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呼吁消除人才評價的三大弊端
2006-03-13 10:03:15 來源:中國鞋網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據新華社報道 長期以來我國人才評價體系中存在的以發表論文數量決定成敗、“一刀切”地使用外語否決權、單純用文憑、學歷論水平高低的人才評價弊端,在兩會代表、委員中引起關注。不少代表、委員指出,不合理的評價方式影響正常的研究、工作,導致弄虛作假之風盛行、學術腐敗難止。長此以往,勢必影響到我國的科技發展和經濟建設,甚至影響到國家整體競爭力的提高。
代表、委員們呼吁:雖然這些弊端不是一時形成的,但國家必須盡快研究、建立完善的人才評價體系、標準,以調動各方面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更好地為國家建設盡力。
讓論文回歸原位
“現在我國以論文數尤其是SCI(科學引文索引)錄用論文數作為衡量學術工作的最主要指標,如衡量高等學校水平并作為排名依據,衡量科研單位的成就,衡量某一學科的水平,衡量一位科技工作者的學術成績……很多單位都把這一指標的高低和待遇、獎勵、經費分配、職稱評定密切掛鉤。這是一大誤導,導致了教師及科技工作者一味追求論文數量。”全國人大代表錢易指出。
黃維義委員認為,論文數不能代表一個人或一個單位學術水平的高低,而應看其創新能力,看是否有重大科技成果。沒有創新的論文,再多也沒用,要讓論文回歸原位。在國外,學術評價主要看國際同行的認可,由全世界這一領域前幾名的同行進行評議。主要按照發表論文的數量進行評價,則很難準確客觀,必須改變這一標準。
讓外語學以致用
“現在社會上幾乎各類人員的任用、提升都以考外語為前提,迫使大家苦學外語,而不去深入鉆研自己的業務,不去追求業務上的精通和造詣。其實許多專業與外語沒有多大關系,例如中國古典文學,中國歷史,中醫,體育等等。”錢易代表列舉的這種現象,引起大家的共鳴。
不管是否有用,如果不能通過外語統一考試,那么在晉升職稱時就會遇到很大麻煩,因為外語是職稱晉升的一個具有“否決權”的條件;一些高校過分強調英語而忽略專業學習,讓學生在學習外語上花費掉大量時間;不顧實際需要,不管對從事基礎理論研究的人還是對專業技術人員,單純地用外語考察他們的學術水平和專業技術能力,既不科學,也不公平……代表、委員們在指出上述直接表現后,還特別強調了許多負面影響:在不少領域挫傷了人們的積極性、創造性,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助長造假之風。
黃維義委員說,對外語的要求應從政策上有所改變,要結合具體崗位分析,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掌握外語,不要把通過外語關作為硬性規定,外語要學以致用,不能成為擺設。
讓能力重于學歷
“博士里面有庸才,工人里面有人才。如果我們評價人才按學歷、職稱來進行,將難以培養、選拔、引進和激勵真正的人才,路肯定會越走越窄。”代表、委員們對此非常認同。
假文憑泛濫在近幾年已成為一種公害,這與“以文憑論高低”的不科學人才評價標準有直接關系。變了味的“文憑熱”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社會現象,它還反映出社會評價、使用人才的機制不健全。
代表、委員們提出,重視學歷可以,但更要重能力;不要過度放大文憑在評價、考核一個人中的作用,必須盡快實現從重學歷到重能力的轉變。
代表、委員們呼吁:雖然這些弊端不是一時形成的,但國家必須盡快研究、建立完善的人才評價體系、標準,以調動各方面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更好地為國家建設盡力。
讓論文回歸原位
“現在我國以論文數尤其是SCI(科學引文索引)錄用論文數作為衡量學術工作的最主要指標,如衡量高等學校水平并作為排名依據,衡量科研單位的成就,衡量某一學科的水平,衡量一位科技工作者的學術成績……很多單位都把這一指標的高低和待遇、獎勵、經費分配、職稱評定密切掛鉤。這是一大誤導,導致了教師及科技工作者一味追求論文數量。”全國人大代表錢易指出。
黃維義委員認為,論文數不能代表一個人或一個單位學術水平的高低,而應看其創新能力,看是否有重大科技成果。沒有創新的論文,再多也沒用,要讓論文回歸原位。在國外,學術評價主要看國際同行的認可,由全世界這一領域前幾名的同行進行評議。主要按照發表論文的數量進行評價,則很難準確客觀,必須改變這一標準。
讓外語學以致用
“現在社會上幾乎各類人員的任用、提升都以考外語為前提,迫使大家苦學外語,而不去深入鉆研自己的業務,不去追求業務上的精通和造詣。其實許多專業與外語沒有多大關系,例如中國古典文學,中國歷史,中醫,體育等等。”錢易代表列舉的這種現象,引起大家的共鳴。
不管是否有用,如果不能通過外語統一考試,那么在晉升職稱時就會遇到很大麻煩,因為外語是職稱晉升的一個具有“否決權”的條件;一些高校過分強調英語而忽略專業學習,讓學生在學習外語上花費掉大量時間;不顧實際需要,不管對從事基礎理論研究的人還是對專業技術人員,單純地用外語考察他們的學術水平和專業技術能力,既不科學,也不公平……代表、委員們在指出上述直接表現后,還特別強調了許多負面影響:在不少領域挫傷了人們的積極性、創造性,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助長造假之風。
黃維義委員說,對外語的要求應從政策上有所改變,要結合具體崗位分析,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掌握外語,不要把通過外語關作為硬性規定,外語要學以致用,不能成為擺設。
讓能力重于學歷
“博士里面有庸才,工人里面有人才。如果我們評價人才按學歷、職稱來進行,將難以培養、選拔、引進和激勵真正的人才,路肯定會越走越窄。”代表、委員們對此非常認同。
假文憑泛濫在近幾年已成為一種公害,這與“以文憑論高低”的不科學人才評價標準有直接關系。變了味的“文憑熱”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社會現象,它還反映出社會評價、使用人才的機制不健全。
代表、委員們提出,重視學歷可以,但更要重能力;不要過度放大文憑在評價、考核一個人中的作用,必須盡快實現從重學歷到重能力的轉變。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 上一篇:創意人才如今很“搶手”
- 下一篇:2024年度中國皮革行業十佳設計師揭曉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