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造牌時代”競爭更殘酷
明日,泉州鞋業商會第三次代表大會將在泉州召開。屆時,來自中國皮革工業協會、中國工藝進出口商會、中國名牌戰略推進委員會、國家鞋類質檢中心等單位的有關負責人,將與泉州、臺灣島及國內其他產區業界人士一道,就鞋業的發展趨勢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交流。
昨日,泉州鞋業商會有關負責人就泉州鞋業的發展趨勢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全世界每10雙運動鞋就有一雙泉州產
在過去的幾年里,泉州的制鞋產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泉州鞋打敗了國內其他產區,一躍成為國內運動鞋的生產中心。
泉州市鞋業商會秘書長鄭天對說,盡管“廣告+明星”的品牌建設公式在今天的市場形勢面前已經面臨嚴峻考驗。但泉州鞋的品牌戰略的輝煌成果不可否認。在國內市場上,80%的運動鞋品牌都來自泉州。與此同時,在石獅一帶,以富貴鳥、木林森、吉祥鳥等為代表的休閑皮鞋品牌在國內市場上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目前,泉州生產的旅游運動鞋在全國市場占有率約為60%;泉州鞋的國際市場占有率約為10%。也就是說,世界每10雙運動鞋中就有一雙泉州產。泉州被國家有關部委聯合命名為“中國鞋都(運動鞋)”,獲得了多件“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產品”。
進入淘汰賽競爭更殘酷
鄭天對說,體育用品產業是國內市場的朝陽產業,市場的空間很大。到目前為止,泉州鞋的整體生產規模還在持續擴大,品牌還帶動泉州企業向更寬泛的體育用品領域擴張。
在現階段,泉州的同城兄弟還沒有最后分出勝負,整個行業已經進入大調整、大洗牌的年代。按品牌建設的發展階段看,泉州鞋業已經進入一個以提高品牌美譽度,提升品牌文化為目標的新階段,進入“后造牌時代”。
在國內市場上征戰的五六十個泉州品牌在目前已經面臨著市場飽和的壓力,市場競爭已經對一些較為弱勢的品牌十分不利。和人人都有機會,一切皆有可能的充滿憧憬的“前造牌時代”不同,后造牌時代的泉州鞋企,心情要復雜得多,因為他們已經進入淘汰賽階段。按照2/8定律,20%的企業擁有80%的資源,下一輪競爭將更殘酷。
終端革命已在醞釀之中
1999年以來的造牌運動,推動了泉州鞋業連鎖專賣的發展。有多家企業的終端專賣發展到了相當水平,幾家領先的泉州鞋企,其終端專賣的規模都在800家以上。但時至今日,這一業態形式已經面臨市場的嚴峻考驗。一場終端革命已在醞釀之中。
走進國內許多大型商場和主要商業街,都可以看到,泉州鞋的單品牌專賣店(專廳)已經面臨經營壓力。過去數年,泉州鞋業在推廣品牌專賣方面付出了高昂的通路成本,但在銷售業績方面卻不盡理想。除了少數幾個品牌依然穩健成長外,其他幾十家征戰國內市場的企業只能守住各自的優勢市場區域。
鄭天對認為,不僅僅是在生產環節,在終端環節,泉州鞋業也亟待整合資源。一種可取的方式就是,通過廠商之間的聯合,建立多品牌聯合銷售的終端系統,從而為企業降低居高不下的通路成本,使產區的產品更有效地占領終端市場。他指出,目前,包括耐克、阿迪達斯、銳步在內的幾大國際品牌,其終端業態也并非以單品牌專賣店為主,而是在商場專廳之外,開辟了大量的品牌聯盟店。在國內的很多一、二級城市內,常常是一個體育用品商店內同時有幾個品牌的專賣柜。
鄭天對特別強調,向品牌聯盟店這種新業態形式的轉型,不是終端自發形成的,而需要企業的通力合作,共同開發市場。
他指出,目前,國內已經出現了很多以品牌聯盟為基礎的體育用品專營店品牌,泉州鞋企應該引起充分的關注。
鞋都今非昔比面臨著新的抉擇
隨著泉州成為“中國鞋都”,原來在韓國、中國臺灣、廣東等地設廠的世界品牌一定會轉到泉州,要盡快在泉州設立鞋業基地開發區,做好讓世界性鞋業企業和鞋材企業進駐的準備。
20世紀80年代后期,美國耐克曾在泉州設廠,但不久后,泉州耐克遷到了莆田。在耐克撤走后的大約十年里,泉州鞋業迅速崛起,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運動鞋生產基地。目前,也有不少國外品牌在泉州下單生產,但都是一些國際二流的牌子。經過上世紀90年代的長足發展,泉州鞋業在產業規模及技術、人才的儲備等方面已今非昔比,應該是國際品牌重新回來落戶的時候了。
在關于本地品牌的發展上,鄭天對分析說,泉州有條件成為鞋業及體育用品行業的品牌之都,但下階段,泉州鞋業必然要經歷一個品牌整合生產資源的過程。在將來,泉州的運動鞋品牌不可能是群雄并存,大的市場份額會落到幾個主導市場的品牌手里,而整個生產基地將主要為這些大品牌服務。按鄭天對的理解,品牌整合生產資源是一個趨勢,但基地可以為任何一個成功的品牌服務,如果泉州企業不能把基地的牌子做硬,掌握基地的品牌就不一定是“泉州籍”,而可能是“美國籍”、“歐洲籍”或者“日本籍”。











