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部鞋都:從傳說中變成現實
2006-02-28 11:35:47 來源:鞋業在線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2006年2月26日,北京人民大會堂。隨著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會長陳士能的一聲宣布:授予重慶市璧山縣“中國西部鞋都”稱號。全場掌聲雷動。一場歷時4年、橫跨重慶、四川兩地的搶占鞋業市場制高點的“鞋都之爭”終于塵埃落定。
“中國西部鞋都”的稱號,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實力的象征。鞋都的落戶同時也意味著未來可以令地方經濟迅速崛起的無限商機。就像是一個產業體系的支撐點,除鞋業本身外,物流運輸、保險中介、教育培訓、生活消費等多重鏈條都會被拉動。
為了獲得這塊金字招牌,川渝兩地展開了長達4年之久的拉鋸戰。除眾所周知的重慶璧山與成都
武侯區外,重慶銅梁縣和四川新津縣也曾加入到這場競爭中。直到2005年,銅梁和新津陸續出局之后,重慶璧山與成都武侯才形成對峙的局面……
撲朔迷離的“爭奪大戰”
行文之前,記者曾隨團前往兩地采訪,在前往重慶璧山的高速公路上,“中國西部鞋都”的巨大廣告牌極為搶眼,而在300多公里以外的成都武侯區,醒目的位置上也同樣立著的一塊“創建中國西部鞋都工業園”的巨大廣告牌。
明眼人都知道,重慶璧山與成都武侯區之間關于“鞋都”的明爭暗奪一直都在繼續著——對雙方來講,“西部鞋都”的稱號顯然都是志在必得。
“西部鞋都”之爭始于2002年。當年,璧山縣與武侯區都向中國皮革協會提出了申請。重慶璧山是在2002年5月舉辦的首屆中國西部鞋業博覽會上提出建造“中國西部鞋都”的。當時璧山制鞋企業1300多家,并沒有明顯優勢。不過,隨著有“中國鞋王”之稱的奧康集團落戶璧山,形勢發生了大逆轉。
據悉,成都80%的鞋類企業集中在武侯區,全區從業人員數萬人,其中女鞋的產量居全國第三位。2003年5月,武侯區與成都置信房產公司簽訂合作協議,投資7.8億元建設占地3000多畝的武侯區“中國西部鞋都”工業園區。然而,自武侯版“西部鞋都工業園”2002年喊出口號以來,雖然有過一些舉措,但基本上還停留在圖紙上。除了豎了一塊“中國西部鞋都工業園”的巨大廣告牌外,成都版“西部鞋都工業園”的運作幾乎不為外界所知。2002年5月,重慶璧山借舉辦首屆鞋博會之機,正式加入競爭行列,“鞋都”之爭初露端倪。
2004年5月18日,第二屆“中國西部鞋業博覽會”在創建中的璧山縣西部鞋都工業園開幕。而就在前一天,銅梁提出要打造西部鞋業基地,并信心十足地向媒體透露要“通過1—3年的努力,把該基地打造成我國西部皮鞋業重要的制造基地、銷售基地和品牌基地”。
而此前早些時候,成都新津縣興樂鄉也加入了這場爭奪戰,打出一個“西部鞋都工業園區”的牌子,據稱當時工業園區的規劃已完成,占地6000余畝,規劃為3期工程,并號稱“園區建成后,生產規模將超過璧山和成都武侯區”,并以“中國西部鞋都興樂鞋業園區”的名義進行網上招商。
有分析人士認為,銅梁和新津的加入實質上是為重慶和成都爭取最后勝利而增加的保險砝碼,因為,多一個“兄弟”參與,機會就會大一些;此外,從區位上看,銅梁與璧山相鄰,而新津與武侯區也相隔不遠,這將有助于他們各自連成一片,形成更大的產業集群。
經過幾年來的較量,銅梁和新津的聲音越來越弱,反而武侯與璧山之爭卻是如火如荼。
2005年11月16日至17日,中國皮革協會組織專家分別對武侯區和璧山縣創建中國西部鞋都進行了嚴格的考察驗收。當時,中國皮革協會理事長徐永始終對外界保密,只聲稱將按有關標準嚴格檢查,然后寫出評價報告,報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核批。
在此期間,成都武侯區除“西部鞋都”之外,又向中國皮革協會申報了“中國西部女鞋之都”的稱號。當時業內人士就分析認為,武侯區顯然有些信心不足了。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