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鞋戰"與貿易保護
據鮑威爾的說法,歐盟對中國和越南的制鞋業從2004年至2005年進行了9個多月的調查,掌握了兩國政府在稅收、財政支持或土地租賃等方面對皮鞋業提供優惠和便利、從而構成"傾銷"的證據。鮑威爾證實,歐盟內部反傾銷委員會將于3月9日討論將對中、越兩國采取的"反傾銷措施";如果措施得到歐盟委員會批準的話,將于4月7日開始實施。據布魯塞爾有關方面傳出來的消息,這一措施很有可能是對中、越進口皮鞋征收4%至20%的反傾銷稅。如果中、越方面在 6個月以后仍然未能對歐盟的指控做出答復,到時(即10月7日)這一反傾銷稅最高可達20%(而非意大利所要求的50 %)。但歐盟既不準備限制中、越皮鞋的進口量,也不準備重新對其設置配額。
目前中、越兩國進入歐洲的皮鞋平均價格約為8.5歐元。征收20%的稅,將使每雙皮鞋的價格提高1.7歐元。從歐洲皮鞋平均價格來看,這一反傾銷稅對中、越皮鞋的競爭力將會形成何種程度的打擊,目前似乎還很難做出一個結論。有的專家認為,歐洲的商家似乎能夠將這一稅收消化在整個商業運作過程之中。稅后的中、越皮鞋在歐洲市場上的售價可能將達到35歐元一雙,但仍然低于歐洲生產的皮鞋的平均價格。而中、越兩國在歐洲皮鞋市場的占有率僅為8%,因此上升的空間仍然很大。
然而問題在于,這樣做是違背自由貿易原則的,是故意對威脅到自己的行業進行無理打擊的不良做法。從更深層次來看,這種將一切問題的過錯都推到他人頭上的思維方式,將會使歐盟作繭自縛。歐洲一些傳統的制鞋大國在2004年鞋配額到期并取消后,其制鞋業均在不同程度上遭到來自亞洲的皮鞋的沖擊。他們不是設法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卻一味指責他人 "傾銷"。歐洲人在支持中國進入世貿組織時,一只眼只看到中國的巨大市場。然而當中國的工業能力逐步提高,開始向歐洲出口商品時,歐洲又睜開另一只眼,聲稱看到中國的"經濟威脅",于是使用種種手段來圍堵中國商品。拒絕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和"反傾銷"是歐洲手里的兩根最大的大棒。這次"皮鞋事件"就是一個用這兩根大棒來對付自由貿易的非常典型的事例。
不過,中國已經不是任人隨意對付的國家了。如果說曼德爾森建議的反制措施是"留有余地"的話,不僅因為其他一些從對華皮鞋貿易中獲利的國家如英國、荷蘭、德國和丹麥等國堅決反對對中國皮鞋征收反傾銷稅;而且歐洲也有一定的擔心:如中國將此問題告上世貿組織的話,屆時這場官司誰會是最后的贏家還很難說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