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紡織業整體外遷:由被動轉移到主動轉型
2006-02-21 17:38:42 來源:中國鞋網cnxz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2月16日,位于上海虹橋路1488號的上海紡織控股集團(以下簡稱“上海紡控”)內一派忙碌景象。“我們馬上就要搬到新的辦公樓去。”一位上海紡控的職工指著旁邊一幢嶄新的紅色大樓說。
與此同時,上海紡控的另一處“新家”——位于江蘇大豐市經濟開發區內的“大豐上海紡織產業園區”各項前期準備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
“一期工程馬上將破土動工。”大豐經濟開發區負責該項目的一位人士告訴記者。他說,上海紡控旗下將有十幾家企業搬遷進來,在這里安家落戶。
“新家”大豐市
“我們本來打算這幾天再去大豐的,但現在推遲了。”上海紡控一位內部人士表示。
而為了“新家”選址,上海紡控可謂煞費苦心。
“上海紡控對我們的考察從一年前就開始了。”據上述那位大豐經濟開發區的負責人介紹,上海紡控最初確定了大豐、宿遷、泗陽等六個市縣作為候選對象。為此,去年6月,上海紡控的領導層專程前往這些市縣進行了考察。同時,上海紡控董事會專門成立了一個投資評估小組,在資源、交通、成本等各方面對考察市縣綜合打分。最終,大豐勝出。
大豐吸引上海紡控的地方頗多。首先,大豐是全國著名的優質棉產地,每年的棉產量都在100萬噸以上;其次,大豐是傳統的紡織大市,有大量紡織配套企業和熟練工人。
去年11月13日,上海紡控與大豐市政府正式簽約,共同打造“大豐上海紡織產業園區”。12月初,上海紡織建筑設計研究院出具了《上海紡織產業園區可行性研究報告》。
規劃顯示,該項目總投資20.7億元,總建筑面積近54萬平方米。其中,一期工程投資8.2億元,建筑面積24萬平方米,將于近期開工建設;二期工程投資12.5億元,于2007年底建設完成。
上海紡控此次主要將一些棉紡和混紡企業搬過來,而這些企業的名稱也將隨之變更。去年12月5日,一家名為“大豐上海紡織產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已在大豐正式登記注冊。該公司由上海紡控投資,目前5000萬元注冊資金已經到位。這將是上海紡企在大豐的新“身份”。
根據規劃,“大豐上海紡織產業園區”將形成以針梭織面料為核心的紡織、印染、部分成衣的產業群。主要產品為經典純棉色織和新型化纖混紡兩大類。其中,紡紗部分規劃建設20萬紗錠,織造部分規劃建設600臺織機、200臺大圓機。
“未來,園區還會增加針織制造和服裝加工等業務,最終形成從棉花到服裝的紡織產業一條龍。”該負責人說。
“變被動為主動”
1995年5月,上海市紡織工業局與紡織國有資產經營管理公司改制組建上海紡織控股集團。公司總資產360億元,擁有生產企業158家,進出口貿易公司22家。目前,上海紡控排名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第44名,紡織業第1名。
上海紡控旗下工廠外遷,一個主要動因是2010年將要召開的上海世博會,但更重要的內在原因則是上海經濟結構面臨調整壓力。
紡織業曾是上海的“母親產業”。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上海紡織業達到最輝煌的時期,年利稅曾高達43億元,穩居上海支柱產業之首。
然而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由于長期投入不足,設備陳舊,加上遠離原料產地等因素,上海紡織全行業利稅下滑到10億元左右。上海紡織業結構性調整壓力開始顯現。
此后幾年,上海棉紗錠從原有的250萬錠壓縮到70萬錠,55萬業內員工精簡到5萬多,一批企業遷到外地。
但調整中的上海紡織業仍步履艱難。據統計,1990年-2000年的10年里,上海紡控利潤下降了28.3%,到2003年底,還有63戶企業虧損,且虧損還在不斷增加。
這尤以棉紡、毛紡等粗加工產業為甚。“上海的棉紡廠每年總有幾家要倒閉,能夠做到不虧或少虧已經蠻好了。”上海棉紡織行業協會一位從業40多年的“老紡織”告訴記者。與此同時,江蘇、浙江、山東等地的紡織產業卻在突飛猛進。
“紡織行業技術相對成熟,市場份額主要靠低成本競爭。而在上海,勞動力、土地等各方面成本都很高,缺乏競爭力。”上海社科院部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楊建文說。
最新調查顯示,在上海生產每噸紗的成本要比周邊省份高出1000元左右。
按照規劃,到2010年世博會時,黃浦江兩岸的勞動密集企業都要大規模遷移出去。于是,上海紡控再一次跨出向外的步伐。
不過,這次轉移與過去大有不同。
上海紡控董事長肖貴玉說,這次是變過去被動式的轉移為提升式的轉移,構建以優勢資源為依托的制造集群。
前述大豐經濟開發區的負責人就表示,這次“搬家”并不是單純地轉移地點:“他們(上海紡控)會先將這些企業進行整合,再搬過來進行設備更新、產業升級。”
那位“老紡織”則認為,上海將延續“香港模式”,在未來幾年逐漸將所有紡織企業轉移出去。
而上海紡控的意圖并不這么簡單。
肖貴玉認為,上海紡控要通過轉移部分企業來騰出空間,把世界上最好的創意、品牌、設計等時尚元素引進來,打造一個“頭腦”;企業外遷并在外省市打造產業群則是構筑“身體”——制造業。
去年2月,由上海紡控控股,四大國有銀行參股的上海紡織(集團)有限公司掛牌。新公司包括申達、龍頭2家上市公司和23家外貿企業等實體,基本囊括原上海紡控的優質資產。不久前,上海紡織集團發布“科技與時尚”新戰略,宣布走高端紡織之路,并成立了時尚事業部,一批時尚創意園區也相繼建立。
上海紡控則將主要精力放在處理和轉移剩余一批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不高的企業上。據悉,在未來的三年內,上海紡控將主動“跳出”上海,到更廣闊的空間謀求發展。
產業轉型
“上海將紡織產業鏈兩端——具有優勢的設計與貿易捏在手上,把中間的制造加工放出去,這是一個趨勢。”楊建文認為,上海的生產轉移不僅局限于紡織,還包括其它制造業。而研發和營運中心則會保留下來。
此前,就有專家指出,作為長三角區域經濟的龍頭城市,上海應集中精力發展金融、物流等高附加值的現代服務業。但近年來上海一度和周邊城市競爭低附加值的一般制造業,這也喪失了率領長三角走出低端制造業的歷史機遇。
因此,上海“十一五”規劃提出:未來將轉移一批勞動密集型、科技含量低的產業,為發展自主創新產業和服務業騰出空間。
而作為傳統產業的代表,紡織業勢必先行一步。
不過,楊建文擔心,上海制造業的轉移,下一步將極有可能面臨同香港一樣的產業空心化問題,對就業產生很大壓力。
“目前主要制約就在于就業問題。無論是上海的工人到外地還是下崗,都會對他們本身及社會造成壓力。如果能在人員上有進一步消化的能力的話,我們產業調整和轉移的速度還會更快一點。”
據悉,此次遷移大豐的企業,其主要管理人員和部分技術人員都將隨行,另一部分員工則將分流。
“在外遷安排沒有最終確定的時候,集團上下對企業外遷的事情都非常敏感,不愿多說。”這位內部人士表示。
楊建文則認為,上海應該盡快把其它產業發展起來,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為傳統產業的轉移創造基礎性條件。
與此同時,上海紡控的另一處“新家”——位于江蘇大豐市經濟開發區內的“大豐上海紡織產業園區”各項前期準備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
“一期工程馬上將破土動工。”大豐經濟開發區負責該項目的一位人士告訴記者。他說,上海紡控旗下將有十幾家企業搬遷進來,在這里安家落戶。
“新家”大豐市
“我們本來打算這幾天再去大豐的,但現在推遲了。”上海紡控一位內部人士表示。
而為了“新家”選址,上海紡控可謂煞費苦心。
“上海紡控對我們的考察從一年前就開始了。”據上述那位大豐經濟開發區的負責人介紹,上海紡控最初確定了大豐、宿遷、泗陽等六個市縣作為候選對象。為此,去年6月,上海紡控的領導層專程前往這些市縣進行了考察。同時,上海紡控董事會專門成立了一個投資評估小組,在資源、交通、成本等各方面對考察市縣綜合打分。最終,大豐勝出。
大豐吸引上海紡控的地方頗多。首先,大豐是全國著名的優質棉產地,每年的棉產量都在100萬噸以上;其次,大豐是傳統的紡織大市,有大量紡織配套企業和熟練工人。
去年11月13日,上海紡控與大豐市政府正式簽約,共同打造“大豐上海紡織產業園區”。12月初,上海紡織建筑設計研究院出具了《上海紡織產業園區可行性研究報告》。
規劃顯示,該項目總投資20.7億元,總建筑面積近54萬平方米。其中,一期工程投資8.2億元,建筑面積24萬平方米,將于近期開工建設;二期工程投資12.5億元,于2007年底建設完成。
上海紡控此次主要將一些棉紡和混紡企業搬過來,而這些企業的名稱也將隨之變更。去年12月5日,一家名為“大豐上海紡織產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已在大豐正式登記注冊。該公司由上海紡控投資,目前5000萬元注冊資金已經到位。這將是上海紡企在大豐的新“身份”。
根據規劃,“大豐上海紡織產業園區”將形成以針梭織面料為核心的紡織、印染、部分成衣的產業群。主要產品為經典純棉色織和新型化纖混紡兩大類。其中,紡紗部分規劃建設20萬紗錠,織造部分規劃建設600臺織機、200臺大圓機。
“未來,園區還會增加針織制造和服裝加工等業務,最終形成從棉花到服裝的紡織產業一條龍。”該負責人說。
“變被動為主動”
1995年5月,上海市紡織工業局與紡織國有資產經營管理公司改制組建上海紡織控股集團。公司總資產360億元,擁有生產企業158家,進出口貿易公司22家。目前,上海紡控排名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第44名,紡織業第1名。
上海紡控旗下工廠外遷,一個主要動因是2010年將要召開的上海世博會,但更重要的內在原因則是上海經濟結構面臨調整壓力。
紡織業曾是上海的“母親產業”。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上海紡織業達到最輝煌的時期,年利稅曾高達43億元,穩居上海支柱產業之首。
然而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由于長期投入不足,設備陳舊,加上遠離原料產地等因素,上海紡織全行業利稅下滑到10億元左右。上海紡織業結構性調整壓力開始顯現。
此后幾年,上海棉紗錠從原有的250萬錠壓縮到70萬錠,55萬業內員工精簡到5萬多,一批企業遷到外地。
但調整中的上海紡織業仍步履艱難。據統計,1990年-2000年的10年里,上海紡控利潤下降了28.3%,到2003年底,還有63戶企業虧損,且虧損還在不斷增加。
這尤以棉紡、毛紡等粗加工產業為甚。“上海的棉紡廠每年總有幾家要倒閉,能夠做到不虧或少虧已經蠻好了。”上海棉紡織行業協會一位從業40多年的“老紡織”告訴記者。與此同時,江蘇、浙江、山東等地的紡織產業卻在突飛猛進。
“紡織行業技術相對成熟,市場份額主要靠低成本競爭。而在上海,勞動力、土地等各方面成本都很高,缺乏競爭力。”上海社科院部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楊建文說。
最新調查顯示,在上海生產每噸紗的成本要比周邊省份高出1000元左右。
按照規劃,到2010年世博會時,黃浦江兩岸的勞動密集企業都要大規模遷移出去。于是,上海紡控再一次跨出向外的步伐。
不過,這次轉移與過去大有不同。
上海紡控董事長肖貴玉說,這次是變過去被動式的轉移為提升式的轉移,構建以優勢資源為依托的制造集群。
前述大豐經濟開發區的負責人就表示,這次“搬家”并不是單純地轉移地點:“他們(上海紡控)會先將這些企業進行整合,再搬過來進行設備更新、產業升級。”
那位“老紡織”則認為,上海將延續“香港模式”,在未來幾年逐漸將所有紡織企業轉移出去。
而上海紡控的意圖并不這么簡單。
肖貴玉認為,上海紡控要通過轉移部分企業來騰出空間,把世界上最好的創意、品牌、設計等時尚元素引進來,打造一個“頭腦”;企業外遷并在外省市打造產業群則是構筑“身體”——制造業。
去年2月,由上海紡控控股,四大國有銀行參股的上海紡織(集團)有限公司掛牌。新公司包括申達、龍頭2家上市公司和23家外貿企業等實體,基本囊括原上海紡控的優質資產。不久前,上海紡織集團發布“科技與時尚”新戰略,宣布走高端紡織之路,并成立了時尚事業部,一批時尚創意園區也相繼建立。
上海紡控則將主要精力放在處理和轉移剩余一批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不高的企業上。據悉,在未來的三年內,上海紡控將主動“跳出”上海,到更廣闊的空間謀求發展。
產業轉型
“上海將紡織產業鏈兩端——具有優勢的設計與貿易捏在手上,把中間的制造加工放出去,這是一個趨勢。”楊建文認為,上海的生產轉移不僅局限于紡織,還包括其它制造業。而研發和營運中心則會保留下來。
此前,就有專家指出,作為長三角區域經濟的龍頭城市,上海應集中精力發展金融、物流等高附加值的現代服務業。但近年來上海一度和周邊城市競爭低附加值的一般制造業,這也喪失了率領長三角走出低端制造業的歷史機遇。
因此,上海“十一五”規劃提出:未來將轉移一批勞動密集型、科技含量低的產業,為發展自主創新產業和服務業騰出空間。
而作為傳統產業的代表,紡織業勢必先行一步。
不過,楊建文擔心,上海制造業的轉移,下一步將極有可能面臨同香港一樣的產業空心化問題,對就業產生很大壓力。
“目前主要制約就在于就業問題。無論是上海的工人到外地還是下崗,都會對他們本身及社會造成壓力。如果能在人員上有進一步消化的能力的話,我們產業調整和轉移的速度還會更快一點。”
據悉,此次遷移大豐的企業,其主要管理人員和部分技術人員都將隨行,另一部分員工則將分流。
“在外遷安排沒有最終確定的時候,集團上下對企業外遷的事情都非常敏感,不愿多說。”這位內部人士表示。
楊建文則認為,上海應該盡快把其它產業發展起來,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為傳統產業的轉移創造基礎性條件。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