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武侯看作坊裂變為鞋都
沿武侯祠大街一路向南,川藏路筆直延伸,這既是一條重要的交通動脈,也是成都鞋業的發展脈絡。
成都市經委負責人向采訪團的記者們介紹成都鞋業的歷史掌故。“三國時劉備的賣鞋經歷,對成都鞋業的興起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這個帶有演義色彩的說法,有三義廟、漿洗街等地的歷史遺跡佐證。
三義廟,是清康熙年間紀念鞋業“祖師”劉備及其兄弟關、張而建,由當時的成都鞋業協會出資;漿洗街,起于清朝著名制革專業街,街名取自制革工序“漿洗”。
這一條路,演繹了成都鞋業100多年的歷史畫卷:從單家獨戶式的手工制鞋作坊到現代化機械制鞋企業,從清代的漿洗街到集中在武侯區的現代工業園,成都鞋業從分散到整合,從家庭式作坊到現代化企業,從單打獨斗到集團作戰……
大干4年武侯建起西部鞋都
現在的武侯區,已在國內業界享有“西部鞋都”的美譽,走進位于簇橋附近的“西部鞋都工業園”,艾民兒、卡美多、古奇、瑞佰利、派中派、美麗點等一大批著名女鞋品牌的現代化廠房林立。而這一切,不過用了4年時間。
成都市作出在武侯區集中發展鞋業的決定是2002年。當時,在武侯區的簇橋、金花一帶,有一些制鞋的小廠房、小作坊,成都市成立了專門的西部鞋都建設領導小組,規劃建設了占地6平方公里的中國西部鞋都工業園。
經過4年發展,武侯區政府提供了這樣一組數據:目前,園區及其周邊匯集了四川80%以上的制鞋企業,直接從事制鞋生產的企業1200余戶,涉及鞋類相關產業的企業3000余家,鞋類注冊商標達300余個,從業人員近10萬人,形成了年產皮鞋過億雙、年產值過50億的規模產業。
以點概面產業集群激活產業簇群
鞋業僅僅是成都“艦隊式”集群中的一個“小成員”。走進成都一汽、四川豐田、位于青白江的王牌汽車廠,以整車和汽車零部件業為基礎的汽車產業集群已經形成。成都市經委主任戴曉明介紹,目前,成都已有一批產業形成集聚:以Intel、中芯國際等重點項目為龍頭,以大多數IC設計、制造知名企業形成的集成電路產業集群;以東軟、西門子、中興通訊等為核心的軟件產業集群;圍繞拉法基、臺玻等重點企業形成的建材產業集群。生物制藥集群、家具、冶金建材集群,等等。相關負責人把成都市蓬勃發展的集群,形象地稱之為“艦隊式”齊頭并進。
“打造產業集群,延伸產業鏈”,戴曉明這樣總結成都市工業的經驗。
再以西部鞋都為例,它繁榮的不僅是鞋業。據介紹,鞋材銷售、制鞋機械設備、物流運輸(僅配套的貨運物流公司就超過160家)、人員培訓(專業鞋業工人培訓學校10所)等配套服務行業全面發展,形成了分工協作、配套成龍的產業鏈。隨著產業簇群的進一步發展,產業集聚輻射效應顯著增強,產業特色和優勢更加突出。
做好了一個產業集群,就激活了一個產業簇群,一個具有活力的產業簇群,也就做活了成都工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