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 求職 提前就業 4年本科教育出現嚴重縮水
考研 求職 提前就業 4年本科教育出現嚴重縮水
大三的學生為了找工作開始到處奔波,大四的學生還沒畢業就已提前就業;2006年剛剛開始,為了2007年考研備戰的大軍就已披掛上陣……大學變成“考研基地”,畢業班出現“空巢”,論文成為“雞肋”,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大學高年級學生“無心向學”,四年本科教育因此大打折扣。
在校就業
提前進入“試用期”
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大,高校畢業生一般從大四第一學期就開始找工作,有些學生應單位的要求,還沒畢業就提前進入“試用期”。寫簡歷、忙面試……大四學生“一切為了就業”在大學校園里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不少畢業班學生告訴記者,“求職難”和“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是他們早早加入求職大軍的兩大想法。就業的壓力迫使很多大四學生無暇顧及正常的學習,曠課成了許多學生的選擇,高校畢業班也因此出現“課堂缺員,宿舍無人”的“空巢”現象。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現在大多數高校對選修課實行學分制,很多學生為了大四空出時間找工作,都搶在大四前修夠學分,所以大多數學生對一些老師不“卡”人、考試不“難”人的科目情有獨鐘。實際上,許多高校都在大四時盡量少安排科目或不排課,即使安排,也多是一些不難“過關”的選修課或講座。
提前備考
本科學位成“豆腐渣”
不少高校圖書館就迎來了一批忙碌的學生,帶著厚厚的復習資料,這些學生直奔自習室占位子,提前為2007年的考研備戰。
近年來,高校學生成倍增長,受就業壓力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考研,希望通過獲取高學歷來增加就業籌碼。據統計,2006年全國報考碩士學位研究生人數突破120萬人。日漸龐大的考研一族讓處于激烈競爭中的學生提前備戰,有些學生甚至提前兩年就開始做考研準備。而與這種“瘋狂考研”現象相對應的,是部分大學本科學生專業知識的欠缺和知識面狹窄的現狀。
廣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副所長陳冀京認為,高學歷不等于高能力,大學生沒必要一味追求高學歷,而忽視了對本專業課程的學習,這樣本末倒置,會導致知識結構不完整,使本科學位成為“豆腐渣”。而孤注一擲的做法錯失了找工作的最佳時機,一旦考研不成,就業更加困難。
論文速成
“復制粘貼”一兩天搞定
一位十幾年前畢業的大學生告訴記者,自己在上個世紀的大學畢業論文經過了將近半年的認真準備,可以說是學習成果的最后結晶。然而,今天無論是在圖書館埋頭苦讀的考研族,還是奔波在面試路上的“找工族”,這些行色匆匆的畢業生們已經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為畢業論文做準備。不少畢業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自己兩個星期或一個月就可以拿出一篇長達萬字的畢業論文。
某重點文科院校畢業生小劉告訴記者,畢業論文的答辯日期快到了,不少同學都正“臨時抱佛腳”,希望用最短的時間完成論文。到圖書館翻書、上網查找資料,選擇資料中和自己論文選題直接相關的內容,最后集中撰寫和修改論文,這樣幾個步驟下來,花上一兩個星期就可以完成一篇畢業論文。而這樣做已經算是比較認真的了,有一些同學只是上網進行“復制”“粘貼”的重復勞動,一兩天就可以“速成”一篇論文。
困惑與探討
學業與就業如何兩全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實行國家統一分配的制度,畢業生不用為就業發愁,這種制度保證了四年本科學制的完整性,卻給學生就業造成很大的盲目性。隨著就業制度的改革,用人單位與畢業生進入自由選擇階段,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學生為了求職難免影響到正常的學習。
“大四”教學和就業如何兩全,許多大學都在探討。有關專家建議,可否參照一些發達國家的做法,對現有的畢業生就業制度進行改革,將就業環節置于畢業生離校之后,與其他勞動力同樣在人才市場上進行雙選,加強本科階段最后的專業課程學習。同時,學校除了正常的教學任務外,還應對學生進行職業教育。學校也可以進行一些適應性的變通,如有些課程實踐性較強的,可以讓學生在授課老師的督導下在社會上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