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銷指控警醒中國鞋業國際競爭策略
中國每年為世界上平均每人制造一雙鞋子!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鞋類生產和出口國,僅2004年中國向全球出口鞋類產品達到58.8億雙,總價值152億美元。其中對歐盟出口8.1億雙,價值為22.3億美元。
據海關統計,2005年全國鞋類出口已達69億雙,占全球第一,而廣東的鞋業皮具生產更占全國的一半以上。有業內人士預測,如果最后雙方妥協,歐盟從4月起只對中國產的皮鞋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的話,關稅額度則從4月份的4%在 6個月內上升到19.4%。相對而言,主產運動鞋的溫州所受傷害可能最小,而皮鞋基地福建泉州和占全國鞋產量半壁江山的廣東鞋企,依然會面臨“無法承受之重”。
歐盟制鞋業在對我國鞋類產品進入歐洲市場保持十分警戒的同時,并沒有從自身的產業結構調整中走出困境,將歐盟各國制鞋業的衰落和危機,歸結為是“中國低價傾銷造成的”。
世貿組織的《反傾銷協議》規定,一成員要實施反傾銷措施,必須遵守三個條件:首先,確定存在傾銷的事實;第二,確定對國內產業造成了實質損害或實質損害的威脅,或對建立國內相關產業造成實質阻礙;第三,確定傾銷和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歐盟想對中國鞋反傾銷,首先得確定中國鞋傾銷的存在。按照傾銷的定義,若產品的出口價格低于正常價格,就會被認為存在傾銷。
要對中國鞋反傾銷的歐盟國家,并不真正了解中國鞋“廉價”的實際原因。中國制鞋業的迅速發展確實對國際制鞋業市場沖擊巨大,但中國鞋產品一直是以低價格、低附加值進入國際市場的。其實,這也是市場的需求和消費者的需要,各國鞋商也固守著中國鞋產品為低檔品的思維定式。而當這種沖擊經過量變的轉化后,將對進口國廠商的經營帶來毀滅性的打擊。事實上,隨著世界制鞋中心的戰略轉移,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鞋業生產國和出口國。業內人事稱,中國鞋企應該以品牌建設為對策,不斷增強品牌影響力,以扭轉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
中國皮革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張淑華提出:國際鞋業生產及貿易格局的轉變,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了,而并不是哪一個人、哪一個國家的主觀愿望能夠阻止的,它是由世界各國的消費者和市場需求來決定,這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目前,中國等國由于原料豐富、勞動力便宜等諸多原因,在勞動密集行業中占有競爭優勢,歐盟一直以其發達的經濟、先進的技術和雄厚的資金占據著全球經濟貿易的重要位置,這些優勢使得歐盟長期成為我國重要的技術供應方和外資來源地。所以中國和歐盟應在相互具有優勢的產業中加強合作,錯位競爭。
有專家認為,目前對中國鞋類企業而言,在遵守國外當地法律法規、融入當地民俗文化的同時,可以采用一些親和當地民眾的做法,如利用當地員工為企業服務,多參加當地的社會公益事業,有條件的企業甚至可以在當地投資辦廠,既解決當地民眾就業,又增加當地政府的稅收。這樣一來,既可減少或避免遭到反傾銷申訴的可能性,也不會受到同行的排斥或反對。
中國皮革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張淑華分析目前的情況時說:“此次反傾銷歐盟起訴中國的企業越多,調查的成本就越高。而反傾銷一旦成立,要有長達5年的制裁期,在這漫長的5年中,原有市場的縮水是顯而易見的,其他制鞋國會利用這5年的時間搶占歐洲市場,僅這兩點,對中國的中小企業來講可能是致命的。而歐盟制鞋業也不會因為對中國實施反傾銷而挽回日漸衰落的傳統制鞋市場份額。反傾銷對中歐雙方都沒有好處!”
被指控傾銷的鞋企相當一部分是浙江的民企。浙江民企領軍人物,省政協副主席、省工商聯會長、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認為,近年來浙江省成了被控傾銷的“重災區”。浙江人要反思浙江民營經濟持續發展的“軟肋”何在?“我們賣環境、賣資源、賣勞力,最后落個傾銷的罪名。”從深層次看,浙江塊狀經濟的優勢得到了持續發揮,培育了一批在中國乃至世界有影響力的龍頭企業,創造了一批品牌,也帶動了一方經濟。但另一方面,由于行業自律和行業規范的欠缺,上下左右的合作與競爭機制沒有很好發揮,形成了無序競爭、簡單模仿。許多企業采取低價競銷策略,不僅損害行業利益,也影響到整個行業在國際上破除貿易壁壘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