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鞋廠到鞋都 成都鞋業3年巨變
2006-02-09 08:16:20 來源: 中國鞋網 http://www.annualhp.com/
探尋成都奪魁“中國女鞋之都”之謎
從家庭作坊到現代機械制鞋企業、從清代漿洗街到現代工業園、從單一的制鞋到完善配套的產業鏈……成都鞋演繹了100多年的歷史畫卷。日前,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皮革工業協會更將“中國女鞋之都”的區域品牌授予我市武侯區,這也是我省獲得的中國鞋業首個“國字號”區域品牌!作為全國五大制鞋基地之一,我市制鞋業究竟怎樣摘取了中國女鞋花魁?昨日,記者探營武侯區中國西部鞋都工業園,采訪到了我市鞋業的“奪魁之謎”。
集約發展建園區
3年多聚集鞋企1200多家
我市鞋業最早始于上世紀改革開放之初,且是在漿洗街皮革市場的影響下蓬勃復興的。據了解,當時,我市城郊的個體私營鞋廠“雨后春筍”般紛紛涌現,到1999年武侯區舉辦首屆西南皮鞋博覽會時,全市鞋業已形成較大產業規模,發展范圍覆蓋了武侯全區所有5個涉農街道辦事處。
2002年,西部大開發熱浪如火如荼,中國剛剛加入WTO,省政府、市政府提出打造“一個規模大、檔次高、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工業園”的戰略思路,作為省重點建設項目,占地5.13平方公里的中國西部鞋都工業園當年開始建園,隨之,全市鞋業進入集約發展的黃金時期,產業集群、規模進一步壯大,生產方式也從作坊式生產到機械化、現代流水線生產發生了質的飛躍。
經過幾年時間的建設,目前,中國西部鞋都工業園已有鞋類企業1200多家,相關配套企業3000多家,其中,龍頭企業、品牌企業20多家,形成了以園區為中心的西部地區最大鞋產業集群聚散地,制鞋及配套產業年產值達100多億元,每年增幅達15%以上。
配套延伸產業鏈
半小時就將鞋子送到機場
金花鞋材廣場、福順皮貿市場、萬隆皮革市場……記者昨日在武侯區看到,如同最初鞋企的崛起一樣,如今,各種市場、鞋機企業和鞋業物流也已在我市形成云集之勢。“事實上,在制鞋業的帶動下,皮革等鞋材銷售、制鞋機械設備、物流運輸和人才培訓等配套服務等行業也得到了全面發展,形成了配套成龍、協作共贏的產業鏈條。”武侯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總面積11.8萬平方米的鞋材市場能為鞋廠提供原料和機械設備,160多家貨運物流可在最短時間內將生產的鞋子送達空港、車站,而10余所培訓學校可為鞋企源源不斷地輸送技工。“從園區出發,最多半小時就可將鞋子送達機場,然后通過各路航班轉運到世界各地,據有關部門統計,現在通過雙流機場出港數量最多的就是我們成都造的鞋子呢!”有關負責人稱。
給知名品牌獎勵
“成都制造”爭創中國名牌
企業創品牌,政府給獎勵。2004年4月,武侯區出臺《關于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意見》,意見表明:對獲得全國、省、市馳名商標的制鞋企業,該區將分別給予60萬元、5萬元、3萬元的獎勵。2004年,我市鞋業即捷報頻傳:艾民兒、卡美多獲“中國真皮名鞋”稱號和四川免檢產品稱號,全市鞋業首次結束了無名牌的歷史。也就在當年,13家企業又獲得了“中國真皮標志”;派中派、嘉麗多獲國家質檢中心認定的免檢產品稱號;13家企業產品獲優等品稱號;20個品牌評為市優秀品牌。卡美多設計了自己的產品、企業和品牌標識,致力于成為“一流的女鞋專家”、派中派創刊出版了第一家鞋企報,響亮提出“爭創西部第一女鞋品牌”的目標……一時間,全市鞋企大膽亮出了“成都制造”,越來越多的鞋企踏上了爭創名牌的逐夢之旅。本報記者陳念攝影楊永赤
從家庭作坊到現代機械制鞋企業、從清代漿洗街到現代工業園、從單一的制鞋到完善配套的產業鏈……成都鞋演繹了100多年的歷史畫卷。日前,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皮革工業協會更將“中國女鞋之都”的區域品牌授予我市武侯區,這也是我省獲得的中國鞋業首個“國字號”區域品牌!作為全國五大制鞋基地之一,我市制鞋業究竟怎樣摘取了中國女鞋花魁?昨日,記者探營武侯區中國西部鞋都工業園,采訪到了我市鞋業的“奪魁之謎”。
集約發展建園區
3年多聚集鞋企1200多家
我市鞋業最早始于上世紀改革開放之初,且是在漿洗街皮革市場的影響下蓬勃復興的。據了解,當時,我市城郊的個體私營鞋廠“雨后春筍”般紛紛涌現,到1999年武侯區舉辦首屆西南皮鞋博覽會時,全市鞋業已形成較大產業規模,發展范圍覆蓋了武侯全區所有5個涉農街道辦事處。
2002年,西部大開發熱浪如火如荼,中國剛剛加入WTO,省政府、市政府提出打造“一個規模大、檔次高、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工業園”的戰略思路,作為省重點建設項目,占地5.13平方公里的中國西部鞋都工業園當年開始建園,隨之,全市鞋業進入集約發展的黃金時期,產業集群、規模進一步壯大,生產方式也從作坊式生產到機械化、現代流水線生產發生了質的飛躍。
經過幾年時間的建設,目前,中國西部鞋都工業園已有鞋類企業1200多家,相關配套企業3000多家,其中,龍頭企業、品牌企業20多家,形成了以園區為中心的西部地區最大鞋產業集群聚散地,制鞋及配套產業年產值達100多億元,每年增幅達15%以上。
配套延伸產業鏈
半小時就將鞋子送到機場
金花鞋材廣場、福順皮貿市場、萬隆皮革市場……記者昨日在武侯區看到,如同最初鞋企的崛起一樣,如今,各種市場、鞋機企業和鞋業物流也已在我市形成云集之勢。“事實上,在制鞋業的帶動下,皮革等鞋材銷售、制鞋機械設備、物流運輸和人才培訓等配套服務等行業也得到了全面發展,形成了配套成龍、協作共贏的產業鏈條。”武侯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總面積11.8萬平方米的鞋材市場能為鞋廠提供原料和機械設備,160多家貨運物流可在最短時間內將生產的鞋子送達空港、車站,而10余所培訓學校可為鞋企源源不斷地輸送技工。“從園區出發,最多半小時就可將鞋子送達機場,然后通過各路航班轉運到世界各地,據有關部門統計,現在通過雙流機場出港數量最多的就是我們成都造的鞋子呢!”有關負責人稱。
給知名品牌獎勵
“成都制造”爭創中國名牌
企業創品牌,政府給獎勵。2004年4月,武侯區出臺《關于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意見》,意見表明:對獲得全國、省、市馳名商標的制鞋企業,該區將分別給予60萬元、5萬元、3萬元的獎勵。2004年,我市鞋業即捷報頻傳:艾民兒、卡美多獲“中國真皮名鞋”稱號和四川免檢產品稱號,全市鞋業首次結束了無名牌的歷史。也就在當年,13家企業又獲得了“中國真皮標志”;派中派、嘉麗多獲國家質檢中心認定的免檢產品稱號;13家企業產品獲優等品稱號;20個品牌評為市優秀品牌。卡美多設計了自己的產品、企業和品牌標識,致力于成為“一流的女鞋專家”、派中派創刊出版了第一家鞋企報,響亮提出“爭創西部第一女鞋品牌”的目標……一時間,全市鞋企大膽亮出了“成都制造”,越來越多的鞋企踏上了爭創名牌的逐夢之旅。本報記者陳念攝影楊永赤
中國鞋網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問題,煩請第一時間與我們聯系,謝謝!也歡迎各企業投稿,投稿請Email至:8888888888@qq.com
我要評論:(已有0條評論,共0人參與)
你好,請你先登錄或者注冊!!!
登錄
注冊
匿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