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泉州制鞋業進入“后造牌時代”
2005年泉州鞋業的產區產值約達500億人民幣,旅游運動鞋在全國市場占有率約為60%。1月18日,剛剛上任的第三屆泉州鞋商會的會長丁水波說:“獲得更多產區產值不是我們唯一的目標,阿迪達斯創造世界知名品牌用了80年的時間,耐克用了30年的時間,我們的目標是用更短的時間創造世界知名品牌,而且不只是一個”。泉州鞋業已經進入“后造牌時代
1999年,安踏率先請孔令輝做代言人,打響了走進國內市場的第一槍。通過幾年的努力,泉州鞋業已經創造出中國馳名商標的企業鞋企13個:富貴鳥、安踏、特步、德爾惠、361º、幫登、名樂、金萊克、貴人鳥、喬丹、美克、露友等。與此同時,國內鞋業品牌的競爭一直在泉州的同城兄弟之間展開,市場上,廣告戰、明星戰、價格戰的硝煙此起彼伏。同時,在此期間,泉州的運動鞋企業的一些問題也不斷暴露:產品在中低檔市場高度集結,品牌與品牌之間缺少區隔,低價競爭,相互模仿等等,不一而足。就我們在本屆“鞋博會”前夕采訪中所獲得的信息表明:泉州鞋的上述狀況還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不過已經出現了一些新的動向。
體育用品產業是國內市場的朝陽產業,市場的空間很大。到目前為止,泉州鞋的整體生產規模還在持續擴大;部分泉州鞋品牌已經在國內市場站穩腳跟,并擁有了一定品牌知名度,品牌帶動泉州企業向更寬泛的體育用品領域擴張;市場環境的不成熟,數以百計的“國際品牌”在泉州出現,很多鞋企在尋找新的利潤源……
上述情況表明,泉州的同城兄弟還沒有最后分出勝負,但整個行業已經進入大調整、大洗牌的年代。應該說,過去幾年的成果是泉州鞋業品牌知名度戰略的成功。按品牌建設的階段,泉州鞋業已經進入一個以提高品牌美譽度,提升品牌文化為目標的新階段,進入“后造牌時代”。
泉州從“鞋都”向“體育用品之都”轉型
丁水波說,目前泉州鞋的幾個優勢品牌都采用了專賣連鎖的市場模式,在全國各地有很多專賣店,不僅賣運動鞋,而且還在賣運動服裝。這是一個重要的動向,很多企業都在試圖成為綜合性的體育用品品牌。
據記者了解,目前,“安踏”、“德爾惠”、“特步”、“別克”等企業在全國各大中城市都擁有2000至3000個網點。而在數以千計的網點中,又有數百個是專賣店。其中,“安踏”的專賣多達800余家。專賣店的貨品結構,已經不是單一的運動鞋,而是包括運動服裝、箱包、配飾等。近年來,上述品牌的運動服裝這一塊處于高速成長中。據“德爾惠”的有關負責人說,該公司去年的運動服裝銷售量較上年翻了一番多。
從目前國內市場的情況來看,運動服裝是廣東的強項,“李寧”等牌子的優勢就在運動服裝上。就“李寧”來說,其運動服裝的銷售量要遠遠超過運動鞋。
“從長遠來說,運動服裝大于運動鞋,是泉州運動品牌專賣店的今后的發展方向。”丁水波說。對泉州的幾個先進公司來說,運動服裝和其他體育用品屬于品牌虛擬經營的部分,企業要重新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丁水波希望,今后,消費者在提到一些泉州品牌的時候,想起的不僅僅是運動鞋。
盡管泉州品牌的服裝銷售量目前一直處于高速度增長狀態,但對泉州來說,運動服裝仍然是“隱形產業”,泉州的產業結構無法支持運動裝的發展。當然,在整個泉州范圍內,運動服裝并不是空白,在石獅,也有幾家運動服裝廠,比較成規模的有賽琪等,但相比之下,石獅運動服裝和泉州的運動鞋還是不成比例。泉州運動品牌專賣店的服裝、箱包等基本上需要從外地下單。國內體育服裝的產業鏈在廣東,有數據顯示,泉州體育用品品牌專賣店的服裝有70%來自廣東。
要成為體育用品品牌,目前泉州企業的整體運作能力面臨嚴峻考驗,一方面是當地資源不足以支撐,另一方面,一些泉州企業在操作綜合性品牌方面,還缺乏成熟的模式。
事實上,包括李寧這樣的品牌,自己也沒有服裝廠,而是采用OEM方式在廣東當地下單生產。業內人士指出,采取OEM方式是兩頭,一是開發,一是銷售。除了無法生產服裝,泉州的體育用品企業在服裝產品開發上也還很薄弱。既然廣東有成熟的OEM模式,泉州品牌就應該向“李寧”等企業學習。 從中華商業信息中心的數據看,在運動鞋這一塊,個別泉州品牌的銷售量已經超過了“李寧”,但在運動服裝方面,卻遠遠落后于“李寧”。
“運動服裝是企業新的利潤源,也是當地新的稅源,政府應該看到潛在的發展機遇。”鞋業商會秘書在長鄭天對說。他認為,政府要改變觀念,應該看到本地的運動鞋品牌正在朝綜合體育用品企業發展這一重要趨勢。從長遠看,一家體育用品專賣店里的運動服裝產生的銷量是遠遠超過運動鞋的,那么運動服裝產業也應成為泉州體育用品企業的新支柱。
從產業選擇上,泉州企業不可能再去發展運動服裝的生產工廠。因為建設一個品牌意味著要整合生產資源,意味著追求附加值。服裝是個大產業,石獅、泉州盡管是國內休閑裝的生產基地,但和泉州運動品牌的需求不相符合。鄭天對說:“石獅的服裝是休閑裝,而且還是成人休閑裝,可運動休閑要做的是年輕人穿的休閑裝。泉州運動鞋和石獅服裝沒有互補性。”。
產業界人士建議,泉州市政府應該給泉州“鞋都”重新定位,把運動服裝乃至各門各類體育用品的發展列入發展規劃,幫助泉州運動品牌自我完善。從今后一段時間的發展來看,泉州鞋都需要大批的運動服裝人才來承擔泉州運動服裝品牌的開發設計和銷售,這就牽涉到一個專業人才引進的問題。
泉州鞋業商會擔當應對歐盟反傾銷重要角色
泉州鞋業商會秘書長鄭天對指出,商會比政府更熟悉業內情況,對市場的反應也更為敏感,最適合承擔組織反傾銷活動和預警的職責。他說,入世之后,失去關稅等貿易保護的中資企業將在國內市場上遇到來自外資企業的強有力挑戰。如果不改變過去那種競相殺價的無序競爭局面,企業勢必會走向兩敗俱傷的結局。當行業內部出現紛爭時,需要一個能夠代表企業整體利益、與各方開展對話的協調人。顯然,商會比政府更適合承擔協調人的角色。
2005年7月 ,應對歐盟的反傾銷應訴問題時,泉州鞋業商會即擔當起了這一角色。隨著7月25日在歐盟反傾銷應訴最后期限的逼近,泉州出口企業一片風聲鶴唳。在泉州市鞋業商會的組織下,約有20多家的涉案鞋企參加了一場由專業律師主持的反傾銷講座及咨詢會。
鄭天對說,盡管不少泉州鞋企涉案金額并不算高,但歐盟已經成為不少泉州鞋企的潛力市場。如果放棄應訴機會,就意味著至少5年內將被歐盟拒之門外;但主動應訴對于不少企業,尤其是對反傾銷不熟悉的企業來說將是面臨一個艱難抉擇,除了高額的律師費用外,應訴所需申報的大量材料也令泉州的企業家們頭痛。
鄭天對說,盡管應訴歐盟的反傾銷所需支付的律師費(其市場價在10萬~30萬歐元之間,也就是說,至少也將達到百萬元人民幣以上),但熟悉應訴程序,積極應訴,是本地企業必然選擇,入世后,中國企業將與海外企業在海外市場進行以場漫長的 博弈,現在博弈還剛剛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