工人技師,操作技術再高也不行。可你說,工作之余再去考文憑,年輕人還可以,對老工人來說就不現實了。兩會代表、委員真是說出了我們的心里話,如果能出臺這樣的政策,我們就有希望了。”
常年在企業搞調研的孫先生對筆者說:“湖南一家大型國企有位老工人,身懷絕技,為企業解決了無數生產上的難題,也帶出了一批技術高手。”可到退休年齡的他卻因為沒文憑、理論考試通不過而始終評不上工人技師,致使在生產中挑大梁卻拿著普通工人工資、待遇的他想起來覺得挺尷尬。企業領導很想給他解決技術職稱,可礙于評職稱的那些硬指標無法通過,所以最后仍是愛莫能助。
孫先生說,在跟企業長期的接觸中感到,像這樣處于尷尬境地的老工人如今在企業有很多。他們的現狀也使企業很尷尬。曾聽這位老工人所在的車間主任為難地說:“讓人家干技術活,人家沒掙這份錢,可離了他,生產上就玩不轉。”無論企業的管理者還是班組工人,都盼望國家能盡快研究、建立完善的人才評價體系、標準,創新人才環境,按照操作技能的高低來評認工人技術等級的高低,量才使用而不是量文憑使用。
全國人大代表、大連遠洋漁業總公司董事長張毅成長的過程,就是能力重于學歷的最好例證。船員出身的他,卻靠卓越才能當上了一個大企業的董事長,不僅成為全國勞模,而且當上了人大代表。在來京參加人代會之前,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自傳體小說《男人與海》,并已速銷5萬冊。說起能力和學歷的關系,他坦言:“強調能力,并不是說學歷和職稱不重要,學歷和職稱畢竟是一個人專業特長和工作資歷的證明,但是,學歷和職稱卻無法反映出一個人所具有的潛在能力。所以,單看文憑或職稱用人,就很容易埋沒人才。”
就在代表、委員竭力為工人呼吁的同時,筆者欣聞北京市最近調整了人才引進政策。從今年起,北京不再把學歷、職稱等“硬指標”作為招聘門檻,嘗試建立以品德、能力和業績等為主要指標的人才考核體系,以更加全面和科學地吸引和造就人才。據悉,北京市對引進人才政策的調整,就是為了打破以往在人才使用和培養方面存在的種種偏見,在政策上激發人才創造發明的主動性,在制度上保護人才創新應得的合法權益。
兩會代表、委員的呼吁令人振奮,但如何在發現、培養、造就和使用人才上真正轉變觀念,做到重能力、輕學歷,則是擺在各級政府和人事主管部門面前的一道新課題。工人們希望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看到國家有科學的人才評價標準出臺,從而健全人才使用機制,實現從重學歷到重能力的轉變。
據報道,兩會代表、委員就長期以來,我國人才評價體系中存在的以發表論文數量決定成敗、一刀切地使用外語否決權、單純用文憑學歷論水平高低的人才評價弊端展開討論,不少代表、委員觀點鮮明地指出:博士里面有庸才,工人里面有人才。如果我們評價人才按學歷、職稱來進行,將難以培養、選拔、引進和激勵真正的人才,路肯定會越走越窄。
政協委員黃維義說:“現在社會上評價、使用人才多以文憑論高低。甚至有人錯誤地認為:博士比碩士水平高,碩士比學士水平高,有文憑的則比沒有文憑的強。其實,博士、碩士、學士并不能代表其科研水平的高低。”
人大代表錢易說,這樣的標準如果不及時調整,會埋沒許多有能力但文憑不夠的人才,而一些能力不足卻文憑高的人又會浪費大量寶貴資源,這樣會給社會評價人才造成混亂。
代表、委員們還提出,重視學歷可以,但更要重視能力;不要過度放大文憑在評價、考核一個人中的作用,必須盡快實現從重學歷到重能力的轉變。
兩會代表、委員消除人才評價三大弊端的呼吁發出后,工人如沐春風。山東濱州活塞環股份有限公司的班組員工對筆者說:“我們是從網上看到這個消息的,看后感到很興奮。很長時間了,我們工人尤其是老工人因為沒學歷、理論知識差而無法評工人技師,操作技術再高也不行。可你說,工作之余再去考文憑,年輕人還可以,對老工人來說就不現實了。兩會代表、委員真是說出了我們的心里話,如果能出臺這樣的政策,我們就有希望了。”
常年在企業搞調研的孫先生對筆者說:“湖南一家大型國企有位老工人,身懷絕技,為企業解決了無數生產上的難題,也帶出了一批技術高手。”可到退休年齡的他卻因為沒文憑、理論考試通不過而始終評不上工人技師,致使在生產中挑大梁卻拿著普通工人工資、待遇的他想起來覺得挺尷尬。企業領導很想給他解決技術職稱,可礙于評職稱的那些硬指標無法通過,所以最后仍是愛莫能助。
孫先生說,在跟企業長期的接觸中感到,像這樣處于尷尬境地的老工人如今在企業有很多。他們的現狀也使企業很尷尬。曾聽這位老工人所在的車間主任為難地說:“讓人家干技術活,人家沒掙這份錢,可離了他,生產上就玩不轉。”無論企業的管理者還是班組工人,都盼望國家能盡快研究、建立完善的人才評價體系、標準,創新人才環境,按照操作技能的高低來評認工人技術等級的高低,量才使用而不是量文憑使用。
全國人大代表、大連遠洋漁業總公司董事長張毅成長的過程,就是能力重于學歷的最好例證。船員出身的他,卻靠卓越才能當上了一個大企業的董事長,不僅成為全國勞模,而且當上了人大代表。在來京參加人代會之前,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自傳體小說《男人與海》,并已速銷5萬冊。說起能力和學歷的關系,他坦言:“強調能力,并不是說學歷和職稱不重要,學歷和職稱畢竟是一個人專業特長和工作資歷的證明,但是,學歷和職稱卻無法反映出一個人所具有的潛在能力。所以,單看文憑或職稱用人,就很容易埋沒人才。”
就在代表、委員竭力為工人呼吁的同時,筆者欣聞北京市最近調整了人才引進政策。從今年起,北京不再把學歷、職稱等“硬指標”作為招聘門檻,嘗試建立以品德、能力和業績等為主要指標的人才考核體系,以更加全面和科學地吸引和造就人才。據悉,北京市對引進人才政策的調整,就是為了打破以往在人才使用和培養方面存在的種種偏見,在政策上激發人才創造發明的主動性,在制度上保護人才創新應得的合法權益。
兩會代表、委員的呼吁令人振奮,但如何在發現、培養、造就和使用人才上真正轉變觀念,做到重能力、輕學歷,則是擺在各級政府和人事主管部門面前的一道新課題。工人們希望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看到國家有科學的人才評價標準出臺,從而健全人才使用機制,實現從重學歷到重能力的轉變。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 上一篇:職業興趣的測量與應用
- 下一篇:測試:你的溝通情商有多高?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